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吧 关注:2,916贴子:69,983

回复:【逝者如斯】大秦帝国第五部铁血文明(李斯功与过)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上将军是说,目下有新方略了?”尉缭颇有兴致地问了一句。
     “正是。”王翦目光炯炯道,“既然赵国根基不坚,我军便可多头分进而成疑兵之势,以使赵国君臣难以决断应敌方向。其时,赵国庙堂若生意外之变,我军或可不经激战而下赵。毕竟,一国灭六国大战多多,秦军以最少伤亡获胜为上策。”
     “如何多头分兵?”尉缭大有兴致,撑着竹杖走到了板图前。
     “三路进兵:一军以上郡太原郡为根基,东进井陉关而后南下,威逼邯郸背后的巨鹿要塞,直逼赵军主力;一军出上党,走秦军攻赵老路,直逼邯郸西大门武安;一军以河内为根基,北上正面直攻邯郸,使赵国庙堂恐慌。”
     “彩!”顿弱高声一喝,引来满堂笑声。
     顿弱高声道:“其时,赵王迁必严令李牧南下救援邯郸!李牧不能来,赵国君臣便要大生嫌隙。老夫再从中斡旋,赵国想不崩塌,也由不得他!”
     “上将军虑及政情,因时因势而变战事谋划,老夫赞同!”尉缭很是兴奋。
     “将军们以为如何?”嬴政问了一句。
     “一战灭赵!雪我军耻!”大将们齐声一吼。
   一番议论,将军们又逐一禀报了各军备战情形及军兵求战之心。各方无异议,攻赵方略便明确下来。第三日会商大军后援,议定了军政两方协同方略:由丞相王绾与国尉尉缭总司粮草辎重民力之筹划,由马兴、蒙毅职司运输护送,务求粮草器械及随军徭役源源不断。第四日会商先期伐交,议定:顿弱以秦王特使之身立即赴赵,务求赵国朝局有变;姚贾人马转向魏国,以为下一步铺垫。
     章台朝会告结,秦国上下立即高速运转起来。一秋一冬,粮草辎重源源不断地运往关外基地及各军将要经过的沿途粮仓。秦王政十八年(公元前229年)开春时节,秦军诸般准备就绪,大军隆隆开出函谷关向赵国进逼。  
二 赵迁郭开 战国之世最为荒诞的君臣组合
     春草新绿,邯郸王城的林下草地上一片喧哗熙攘。
     一个黝黑精悍的锦衣男子散发赤膊,将一个又一个高大肥白金发红衣的胡女连番举起,又远远抛出。一团团红影在草地翻滚,一声声尖叫惊恐万分。男子忘情地大笑着,四周的内侍侍女们交股搂抱拍掌喝彩,几若闹市博戏。正在热闹时分,一个红衣高冠的老人一溜碎步跑来,胶成一团的内侍侍女们连忙散开,恭敬地让出一条甬道。高冠老者气喘吁吁跑到散发赤膊男子身边,一阵急促耳语。赤膊男子惊喜道:“果真有如此奇人?”须发灰白的高冠老人庄重一躬道:“天赐奇人于我王,国之大幸也!”赤膊男子哈哈大笑道:“好!三日之后试试手!”笑声未落,人圈外有急锐声音高喊:“大将军特急军报!”赤膊男子尚在愣怔间,一脏污不堪的甲胄之士已经飞步卷到面前,正欲开口,散发赤膊男子猛然一笑道:“如此脏脸,教哪个女人抹灰了?”内侍侍女们大笑大嚷道:“谁抹他灰,谁就他娘!”甲胄骑士脸色骤然涨红,陡地喝道:“大将军急报!秦国大军正向赵国开进!”
     “你,你说甚?”赤膊男子的嬉笑不甘心地残留在嘴角。
     “韩国已灭!秦国大军三路进逼,大将军请举朝会举国应敌!”
     “老上卿,如何处置了?”赤膊男子向高冠者冷冷一瞥。
     “我王勿忧,老臣已妥为处置,我王尽可安之若素。”
     “好!老上卿该当褒奖!”赤膊男子也不问如何处置,立即满脸喜色。
     “臣唯尽忠,不敢求赏。”高冠老者一脸敦诚忠厚。
     赤膊男子回身对脏污不堪的甲士一挥手道:“你回报大将军:本王自有应敌之法,他只防住匈奴,莫操他心。”甲胄信使正要说话,赤膊男子已经哈哈大笑着扑向胡女群中奋勇施展去了。信使将军木然呆立,不知所以。须发灰白的高冠老人走过来殷殷笑道:“将军一路辛劳,老夫安置将军到胡人酒肆如何?将军歇息旬日,必能虎威大振,也不枉回邯郸一趟也。”信使将军脸色陡地一沉,一句话不说转身大步而去。高冠老人凝视着信使背影,一阵轻蔑的冷笑,也匆匆出了王城。
     看官留意,这个黝黑精悍散发赤膊的男子,便是目下赵国国王赵迁。
     须发灰白的红衣高冠老人,便是目下赵国的秉政上卿郭开。
     一国君臣如此轻慢于强敌压境,在战国之世绝无仅有。
     谚云: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314楼2010-07-22 08:18
回复

