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鳍豚吧 关注:2,350贴子:17,347

关于2018年4月白暨豚照片的真实性与白暨豚保护措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关于2018年4月白暨豚照片的真实性与白暨豚保护措施
提要:
1、“模糊”不是否定照片真实性的理由。
2、照片上的是一个移动的活体,确定无疑。
3、 本次发现包括了专业人士的现场目击。
4、 “最低纲领下的”白暨豚保护不难实现而且意义重大。
5、 “捕捉-圈养保护”会从多个方面伤害濒危种群,包括改变物种的原有习性和基因。
6、 捕捉行动危害整个野外种群的新科学证据。
---------------------------------------------------------------------------------------
1、
关于此次(2018年4月)白暨豚疑似照片,很多质疑的理由其实根本就不成立。
首先,那不是一个直接面对镜头的对象。它和镜头之间隔着一层水,这层水的厚度可能是10厘米左右,也可能是几十厘米,还要考虑到白暨豚的横向尺寸,即对象在水下有一个深度范围。
想象一下你在泳池边看10多米外水中潜泳的人,或者更远些的几十米外的潜泳者,你会看到什么样的轮廓,和平时陆地上的人的轮廓有多大的差异。水面的波动会扭曲、模糊潜泳者的身体轮廓,甚至是非常严重的扭曲和模糊。
因此,水会使水下对象的轮廓模糊和扭曲。这是分析水下对象的照片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所以,“模糊”不是否定该照片的充分理由。
2、
但水也会提供额外的信息,而对我们的分析有所帮助。
物体在水面或水下接近水面处移动,会在水面上掀起水波,这样的水波在照片里清晰地呈现出来,连水波传播的张角都可以清楚地看出。这个张角是有意义的,因为我们据此可以估算出那个物体移动的速度,张角越大,则速度越慢,反之亦然。当然,我们不能直接从该照片中确定水波的张角,因为存在着拍摄视角的影响。但如果现场的拍摄数据可以大致估计出来的话,我们是可以推算出实际的张角的;具体说,只需要知道镜头相对水面的(大致)高度,和镜头与那个对象之间的(大致)距离,专业人士就能够很确定地估算出这个物体的实际游动速度。
换言之,正是由于水的存在,使得这张照片上的信息不再只是静止的信息,而是记录下了那个物体移动的速度。
“不是活物”的说法自然也就不能成立了。那是个活动的动物。
3、
野生动物存在的证据,学术界公认的有四种:
1)发现活体标本,
2)新发现的死体标本,
3)发现明确的遗留物或痕迹,
4)专业人士的野外目击报告。
这次除了照片之外,还有现场至少两人的目击报告,其中一人就是专业人士。现在第四种证据似乎总是很难被接受。
白暨豚比起其他的濒危动物,更有其特殊性,一是它的栖息地是最重要的黄金水道,二是保护存在可能的地域性,三是其保护要其他物种(尤其江豚)的保护“分享”资源,等等。因此,某些利益的因素会因为白暨豚保护的启动而受到影响,而利益的考虑往往胜过科学的考虑,甚至往往是远胜于科学的考虑。
4、
好在白暨豚保护的低限要求并不高,而且不难实现,这种低限要求就是:
- 深入的野外调查,
- 栖息环境的改善和保护,
- 坚持“野外保护/就地保护”的原则。
这些要素,构成了白暨豚保护的一个“最低纲领”,它并不难实现。
野外调查,由于照片的拍摄和现场目击报告,据说还在继续进行,也有说黑沙洲那一带已经达到了“密集轰炸”的程度。能够坚持多久,深入到什么程度,还要看进展。
栖息环境的改善和保护,与目前的“大保护”的国策是完全吻合的。
坚持“野外保护/就地保护”的原则,会与“捕捉-圈养保护”的主张发生对立。对此,要特别重视以往“捕捉-圈养保护”完全失败彻底失败的教训。
因此,“最低纲领下的”白暨豚保护,并不难实现,而且意义重大。
5、
“捕捉-圈养保护”,除了已经被实践证明对白暨豚完全无法成功之外,还有其他生物学上的问题。就是,人工圈养会改变动物的习性,而且一般还会改变动物的基因构成,也就是所谓的“驯化”。因此,即使侥幸“成功”,存留下来的也不再是原来的野生物种,而是经过驯化的物种了,基因都已经有所改变了。(可以参见中华鲟等保护的案例)
例如,宠物狗是从野生的犬科动物(狼)驯化来的,即使我们把宠物狗放归野外,它们也不提要:
--“模糊”不是否定照片真实性的理由。
-- 那是一个移动的活体,确定无疑。
-- 本次发现包括了专业人士的现场目击。
-- “最低纲领下的”白暨豚保护不难实现而且意义重大。
-- “捕捉-圈养保护”会从多个方面伤害濒危种群,包括改变物种的原有习性和基因。
-- 捕捉行动危害整个野外种群的新科学证据。
6、
捕捉本身,不仅有伤害动物个体的巨大风险,而且会危及整个野外种群。
美国学者研究发现,被研究人员捕捉过的乌鸦会在其野生种群里传播捕捉人员的识别信息,导致整个种群的乌鸦一见到那位捕捉人员就采取敌对行为(见央视播过的专题记录片)。因此,某些动物的种群是有信息交流的。捕捉会对整个种群造成伤害和恐慌,这是基于扎实的科学实验的可靠结论。
白暨豚(以及整个豚类)是高智商动物,而且个体间存在着复杂的信息交流。捕捉行为会在其整个种群中造成恐慌和不可预知的心理伤害与生存危害。有机构在90年代在某地的长江中捕捉过白暨豚,而实施捕捉的区域白暨豚现已绝迹多年,这很难说只是巧合。近年的多次目击报告都不是出自该捕捉的发生地。
白暨豚在90年代进行捕捉的地方的绝迹,实际上也是当前“白暨豚保护的地域性”的一个重要起因。


