黄沙与蓝天——常沙娜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常沙娜,敦煌守护神常书鸿的长女,曾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15年,在美国留学两年后因国际形式不得不放弃学业,从梁思成林徽因两位先生身边走向工艺美术领域,她的生命与敦煌石窟相连,与茫茫沙漠相连,与艺术事业相连。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7-30 12:52回复
    1931年常沙娜出生在法国里昂,“沙娜”二字源于河流“La Saone”,为“Saone”的音译。沙娜在法国度过了六年幸福的童年生活,从照片中可以看到,那时的沙娜是精致的洋娃娃小公主。1937年随父亲常书鸿母亲陈芝秀回国,一路逃亡,后跟随父亲前往敦煌。





    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17-07-30 12:54
    回复
      与父亲常书鸿母亲陈芝秀合影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7-07-30 12:55
      回复
        回国后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7-07-30 12:57
        回复
          母亲陈芝秀习惯做优雅摩登的贵妇人,无法适应穿着羊皮袄吃沙子的生活,常书鸿一心扑在工作上,不懂得体贴关心妻子,还把在工作中的烦恼发泄在妻子身上,夫妻经常吵架,后来陈芝秀与研究所中的一个同乡相熟产生感情,背叛丈夫抛弃一双儿女离家出走。陈芝秀命途不顺,那个同乡因国民党退伍兵的身份被抓到监狱里身亡,陈芝秀后同一个穷工人结婚并生了一个男孩儿。常书鸿也在陈芝秀离家出走后与艺专的李承仙结婚。沙娜长大后也理解了母亲的心,不再怨恨母亲,与母亲联系上后,每月寄生活费给母亲直至她去世,常书鸿得知陈芝秀去世后,问沙娜“你妈妈什么时候走的,什么病?”沙娜答了,常书鸿沉默了,又反复问了几遍。从这也可以看出,时间抹去了恨意,纵使还有怨气,也随着听见她离世的消息,也只有怀念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7-07-30 12:58
          回复
            与父亲和弟弟常嘉陵






            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17-07-30 12:59
            回复
              沙漠中的少女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7-07-30 13:00
              回复
                与继母李承仙和弟弟嘉陵合影


                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17-07-30 13:01
                回复
                  在敦煌与好友合影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7-07-30 13:02
                  回复
                    与父亲,吕斯百爸爸,弟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7-07-30 13:03
                    回复
                      沙娜没有按部就班接受传统的正规教育,没到学校上过多少课,只是在考试之前一个星期去集中复习,得到了毕业证书。她所接受的教育,是“敦煌”模式,是父亲为她量身定制的,每天一个小时临书法,一小时读法文,然后跟着石窟的工作人员一起画速写,每天在父亲的指导下临摹敦煌壁画,父亲还让沙娜在一些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学习中外美术史,为她日后从事艺术工作打下了深厚又别致的基础。18岁,沙娜入美国波士顿美术学院学习,两年后,中国抗美援朝,中美关系恶化,中国留学生在美国受到诸多不公平待遇和歧视,加之建设新中国的愿望,大批留学生返国,沙娜也是其中之一,当时她还未完成学业,也没有拿到大学文凭。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7-07-30 13:04
                      回复
                        图一为与美国监护人合影,图二为参加夏令营与黑人小孩合影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7-07-30 13:05
                        回复
                          返国后,父亲本欲安排她入中央美院继续学习美术,但这一切因为两个人改变了,这两个人就是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午门的敦煌壁画展览上,沙娜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梁林,梁林对敦煌都很有研究,又有留美经历,他们聊的很投缘,梁林也很欣赏沙娜。在梁林的介绍下,沙娜成为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助教,对于一个年轻又没有大学文凭的女孩儿来说是惊喜而受宠若惊的,从此,沙娜便由绘画转向工艺美术,由此坚持了一生。沙娜在林徽因的指导下改造景泰蓝,设计了很多精美的作品。因为全国院系大调整,沙娜由清华大学营建学系调入中央美院实用美术系,参与人民大会堂设计,多次带领学生外出采风,改造原生态工艺品。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7-07-30 13:06
                          回复
                            沙娜22岁时,与一位在美国留学时认识的土木工程师结了婚,对方家庭条件很优越,但婚后生活方式不合拍,夫妻感情又逐渐淡漠,后协商离婚。这应该是沙娜一段很不愿回首的经历,在自传中甚至没有提及这位土木工程师的姓名。32岁时,在父亲的介绍下,沙娜与日文翻译崔泰山结婚,夫妻十分恩爱。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7-07-30 13:07
                            回复
                              反右及文革期间,沙娜“生在法国长在美国”的经历被工在宣队编成顺口溜,还被勒令脖子上挂上写着“黑心苗子常沙娜”的牌子劳动,被定义为资产阶级小姐的身份令她吃了很多苦。与崔泰山结婚时,夫妻俩人为能全身心投入工作约定不生孩子,文革时也没有工作可做就不再节育,也两度怀孕,但孩子都未能降生,第一次怀孕三个月在劳动时搬重物流产,第二次怀孕四个月时工宣队批评她拍桌子受惊吓流产。文革结束后夫妻都很像要一个孩子,45岁时,沙娜生下了一个男孩儿,取名“冬晖”。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7-07-30 13:0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