         谁也没想到,三年方过,公子赵迁竟神奇地通诵《诗》《书》,一时获神童之名。由是,郭开一举晋升中府丞,总掌王室府库内侍,并得兼领公子师。韩仓没有实职,却也成了太子舍人舍人,战国时权臣大官的近侍人物,俸禄不定,赵国蔺相如、毛遂都曾为舍人。,在邯郸宫廷炙手可热。
         未过几年,赵孝成王病逝,赵偃即位做了赵王。
         这是公元前244年,正是少年嬴政即位秦王的第三年。
         赵偃一即位,便要立即下令擢升郭开韩仓等一班心腹为大臣。郭开却及时谏阻,劝赵偃先做几件大事站稳根基。赵偃问,何事为大?郭开答曰,战国之世,战事最大。赵偃问,战事虽大,从何着手?郭开答曰,对秦战事风险太大,莫如对燕,但能大胜,我王方可站稳根基放开手脚。
         赵偃听从了郭开对策,停止擢升心腹近臣,下书起用边军大将李牧、兵家之士庞暖对燕国大举进攻。赵国素有两仇,一为秦国,一为燕国。赵秦之仇在争霸,赵燕之仇在争气。燕国本非赵国对手,却偏偏嫉恨赵国,每每在赵国吃紧的当口在背后袭击,不知多少次使赵国陷入腹背受敌之危局。尤其在战国中期的合纵连横中,燕国非但几次成为秦国的结盟国而对赵产生威胁,且中原战国只要与赵国发生龌龊,第一个便来结好燕国,使赵国如芒刺在背。唯其如此,赵武灵王之后,赵国的用兵目标基本是铁定的三个方向:一对秦国,二对匈奴,三对燕国。及至孝成王之世,匈奴已经对赵国深为忌惮,很少骚扰赵国。赵国的战事几乎只剩下对秦对燕。对燕作战虽不如对秦作战声威之大,然毕竟也是痛击世仇的争气战,举国上下无不嗷嗷奋然。赵人之欢欣,一则在于对燕复仇,二则在于新赵王所起用的李牧、庞暖深具人望,使赵人顿生长城可倚之坚实感。
         此时,李牧李牧对匈奴作战而成名故事,见本书第四部《阳谋春秋》。已经是天下名将,自不待言。庞暖之名,却鲜为人知。
    战国之世名将如云兵家似雨,为后世熟知者或是战功巨大如吴起、白起、乐毅、田单、孙膑等,或是命运曲折,如廉颇、赵括、信陵君等。许多名将兵家则或因为战绩不大,或因为命运缺乏大起大落,而为后世淡忘。这个庞暖,便是后一类杰出之士。若非生逢赵国末世,其人完全可能成为一流名将。庞暖之特异,在于他是一个兼具纵横家、兵家、名将之能的全才人物。庞暖流传后世的纵横家论有《庞暖》两篇,兵书有《庞暖》三篇庞暖书目,见《汉书?艺文志》。。赵孝成王末期,庞暖受孝成王密书奔波列国,欲图趁秦国陷入低谷之时发动六国合纵,一举遏制秦国于函谷关内。历经两三年秘密斡旋,合纵盟约几乎便要达成之际,赵孝成王不幸长逝,合纵攻秦遂告搁浅。此时,新赵王下书庞暖为赵军大将,与李牧两路攻燕,自然深得人心。庞暖一番思忖,断定先行攻燕而后再图合纵较为妥当,当即欣然奉命。
         看官须知,赵偃之所以命李牧、庞暖并为大将,赵国军制使然。由于赵国多匈奴之患,边军历来自成一体。自李牧大胜匈奴稳定边地之后,虽为名将,却不是统领赵国全军的上将军(后为大将军)。赵国边军之外的主力大军,此时仍然没有深孚众望的统帅。赵偃此前曾想召回廉颇,为的便是统帅边军之外的赵军主力。就名义而论,统帅腹地赵军的统帅一般是上将军或大将军,有辖制边军之权。在赵国的历史上,此时还没有过边军大将做大将军统帅举国大军的先例。正因为如此,原非雄才大略的赵偃,自然不会想到破除既定格局而擢升李牧为大将军的路子上去。
         李牧奉命,大军先出,一战攻克燕国武遂、方城武遂,燕地,今河北武强西北;方城,今河北固安西南。两地。正在李牧大军要乘胜进击的时刻,匈奴骑兵南下阴山草原。李牧军剽悍灵动,一得警报,立即回军云中,暂缓了对燕攻势。
    