IP属地:北京1楼2018-05-17 04:54回复
    野外保护实施的可能性为0,黄金航道是绝对不可能封江的,还有采砂船什么的


    IP属地:山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楼2018-05-17 09:54
    回复
      说的非常好,请马上推动保护,请记者专题报道,请组织利用自己的人脉资源迅速落实保护行动,莫要再等待,等待一天豚少一头


      4楼2018-05-17 17:09
      收起回复
        现在来看,4就是最高奋斗目标了!即使将来有了可信证据,实现起来很可能依然十分困难。
        关键还是地方政府,效果会比媒体和一些公益组织或个人的工作管用的多。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8-05-17 18:48
        收起回复
          呵呵,所有质疑都不成立?我看你这理由一条能成立的都没有。编那么多理由也掩盖不了图片中的物体和白暨豚特征吻合度极低的事实。还离得远有变形,你咋不好好分析一下江水波纹的大小呢,和白暨豚大小吻合么?白暨豚出水有一系列动作,一个也没拍到?现在手机都能连拍几十张单反相机不能连拍?对水生所专家来说说要是有一点吻合度,不会发声承认?近在眼前的科研经费会不要?好在真正的专家还有点底线。


          IP属地:日本来自手机贴吧10楼2018-05-18 14:14
          收起回复
            又开始骂战了,真是没必要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1楼2018-05-18 14:25
            收起回复
              有不同意见就骂战了?
              那就说说为啥图片没有可信性。
              所谓的图片模糊,其实恰恰是过于清晰了。前两年钓鱼吧曝出的照片,模糊得不能再模糊了,专家的看法是如果确定拍摄地点就可以认定是白暨豚。遗憾的是,图片是十年前拍的。原帖被删了,我在动物迷吧转载保存了。
              http://dq.tieba.com/p/4972163416?lp=home_main_thread_pb&mo_device=1&pn=0&
              颜色不符是光线背锅,轮廓形状不对是折射的变形?反正就是认定是白暨豚了,图像不符合那一定是客观原因。
              水生所应该有大量的影音资料,可恶的是基本不公开。还好河北的一位爱豚人士搜集了很多资料,公众才有机会了解更多。
              就贴几张当年的野生白暨豚图片,是不是正龙拍虎,留给大家判断吧。


              IP属地:日本来自手机贴吧13楼2018-05-18 16:02
              收起回复
                骂战就是没必要。即使正龙拍虎又造成什么不良影响?引起骂战可不就是最大的不良影响了


