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全林吧 关注:115贴子:390
  • 8回复贴,共1

从哪些书籍入手修儒释道?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给百度。


IP属地:湖南1楼2019-03-24 23:33回复
    陈全林老师读过的书籍不是一般多,那么可以从哪些书籍来入手修儒释道? 第一,南怀瑾的书。南怀瑾的学识、气度、修养,包括他在做人做事所体现出来的东西,都可以反复学习。且不说南怀瑾的书有一点瑕疵(其实不算什么证道的障碍),光凭南师做实证实修的精神,就可以给人许多营养。


    IP属地:湖南2楼2019-03-24 23:39
    回复
      第二,《木讷记》。不看《木讷记》就不懂做实修实证的艰难,也不会明白究竟该如何做实修实证。此书也是南师曾经提起多次的一本书,今人也著有《密勒日巴大师传》,内容相差不多,精神一致。读了此书,如不发愿,等于白读,须知木讷祖师正是从发愿开始苦修。欲读此书的人,可以结合《莲花生大师传》、《阿底峡尊者传》、《一世敦珠法王自传》来看,加深理解。


      IP属地:湖南3楼2019-03-24 23:46
      回复
        修道是与性命息息相关的大事,常常是错不起,也不能出错,因此读书绝不可以不加选择,而去读那些实证不彻底者所写的书,当代能把实证做到真正彻底、智慧圆满、见地纯正的人几乎没有。那么读哪些书能够避开以上问题?可以去读历史上有大成就的、得到其他实修者公认的人曾经写过的书。所以,第三:读历代祖师、历代大成就者的书,去从他们的一言一行吸取营养。仅仅一部《道德经》,从古至今,有265个注释的版本,不可能全部去读,最好只读那些有大成就的祖师人物注释的版本。像吕洞宾祖师注释的《道德经》,《百字铭》、《敲爻歌》,都是经历了无数实修后得出的真实心得。一部《论语》、一部《孟子》,在一般人读来,心得未必深厚;在经历过人生无数劫难后感悟的人,他们注释的《论语》、《孟子》自然深厚,通达人情。
        像白居易、陆游,都是懂得修道的大人物。白居易有诗:”知分心自足,委顺身常安。故虽安退日,而无戚戚颜“,这与《道德经》第四十四章”名与身孰亲“道理是相通的。陆游也有诗:”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吾身本无患,卫养在得宜”,这是在解释《道德经》第四十八章的道理。


        IP属地:湖南5楼2019-03-26 23:30
        收起回复
          第四,读克里希那穆提的书。如果你选择了克里希那穆提的书,一定要小心,因为他说过:”那些跟着我学习的人,你们要注意,如果只听我说什么而不去实践,真理也会变成你心头的魔!“。克氏的实证精神,是”彻底认真“,”观察自己、觉察自己“,”破去心中的偶像“,贯彻在他所有的演讲中。比如他说心智,心智该如何运动,他说的是把”围墙“拆掉,不被自己的拥有物、囤积物或是知识所拖累,不受时间限制,心智就开始活跃,这样的生命是无所执着的。这些话看起来容易,但是你做起来又能做得怎样?能彻底实践吗? 所以克氏的书并不好读,不是文字理论难度高,而是实证难度高,何况克氏从不认为自己是导师、大师,他教你的永远是“观察你自己”,这一点在儒释道上看来,精神相通。