    317楼2010-07-22 08:19
    回复

           赵国腹地大军远不如李牧边军快捷。庞暖尚在聚集大军之时,燕军已直扑邯郸北部要塞巨鹿而来。原来,在李牧边军攻下燕国两城之后,燕王喜大为惊恐,召集大臣紧急会商对策。已经是白发苍苍的上大夫剧辛奋然应对,提出燕军胜赵,须得避亢捣虚,直攻赵国邯郸!剧辛说,赵国腹地大军统帅是庞暖,自己曾与庞暖共图合纵,深知其用兵弱点,攻取不难,自请率军十万,南下攻赵军必获大胜!燕王喜大是振奋,立即下书如是行。剧辛大军未到巨鹿,庞暖五万兵马已经兼程赶来。两军会战于巨鹿之外河谷山峦,不消半日,燕国兵马一败涂地,战死两万余。庞暖亲率精锐冲击剧辛中军,剧辛眼看大军崩溃,不堪大言之下惨败之辱,羞愤自裁于乱军之中。
           对燕战事两大胜,赵国气象振作,赵偃得到了朝野拥戴。
           庞暖趁机上书赵偃,请重新发动六国合纵攻秦。庞暖在上书中慷慨激昂道:“目下秦国正在主少国疑之时,合纵攻秦,此其时也!若错失良机,秦国度过危局,六国命运未可知也!夫赵为山东屏障,若不奋然鼓呼,其时天下固无列国,焉得有赵独存哉!”赵偃心下不定,问策于郭开,郭开对曰:“合纵之士论天下,天下时时皆危。何也?无天下之乱局危局,则无纵横家功业也!四代先君着力于六国合纵数十年,赵国血流成河失地无算,未尝一见功效,反引来列国猜忌,燕国屡为黄雀在后,岂非铁证哉?我王若图赵国安稳,当适可而止。”赵偃皱着眉头道:“国人之心正在势头之上,庞暖上书不无道理,何辞得以推托?”郭开一脸敦诚地说:“合纵抗秦乃是大道,自然不能推托。我王之策,只不全力而为,为赵国留下退路便是。”赵偃欣然认可,于是下书庞暖:赵国参与合纵,但不做纵约长国,若能达成合纵,出兵数额届时议定。
      庞暖得如此下书,心中很是郁闷,本当再次上书力请,却接李牧副将司马尚密书。密书言,目下赵国朝局多有隐患,能为则为,不必力争,公自参详。庞暖心知这一告诫极可能是李牧之意,便不再力争,只立即南下联络合纵了。因赵国与燕国新战成仇,庞暖没有先游说燕国,而是直下楚国,说动春申君黄歇共同斡旋列国。不到一年,在春申君与庞暖的鼎力斡旋下,除齐国偏安东海不愿卷入外,楚、赵、魏、韩、燕五国秘密达成合纵攻秦盟约:以楚王为纵约长,以庞暖为联军统帅,立即聚兵攻秦。
           赵偃即位的第四年,也就是公元前241年,五国合兵三十万,从魏国故都安邑渡河出少梁山地,南下猛攻秦国故都栎阳地带,联军进至蕞地栎阳、蕞地,均为秦国故都地带,在今陕西临潼一带。,被蒙骜统率的秦军一战击退。自来合纵,五国联军只要一次战败,便各自保全实力撤军,从来没有过整军再战之说。这一次也一样,无论庞暖与春申君如何力主再战,联军都呼啦啦散了。秦军为了惩罚魏国借地攻秦,大军一举出关,攻下了魏国河内重镇朝歌。魏国震恐,立即对秦国单独议和撤出合纵联军。秦军掉头南下,楚考烈王大是慌乱,立即接受一班元老的“避秦迁都”对策,将国都迁到了寿春寿春,楚国后期都城之一,今安徽寿县一带。,都城名字仍一如既往地叫做郢都。
           战国之世的最后一次合纵,在秦国最低谷的时期悄无声息地瓦解了。
      