                IP属地:上海来自手机贴吧16楼2018-05-18 20:58
                收起回复
                  给13楼:
                  1、“你咋不好好分析一下江水波纹的大小呢,和白暨豚大小吻合么?”
                  这话表明你根本就不懂这个问题。这个需要更加专业的操作。我只大概知道原理,要具体计算的话,首先要知道那两个现场数据。
                  但这个水波纹的影像,表明那是个游动的动物。所谓的“专家”,专在哪里?现在的专家只能说“影像清晰度不够”这样的话。或者注入“吻合度不够”这样的话。
                  至少,现在反方不要再说“不是个活物”这样的话了。那是个游动的动物,而且当时的游动速度信息是记录在照片里的。这一点,那些专家们,不知道是否认可?
                  2、
                  13楼的照片很好,完美地说明了本次照片的颜色完全不是问题。13楼的有些照片里,白暨豚就是呈现为亮白色,尤其是第三、第四张。照片中的对象的色调,是有现场的光照环境等因素决定的。
                  3、
                  “图片中的物体和白暨豚特征吻合度极低的事实”这句结论,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理由。
                  我倒是觉得,吻合度非常高。照片模糊,只要没有模糊到特征无法辨别,就不一定会降低特征吻合度。


                  IP属地:北京17楼2018-05-19 05:15
                  回复
                    (接前楼)
                    3、
                    “图片中的物体和白暨豚特征吻合度极低的事实”这句结论,没有提供任何具体的理由。
                    我倒是觉得,吻合度非常高。照片模糊,只要没有模糊到特征无法辨别,就不一定会降低特征吻合度。


                    该图里,背鳍所对应的位置(箭头处),实际上是有相应的像素成分的,跟档案资料上的白暨豚形象(下图)比对,长喙、胸鳍、背鳍的位置的比例关系是完全符合的。
                    这能算是“特征吻合度极高”吗?
                    4、
                    那个专家说看到了额隆,看到了吻部,长江里这样大小的动物里,除了白暨豚,那个物种还有这样的额隆和吻部?
                    至于“背鳍看不清楚”,孤立地“看清背鳍”并不是确认白暨豚的必要条件。有游动的证据,有吻、头、胸鳍的特征和模糊的背鳍,而吻、头、胸鳍、背鳍的位置关系完全符合白暨豚的这些关系,这些符合特征的综合,难道不是“特征吻合度极高”吗?
                    当然,反方是会随时按照需要去提高“吻合”的标准的。他们还有无数的其他否定理由,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拿出来。


                    IP属地:北京18楼2018-05-19 05:46
                    回复
                      这得是毕加索级别的联想能力才能和白暨豚挂上钩,
                      白暨豚的头部隆起是尖的?好是光学原因发生了形变,吻和身体比有那么短么?在水里发生了变形,江水浑浊,之前这种角度从来没有一张照片拍到沉入水中的吻,好的,你们又创造了历史,所谓的头部那里一大块黑是什么啊?白暨豚会凹进去一块?如果是肤色,那头部的惨白又不能叫灰度背锅了吧?白暨豚特色的小三角形背鳍呢?按头身比这个长度怎么也该拍到了吧?白暨豚的动作都是有一定规律的,就算有这种死尸姿势浮出来的比例也是一定的,不可能是这图片的样子。颜色不符灰度背锅,形体不符是像素背锅,反正东西就是白暨豚,有个细长的就是吻,不管尖的圆的反正是头部隆起,呵呵,黄山的怪石,桂林的山水,都会有人找出和动物人物的相似点,信者无敌 ,想象力无敌。


                      IP属地:日本来自手机贴吧19楼2018-05-19 07:17
                      收起回复
                        白暨豚常见的出水动作就那么几个,野外拍摄到的也基本就是这几个动作,这图片哪里符合?
                        白暨豚身体比例及其完美,吻和隆起的比例和身体的比例和鳍的位置都有规律,图片没有一点吻和。
                        至于活物还是垃圾跟白暨豚没有任何关系,反正怎么编也不是。


                        IP属地:日本来自手机贴吧20楼2018-05-19 07:46
                        收起回复
                          不说颜色,形体也得继续ps一下。


                          IP属地:日本来自手机贴吧21楼2018-05-19 07:54
                          收起回复
                            死去的白鲟可能性都比是只豚大


                            来自手机贴吧22楼2018-05-19 12:14
                            回复
                              侧翻的白鲟只露出半个吻部和少许身体,黑色阴影就是嘴部,或者是死亡多时的大鱼,鳃盖掉落,腐烂发白


                              来自手机贴吧23楼2018-05-19 1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