          IP属地:湖南6楼2019-03-27 23:28
          回复
            第五,这是修儒释道的总纲,为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我先声明这是借用了XX的心得,不是另辟蹊径,只有少量的不同。先是“志趣苦益业”、“前握毅悟德”。“志”,就是“立志”,想清楚自己志向,然后立下总方向。“趣”,把你想做的事情逐步变成兴趣,培养成这一辈子的兴趣。“苦”,能吃所有苦,不怕吃苦。“益”,就是收益,你把“志”“趣”“苦”逐步做到了,收益就出现了。“业”,事业,前面那四项都做到了,就自然归到了事业上,是你一辈子的事业。这五个字都是在“宏观”上做功夫。 “前”,无论做什么事情,先提醒自己要开始做了,有一个“意”在那里。就好比游泳队员在游泳前,要热热身,准备入水;开车前,无论在忙什么,要提醒自己准备开车,让自己安静一下,不能再想其他事。“握”,把握,把握与自己有关的所有东西,关键在把握自己的“开关”,就是要你懂得如何“收放”。好比一个水库,来的水越多,你老是在放,来一点放一点,水库就始终储蓄不满。“毅”,毅力,要能够持续,不是要你做“蜡炬两头烧”,就像扫地时可以想想自己这一天学到了什么东西,然后做下一件事时又想想,不必太刻意。“悟”,悟性,你把“前”、“握”、“毅”做好,悟就来了,这一点可以总结出很多东西,这里不多说。“德”,前面四点做好,德就积累了,积德是不论大小的,只要是”德“都要去积。


            IP属地:湖南7楼2019-04-01 23:54
            回复
              “广才儒道佛,恭寻师门捷”。这个“广”,可以说是胸怀要广,可以说去广阔天地历练。“才”,就是才识、才学。能够多学增加才干,不断吸收吸收过去的经典、吸收新时代的东西,甚至别人失败的东西也要认真总结,提醒自己。儒道佛三家,都注重修德,儒家注重品行修养,佛家注重功德积累,道家注重道德。“恭”,就是恭敬,不但对自己的家人亲戚恭敬,而且对那些周围的人也要恭敬。好比你对父母很恭敬,如果有一天父母的一个远方朋友忽然来访,你也要恭敬。“寻”,寻找能指导你的师傅。这个难度就变大了。“门”,有师傅马上要入门。“捷”,捷径,你把“恭”、“寻”做到了深处,不要走弯路,捷径就出来了。


              IP属地:湖南8楼2019-04-03 23:21
              回复
                “难易不是身,意在无有别”。“难易”,可以体现在所有事情上,你做一件事,开始很困难,咬牙一过,就变得容易;也有可能一难一易,循环出现。你做学问,经常会有所谓的“瓶颈”,很难;做出了学问,别人不接受,又难了一步;然后你去实证,别人不理解,嘲笑讽刺你,是不是更难?有些事情你做得很轻松,可是到后来,突然就变难了,会搞得你心头火烧。当你认识到困难点在哪里,正视它,注意技巧,“易”就来了。“不是”,任何事情不要看做是它现在这样,不要看做是它过去那样,将来一定不是这样。“身”,你的身体或者你的思想。“难易不是身”,就是说困难的事、容易的事,不管它是什么样,你不要把它看得过于真实,经常会变化,最好颠倒看待,认真去克服事情。


                IP属地:湖南9楼2019-04-03 23:50
                收起回复
                  “性命利乐正,生死爱语舍”。“性命”,儒佛道,都有具体的解释,重点在修持,在纠正。修持你的性命,把身体越练越好,筋骨皮要好,内在的五脏也要好;纠正你的秉性、脾气,逐步健全,如果练了多年仍然暴躁易怒、忧郁,那就不叫健全,只能是原地踏步。生命、性命、命运,都属于这个范畴,不能损害。“利”、“乐”、“正”,这三个字就是告诉我们如何正确对待利益和利害,正确对待快乐的事。你要得利,又要快乐,常常不能双全,为什么?因为没有了“正”,有了“正”,你就会利他、利社会,也能利自己。关键就在一个“正”字上。
                  如果你把“性命利乐正”做好了,就能正确对待“生死”的问题。“生”不要考虑死的事情,考虑死的事情也不要考虑生的问题。正确对待生死的问题,就会有正确的人生观。“爱”,要保持有爱心,对周围的人、身边的生物存有爱心。“语”,语言,有爱心就要说爱语,爱语一般是仁慈、宽厚、包容,不能老是责备、迁怒他人。“舍”,舍去,把什么舍去?把自己舍去,把那个有各种私欲、情绪的“我”舍去;甚至可以把有爱心的“我”也舍去。舍得越多,得的越多。


                  IP属地:湖南10楼2019-04-08 23:1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