      318楼2010-07-22 08:19
      回复
             当然,不乏另一班所谓新锐用事者鼎力支持废立。这班人物的轴心,便是郭开韩仓。其时,郭开韩仓已经精心谋划数年,昔年的太子府执事们都已经是各方实权大吏;更有被郭开韩仓收买的诸多非元老臣子,以及邯郸守军大将扈辄等为援,在庙堂已经是颇见声势,与元老边将们几乎可以分庭抗礼。在郭开势力撑持下,赵偃在朝会之上振振有词道:“赵国元老大臣中,自家废立之事多如牛毛,王室几曾涉足!何本王废立太子,便多有物议,岂有此理?子本我子,知子莫若父,本王宁不知孰贤孰不肖哉!”
             由是纷争三年,终究相持不下。
             赵偃烦躁不堪,渐渐显出玩乐本性,复终日与转胡倡胡天胡地,时不时还要拉进乐此不疲的韩仓,很少到书房殿堂处置政务了。未几,赵偃暗疾渐渐显现,腰膝酸软,面色苍白,骤然老态毕现。郭开时时与韩仓密会,深知赵王已经耗空,时日必不久长。一日,郭开借搜求得延年益寿之方为名,请见赵王。赵偃在寝室卧榻见了郭开。郭开流泪涕泣道:“臣已访得东海神异方士,可使人起死回生,长生不老。我王若能妥善安置镇国事宜,而后偕王后、韩仓遨游东海,待体态康健之时再归国秉政,岂非人生乐事哉?”
             身心疲惫得连笑一笑都没了力气的赵偃,又一次被郭开的忠心感动了。
             要得长生不老,得东海求仙;要得东海求仙,便得先行安置镇国班底。
             郭开给赵偃的路数是清楚的,赵偃是没有理由拒绝的。
             赵偃不经朝会议决,断然径自下书:元老大臣尽归封地,不许与闻国事!同时,赵偃又下特书,严厉申饬李牧、庞暖、司马尚等一班大将:“尔等职在守边抗敌,毋涉国事过甚!”不待各方提出异议,赵偃正式下书颁行朝野:废黜公子赵嘉承袭身份,册立赵迁为太子;擢升郭开为上卿,摄丞相事兼领太子傅,辅佐储君总领国政。也就是说,尚未加冠的公子赵迁非但立即立为了太子,且在郭开辅佐下总领国政实权。赵偃之所以如此决断,也并非全然听信郭开的访寻长生不老之言。赵偃本意,既然自己病势难以挽回,既然朝野反对废立,索性早日将国事实权交给赵迁郭开,若元老大臣与边将们果真起事,自己或可有时日挑破了赵国脓包,强如自己身后发生惨烈的倒戈政变。
             赵王一意孤行,赵国朝野一片哗然。
             由此,郭开浮出水面,由一个中府丞骤然成为蹲踞赵国庙堂的庞然大物。
             赵人鼎沸了,最为愤愤然的骂声是:“大阴老鸟,乱我大赵!”
             大阴老鸟者,郭开也。自赵王王书颁行朝野,郭开之名赫赫然传遍庙堂山乡。赵人恍然奔走相告,这才着力搜求“郭开何许人也”的诸般消息。不到半年,郭开的种种阴暗故事弥漫了赵国,引来赵人切齿痛骂。赵人痛骂郭开,其意却是再明白不过地一齐裹挟:此等大阴之人拥戴新太子,太子能是甚好货色!大阴者,大伤阴骘(阴德)之谓也。战国之世,最入骨的骂辞便是大阴人。郭开之前,只有秦国的嫪毐获此恶骂。其诅咒所指,是其人连根毁灭阴骘,必得最大恶报。
             流传最普遍的故事,是郭开曾以不可想象的阴谋陷害名将廉颇。
             长平大战之初的上党对峙中,廉颇被赵孝成王以赵括换将,愤然之下出走魏国。孝成王末年,召回了廉颇,然未及任用,孝成王便病逝了。赵偃即位,初期欲建根基,下令廉颇将兵南攻魏国。大军未发,郭开提醒赵偃说:“廉颇久居魏国,若不死力攻魏,岂非危哉?”赵偃以为大是,立即派名将乐毅之子乐乘替换廉颇。廉颇大怒,率军进攻乐乘。乐乘有心,不战自逃。廉颇此举违法过甚,自知难以立足赵国,又出走到了魏国。五国合纵兵败,庙堂废立事起,赵偃反复思忖,赵国若没有一个资望深重的大将统率腹地大军以稳定朝局,赵国很有可能再次发生惨烈宫变。由是,赵偃下令复召廉颇归赵。
        


        320楼2010-07-22 08:20
        回复

               郭开得知消息,深知廉颇恩仇之心极重,若重掌兵权,必记恨自己当年的一言去帅之仇;以廉颇的暴烈秉性,对素无嫌隙的替代大将乐乘尚敢公然攻击,对他郭开岂能放得过去?然此等事关乎个人恩怨,郭开又不能公然劝谏以伤自己敦诚忠厚之名。思谋之下,郭开先向赵偃举荐了一个得元老与赵王共同信任的大臣为特使,而后,郭开又以重金贿赂这个特使,密谋出一个诋毁廉颇的奇特之策。
               其时,魏国朝局腐败,一信陵君尚且不用,如何能重用廉颇?老廉颇备受冷落,终日郁闷,闻赵王特使来魏查勘自己,精神大是振作。为赵王特使洗尘之时,老廉颇风卷残云般吞下了一斗米的蒸饭团,又吞下了十余斤烤羊,之后抖擞精神全副甲胄披挂上马,将四十余斤的大铁戟舞动得虎虎生风,与宴者连同特使无不奋然喝彩。
          至于我王求贤,老臣可以代劳。”
               “求贤?”赵迁噗地一笑,“本王求贤,只怕非上卿之求贤。”
               “老臣之求贤,却与我王之求贤一般。”
               “求贤两字,还是不说的好。”第一次,赵迁有些脸红了。
               “王即邦国。于王有益者,便是于国于民有益,岂非贤哉?”
               “好!求贤便求贤,随你说。”面对郭开的坦然正色,赵迁也豁达了。
               “老臣遴选贤才,大体不差。”
               “上卿通晓此道?”赵迁大为惊喜。
               “老臣不通,自有通人。”
               “噢?何人?”
               “家令韩仓。”
               “好!上卿识人也!”赵迁一阵大笑。
               “我王既认大事,便当成约。”郭开一如既往地敦诚忠厚。
               “好!成约:本王不出赵国,上卿督责求贤!”
               回到府邸,郭开以求贤名义名正言顺地召来韩仓,连同一班亲信分为两支人马:一支由郭开自己率领,到柏人整修赵王行宫;一支由韩仓率领,北上匈奴秘密搜买奇异胡女。
          


          321楼2010-07-22 08:20
          回复

            谁知又是一个不料。开春之后,赵王迁的加冠大礼如期举行。冠礼后的朝会上,老郭开当殿请辞归乡。其殷殷唏嘘之态,令举事大臣们喜出望外,只盼赵王就势准了大阴人所请,其后只要这个大阴人走出邯郸城外,立马便将他碎尸万段。
                 谁知,还是一个不料。郭开请辞之后,赵王亲述口书,教举事大臣们的脊梁骨一阵阵发凉。赵迁念诵的是:“老上卿乃先王旧臣,顾命而定交接危局,摄政而理赵国乱局,今又还政本王,功勋大德,天地昭昭也!本王何能违背祖制,独弃两世功臣乎!今本王亲政,第一道特书:老上卿晋爵两级,加封地百里,仍居国领政!”末了,赵迁还骨碌碌转着眼珠拍着王案,恶狠狠加了一句,“敢有不服老上卿政令者,本王拿他喂狼!”
                 元老大臣们瞠目结舌,心下料定大阴人郭开一定是猖狂不可一世。
                 不料,又是一个不料。郭开匍匐在地,当殿号啕大哭,再度请辞。
                 赵迁一脸厌恶地嚷嚷起来:“说辞我都背完了,如何又来一出?散朝!”
                 至此,举殿大臣无不愕然失色。  
            三 不明不白 李牧终究与郭开结成了死仇
               赵国朝局当变未变,一场秘密兵变不期然开始酝酿了。
                 国政依然在郭开手中,而且还更为名正言顺。尤为可怕的是,赵王迁显然已经在郭开的掌握之中了。原本,赵国臣民尚寄厚望于赵王亲政。然新赵王亲政半年,一次朝会不行,只在王城与行宫胡天胡地,其荒淫恶行迅速传开,成为人人皆知而人人瞠目的公开秘密。赵国臣民大失所望,举事大臣们更是痛感被大阴人郭开算计。于是,一班被悼襄王赵偃罢黜的王族大臣们相继出山,以春平君为轴心屡屡密谋,酝酿发动兵变拥立新君。
                 正在此时,一个突然事变来临——秦军桓龁部大举攻赵!
                 秦军攻赵的消息传开,朝野一时大哗。毕竟,秦赵之仇不共戴天,抗秦大计立成朝野关注中心再是自然不过。举事大臣们立即谋定:上书举李牧为大将御敌,其后无论胜败,都要诛杀郭开并胁迫赵迁退位。元老们如此谋划,基于一个铁定的事实:上年秦军攻赵平阳,郭开不经朝会便派亲信大将扈辄率军十万救援,结果被秦军全数吞灭;今年秦军又来,郭开定然还是举荐无能亲信统军,最终必将丧师辱国!所以,元老们要抢先力荐李牧抗秦,之后再杀郭开。元老们一致认定:庞暖虽有将才,然腹地赵军终究不如李牧边军精锐,赵国已到生死存亡关头,必须出动边军抗秦;李牧抗秦,诛杀郭开,赵王退位,三者结合,必能一举扭转危局。
                 不料,元老大臣们的上书还没有送入王城,赵王特书已经颁下:准上卿郭开举荐,以李牧为将率军抗秦!举事大臣们愕然不知所措,对郭开的行事路数竟生出了一种神鬼莫测的隐隐恐惧。春平君闻讯,铁青着脸连呼怪哉怪哉,说不出一句囫囵话来。
               郭开终日思谋,对朝局人事看得分外清楚:赵国尚武,又素有兵变之风,要稳妥当国,便得有军中大将支撑,否则终究不得长久。基于此等评判,郭开早早就开始了对军中将士的结交,将扈辄等一班四邑将军悉数纳为亲信。上年扈辄大败身死,郭开才恍然醒悟:四邑将军因拱卫邯郸,名声甚大,泡沫也大,赵军之真正精锐还是李牧边军。郭开也想到过庞暖,然认真思忖,终觉庞暖没有稳定统率过任何一支赵军,在军中缺乏实力根基;不若李牧统领边军二十余年,喝令边军如臂使指,若得李牧一班边军大将为亲信,何愁赵国不在掌控之中?反复揣摩,郭开决意笼络李牧,以为日后把持国政之根基力量。
            


            323楼2010-07-22 08:20
            回复
              秦军再度攻赵,郭开视为大好时机。
                   紧急军报进入王城,正在三更时辰。郭开没有片刻停留,立即飞马赶赴柏人行宫。更深人静之时,执事内侍回说赵王此时不见任何人。郭开却坚执守在寝宫内门之外,严令内侍知会韩仓立即禀报赵王。此时的赵迁,正在长大的卧榻上变着法儿大汗淋漓地犒赏一个可心胡女。


              326楼2010-07-27 09:02
              回复

                云中司马详细盘查了半个时辰,才准许郭开进入幕府,其冷落轻蔑显而易见。饶是如此,郭开没有一丝不快,依然敦厚如故地堆着一脸笑意,等来了李牧的接见。


                328楼2010-07-27 09:05
                回复
                  李牧散发布袍,不着甲胄,连再寻常不过的马
                  奶(河蟹)酒也不上,只冷冰冰嘲讽道:“老上卿夤夜前来,莫非要亲自领军抗秦?”


                  329楼2010-07-27 09:06
                  回复
                    郭开急如星火而来,此刻却慢条斯理道:“老夫寸心,力荐将军为抗秦统帅,岂有他哉?此战无论胜败,老夫都会举荐将军为赵国大将军。赵国大军,该当由将军这等名将统帅。国政大事,亦须大将军与老夫共谋。”李牧冷笑道:“无论胜负皆可为大将军,天下还有赏罚二字么?”郭开却道:“老夫信得将军之才,此战必胜秦军无疑!”李牧无论如何铮铮傲骨,对这等笃信边军必胜之辞也不好无端驳斥,遂淡淡一句道:“若是赵王下书调兵,上卿只管宣书。”在李牧看来,郭开此等大阴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举荐与他格格不入的将军做抗秦统帅,只能是调走边军精锐,而后再交给自己的亲信去统帅;然则大敌当前,是国家干城,毕竟不能做掣肘之事,王书调兵是无由拒绝的。
                    郭开宣读完王书,李牧愣怔不知所以了。
                         “聚将鼓!”良久默然,李牧大手一挥下令。
                         李牧没有与郭开做任何盘桓,甚至连一场洗尘军宴也没有举行,便星夜发兵兼程南下了。兵贵神速,这是李牧飞骑大军久战匈奴的第一信条。此时,秦军已经攻下赤丽、宜安两城。李牧断定秦军必乘胜东来,大军遂在肥下之地设伏,一战大胜秦军。赵国朝野欢腾之际,郭开以抚军王使之身亲赴大军幕府,宣读了赵王特书:李牧晋爵武安君,封地百五十里,擢升大将军统领赵国一应军马!这次王书与郭开犒赏边军的盛举,教李牧第一次迷惑了。
                         李牧坚韧厚重,素来不轻易改变谋定之后的主张,其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秉性,在赵国有口皆碑。赵孝成王时,李牧始为边将,坚执以自己的打法对匈奴作战,宁可被大臣们攻讦、被赵孝成王罢黜,亦拒绝改变。后来复出,李牧仍然对赵孝成王提出依自己战法对敌,否则宁可不任。便是如此一个李牧,面对郭开再次敦诚热辣地支持边军,不禁对朝野关于郭开的种种恶评生出了疑惑:一个人能在?#65310;质笨坛懦直呔す遥芩邓且桓鍪愕拇螅ê有罚┮酰ê有罚┤嗣矗恐辽伲肯抡庋鼍鋈幻挥写怼J枪夹奈淬鲆环鹿σ盗耍恳只颍韧刀际乔厝硕褚馍⒉サ牧餮裕  
                    第一次,李牧为郭开举行了洗尘军宴。
                         席间,大将司马尚与一班将军,对郭开热嘲冷讽不一而足。李牧既不应和,亦不拦阻,只做浑然不见。郭开却是一阵大笑,开诚布公道:“诸位将军对老夫心存嫌隙,无非种种流言耳!察人察行,明智如武安君与诸将者,宁信秦人之长舌哉?”
                         李牧与将军们,一时没了话说。
                    


                    330楼2010-07-27 09:07
                    回复
                      郭开急如星火而来,此刻却慢条斯理道:“老夫寸心,力荐将军为抗秦统帅,岂有他哉?此战无论胜败,老夫都会举荐将军为赵国大将军。赵国大军,该当由将军这等名将统帅。国政大事,亦须大将军与老夫共谋。”李牧冷笑道:“无论胜负皆可为大将军,天下还有赏罚二字么?”郭开却道:“老夫信得将军之才,此战必胜秦军无疑!”李牧无论如何铮铮傲骨,对这等笃信边军必胜之辞也不好无端驳斥,遂淡淡一句道:“若是赵王下书调兵,上卿只管宣书。”在李牧看来,郭开此等大阴人无论如何也不会举荐与他格格不入的将军做抗秦统帅,只能是调走边军精锐,而后再交给自己的亲信去统帅;然则大敌当前,是国家干城,毕竟不能做掣肘之事,王书调兵是无由拒绝的。
                      郭开宣读完王书,李牧愣怔不知所以了。
                           “聚将鼓!”良久默然,李牧大手一挥下令。
                           李牧没有与郭开做任何盘桓,甚至连一场洗尘军宴也没有举行,便星夜发兵兼程南下了。兵贵神速,这是李牧飞骑大军久战匈奴的第一信条。此时,秦军已经攻下赤丽、宜安两城。李牧断定秦军必乘胜东来,大军遂在肥下之地设伏,一战大胜秦军。赵国朝野欢腾之际,郭开以抚军王使之身亲赴大军幕府,宣读了赵王特书:李牧晋爵武安君,封地百五十里,擢升大将军统领赵国一应军马!这次王书与郭开犒赏边军的盛举,教李牧第一次迷惑了。
                           李牧坚韧厚重,素来不轻易改变谋定之后的主张,其特立独行桀骜不驯的秉性,在赵国有口皆碑。赵孝成王时,李牧始为边将,坚执以自己的打法对匈奴作战,宁可被大臣们攻讦、被赵孝成王罢黜,亦拒绝改变。后来复出,李牧仍然对赵孝成王提出依自己战法对敌,否则宁可不任。便是如此一个李牧,面对郭开再次敦诚热辣地支持边军,不禁对朝野关于郭开的种种恶评生出了疑惑:一个人能在?#65310;质笨坛懦直呔す遥芩邓且桓鍪愕拇螅ê有罚┮酰ê有罚┤嗣矗恐辽伲肯抡庋鼍鋈幻挥写怼J枪夹奈淬鲆环鹿σ盗耍恳只颍韧刀际乔厝硕褚馍⒉サ牧餮裕  
                      第一次,李牧为郭开举行了洗尘军宴。
                           席间,大将司马尚与一班将军,对郭开热嘲冷讽不一而足。李牧既不应和,亦不拦阻,只做浑然不见。郭开却是一阵大笑,开诚布公道:“诸位将军对老夫心存嫌隙,无非种种流言耳!察人察行,明智如武安君与诸将者,宁信秦人之长舌哉?”
                           李牧与将军们,一时没了话说。
                      


                      331楼2010-07-27 09:07
                      回复

                             正在此际,春平君的密使也来到军营,敦促李牧迅速回军邯郸,以战胜之师废黜赵王、诛灭郭开,而后拥立新君。李牧心有重重疑虑,遂连夜邀约驻扎武安的庞暖前来,与副帅司马尚秘密会商。司马尚以为,赵迁郭开必将大乱赵国,主张依约举兵。李牧思忖良久,肃然正色道:“且不说赵王与郭开究竟如何,尚需查勘而后定。仅以目下大势说,秦军一败之后,必将再次攻赵。此时若举兵整国,一王好废,一奸好杀,然朝野大局必有动荡,其时谁来担纲定局?动荡之际若秦军乘虚而入,救赵国乎!亡赵国乎!”司马尚一时无对,苦笑着低头不语了。李牧目光望着庞暖,期待之意显然不过。
                             一直没有说话的庞暖直截了当道:“暖多年奔波合纵,对天下格局与赵国朝局多有体察。若说大势,目下山东列国俱陷昏乱泥沼,抗秦乏力,几若崩溃之象。赵国向为山东屏障,若再不能振作雄风,非但赵国将亡,山东六国不复在矣!大将军已是国家干城,唯望以天下为重,以赵国大局为重,莫蹈信陵君之覆辙也!”身为纵横家的庞暖,举出信陵君之例,话已经说得非常重了。信陵君本是资望深重的魏国王族公子,两次统率合纵联军战胜秦国,一时成为山东六国的中流砥柱。其时魏国昏政,朝野诸多势力拥戴信陵君取代魏安厘王。信陵君却因种种顾忌不敢举事,以致郁闷而死,魏国也更见沉沦了信陵君晚期故事,见本书第四部《阳谋春秋》。。对信陵君的作为,当时天下有两种评议:一种认为其维护王室稳定忠心可嘉,一种认为其牺牲大义而全一己之名,器局终小。庞暖之论,显然是以后一种评判为根基而发。
                             “果真举事,元老中何人担纲国政?”司马尚突然一问。
                             “春平君无疑。”庞暖回答。
                             “不。此人无行,不当大事。”李牧摇头,却戛然而止。
                             “?#65310;植豢汕笕蠼粤旃未尝不可。?
                             “李牧一生领军,领国不敢奢望。”
                        李牧冷冷一句,气氛顿时尴尬。以才具论,庞暖之才领兵未必过于李牧,领政却显然强过李牧。以庞暖之志以及对信陵君的评判,李牧若竭诚相邀其安定赵国,庞暖必能慨然同心。况且,庞暖已经先举李牧,未必没有试探之意。李牧却既否决了春平君,又断然拒绝自己领政,更没有回应庞暖的试探。否决春平君,庞暖、司马尚都没有说话。  
                        其间缘由,在于坊间传闻这个春平君与转胡太后私(河蟹)通有年,已经陷进了太后与韩仓的污泥沼,实在不能令人心下踏实?#65310;芫约毫煺,庞暖司马尚都能认同,亦觉这正是李牧的坦诚之处  
                        然则不邀庞暖相助,在司马尚看来,这便是李牧拒绝与其余赵军大将合整朝局了。而在熟悉李牧秉性的庞暖看来,李牧一心只在抗秦,无心在抗秦与整(河蟹)肃(河蟹)国(河蟹)政之间寻求新出路,这场大事便无法商议了。而李牧不明白的是,赵国元老密(河蟹)谋(河蟹)举(河蟹)事,名义以春平君为轴心,实际上却是多有腹地大军的一班大将参与,将军们密(河蟹)谋的轴心人物,恰恰便是庞暖。而作为李牧副将的司马尚,原本来自巨鹿守军,也参与了腹地大将们的密(河蟹)谋。
                        密谋举事,历来都在反复试探多方酝酿。思谋不对口,自然无果而散。
                        


                        332楼2010-07-27 09:29
                        回复
                               庞暖、司马尚虽不以为然,却也掂得出李牧所言确是实情,绝非李牧真正相信了郭开而生出的惑人说辞。但凡一国兵变,能在兵变之期维持国家元气者少而又少,不能不戒之慎之。而要使兵变成功,第一关键是要强势大臣主持全局。赵国素有兵变传统,此点更是人人明白。赵武灵王晚期,拥立少年王子赵何的势力兵变成功,全赖资望深重文武兼具的王族大臣赵成主事,否则断难成功。目下之赵国,最为缺失的恰恰是举事大臣中没有一个足以定国理乱的强势大臣。庞暖资望不足,与李牧铁心联手或可立足,两人分道,则胜算渺茫。更为要紧者,目下强秦连绵来攻,李牧全力领军尚不能说必有胜算,遑论左右掣肘?其时,李牧陷入兵变纠缠,既不能全力领军抗秦,又不能全力整肃朝政,结局几乎铁定的只有一个:拱手将灭赵战机奉送给秦军。
                               李牧态度传入元老将军群,举事者们一时彷徨了。
                               赵国各方尚在走马灯般秘密磋商之时,秦军又一次猛攻赵国。
                               李牧已经是赵国大将军,领军抗秦无可争议。然则,李牧大军未动,赵国朝野便迅速传遍了赵王书令:“得上卿郭开举荐,仍令李牧统军击秦!”郭开郑重其事地到大军幕府颁行赵王书令。李牧心下颇觉不是滋味,却没有心思去揣摩,短暂应酬,便统领大军风驰电掣般开赴战场去了。
                          这次秦军两路进攻:一路正面出太原北上,攻狼孟狼孟,战国赵国西北部要塞,今山西阳曲地带。山要塞;一路长驱西来攻恒山郡,已经攻下了番吾番吾,战国赵国中部要塞,今河北灵寿西南。要塞,正要乘胜南下。李牧已经探查清楚:所来秦军是偏师老军,并非新锐主力大军,其势汹汹却力道过甚,距离后援太远,颇有孤军深入再次试探赵军战力之意味。基于如此评判,李牧做出了部署:以十万兵力在番吾以南二百余里的山地隐秘埋伏,秦军若退,则赵军不追击;秦军若孤军南来,则务必伏击全歼!
                               李牧对大将们的军令解说是:“秦国老军三年三攻赵,一胜一负而不出主力,试探我军战力之意明也!其后无论胜败,秦军都将开出主力大军与赵国大决,其时便是灭国之战!唯其如此,我军不当在此时全力小战,只宜遥遥设伏以待。秦军若来,我则伏击。秦军退兵,我亦不追。此中要害,在保持精锐,以待真正大战!”至于为何将伏击地点选在柏人行宫以北,李牧却没有说明。其实际因由是,李牧发兵之前,郭开特意低声叮嘱了一句:“王居柏人,大将军务必在心。”郭开之意,自然是要李牧设置战场不要搅扰赵王清静。其时,赵王迁之荒淫恶行已经为朝野所知,李牧心下厌恶之极。然则国难当头,赵王毕竟是凝聚朝野的大旗,全然不顾其颜面也不是大局做派,李牧只好将伏击战场北移,原因却不好启齿。
                               这一战,赵军又大胜而归,斩首秦军五万余。赵国一片欢腾。
                          郭开又带着赵王的嘉奖王书,带着隆重的仪仗,带着丰厚的犒赏财货,又一次轰隆隆大张旗鼓地开进了李牧军营。李牧仍然觉得不是滋味,仍然是不能拒绝,又如旧例,聚将于幕府大帐,公开接受赵王犒赏。席间,司马尚一班大将对郭开依旧是冷冰冰不理不睬。李牧念两次胜秦皆有郭开之功,至少郭开没有像元老们预料的那样百般设置陷阱,是以郑重举起酒爵,并下令将士们一齐起立举爵,对郭开做了敬谢一饮。虽然没有边军惯有的慷慨激昂,礼仪毕竟是过了。
                               一爵饮罢,郭开对李牧深深一躬道:“老夫能与武安君同道知音,共领国政,赵国大幸也!老夫大幸也!”又转身对大将们深深一躬道,“自今日后,诸位将军之升迁贬黜,只要得武安君允准,老夫决保王命无差。”司马尚冷冷道:“老上卿之意,赵王印玺在你腰间皮盒之中?”郭开浑不觉其讥刺之意,一副慷慨神色道:“老夫与武安君有约:荣辱与共,同执赵国。赵王安得不听哉!”
                          


                          333楼2010-07-27 09: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