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人人有责”,这并不是一句空口号,而是沉甸甸的责任。在锦江区,一大批环保志愿者通过自己的行动向全社会传递生态环保理念,从身边点点滴滴做起,共同营造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人人参与、人人受益”的浓厚氛围,带动更多人从旁观者变为环境保护的践行者,为锦江区生态文明建设汇聚起强大力量。
居民争当志愿者 守护家门口的大观湖
碧波荡漾、鱼翔浅底,岸边鸟儿在林中嬉戏,作为成都市区东门三环内唯一有水的自然湿地,大观堰美景如画,是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大观堰水质可以达到地表Ⅲ类,属于相对优质的水类。但湖水中狐尾藻较多,影响了整体观感。”狮子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观堰超过20亩的水体内没有入水口,水体补充依赖人工补水和自然降水,这种特殊情况导致大观堰内的水生态不能保持平衡,个别季节容易发生水草爆发。
治理大观堰湖体水生态,除了对水草进行“深度收割”,还要发挥草鱼在减缓水草生长中的作用,为后期持续修复留出时间。但是,大观堰却是钓鱼爱好者的聚集地。有效禁止垂钓成了实现水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为此,狮子山辖区佳宏路社区居民踊跃报名,争当志愿者,共同守护家门口的生态湖。通过社区牵头,由小区居民、物业、辖区单位、大观湖管理机构等组成的50余人的大观湖环保志愿队伍顺利成立,对不按规定垂钓、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
“请不要在湖边垂钓,会影响湖水水质。”居民黄孃是大观湖环保志愿队伍的一员,她说大观堰就在自己家门口,她每天都要到湖边走一走,不文明行为在她的“火眼金睛”下都无处遁形。“以前很多人都爱来这钓鱼,现在经过我们的反复劝导,大家都知道了大观堰禁止垂钓,来的人自然就少了。”经过狮子山街道对过剩水草的清理和大观湖环保志愿队伍日常的劝导维护,大观堰实现了湖面水清岸绿、湖岸清爽整洁,居民满意度大大提升。
垃圾分类我先行 肥水不流外人田
垃圾分类是个长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既要开展广泛的宣传引导,同时也要有精细化的管理。锦江区充分发动院落志愿者队伍,带动居民从源头减量的“新路径”,将垃圾分类引向深处。
吃完午饭,家住锦江区牛市口街道怡心园的小区居民冯德荣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中的厨余垃圾分类后进行单独存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菜叶、果皮经过特殊的处理后即将发生“蜕变”。
“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冯德荣一边“捣鼓”着厨余垃圾,一边介绍。厨余垃圾中干净的蔬菜残叶和水果皮投入容器,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就能做成环保酵素。
然而,让居民养成垃圾源头减量的习惯并不容易。在锦江区怡心园,一支“垃圾分类志愿小组”应运而生,冯德荣正是队伍的一员“老将”。牛市口街道华成路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小组由社区工作人员、小区居民骨干等20余人组成,以楼栋为单位划分责任区,定期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常识。“小区里住的老年人居多,手把手指导让他们更容易学会。”
此外,小区内还会开展常态化宣讲,引导垃圾分类新时尚,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让大家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推动公众参与 守护碧水清流
在今年六五环境日,2021年度“‘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先进典型名单揭晓。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绿氧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刘耀源被评选为“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
2015年硕士毕业后,刘耀源怀揣着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和公众环保倡导的理想,全职投身于公益环保事业。在锦江区的扶持下,刘耀源创立了环保社会组织——成都市锦江区绿氧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六年来,刘耀源带领“绿氧”从锦江起步,践行环保理念,投身于环保公益事业。他们宣传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协同各区市县推行落实民间河长,积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水生态社会氛围。
为了响应省市的“河长制”管理要求,2018年刘耀源带领中心成员开展了民间河长护水项目。锦江区、武侯区、双流区、新都区、青白江区等区市县纷纷与其合作,聘任民间河长。民间河长皆是热心环保的普通市民,他们在“绿氧”的带领下,定期开展巡河,每季度与官方河长面对面交流巡河情况,为河长制工作提供补充与监督。
“我们还会积极协助水务部门开展水环境治理,每月开展两次巡河,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共同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刘耀源说道。
居民争当志愿者 守护家门口的大观湖
碧波荡漾、鱼翔浅底,岸边鸟儿在林中嬉戏,作为成都市区东门三环内唯一有水的自然湿地,大观堰美景如画,是周边居民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大观堰水质可以达到地表Ⅲ类,属于相对优质的水类。但湖水中狐尾藻较多,影响了整体观感。”狮子山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大观堰超过20亩的水体内没有入水口,水体补充依赖人工补水和自然降水,这种特殊情况导致大观堰内的水生态不能保持平衡,个别季节容易发生水草爆发。
治理大观堰湖体水生态,除了对水草进行“深度收割”,还要发挥草鱼在减缓水草生长中的作用,为后期持续修复留出时间。但是,大观堰却是钓鱼爱好者的聚集地。有效禁止垂钓成了实现水环境持续改善的关键。为此,狮子山辖区佳宏路社区居民踊跃报名,争当志愿者,共同守护家门口的生态湖。通过社区牵头,由小区居民、物业、辖区单位、大观湖管理机构等组成的50余人的大观湖环保志愿队伍顺利成立,对不按规定垂钓、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进行劝导。
“请不要在湖边垂钓,会影响湖水水质。”居民黄孃是大观湖环保志愿队伍的一员,她说大观堰就在自己家门口,她每天都要到湖边走一走,不文明行为在她的“火眼金睛”下都无处遁形。“以前很多人都爱来这钓鱼,现在经过我们的反复劝导,大家都知道了大观堰禁止垂钓,来的人自然就少了。”经过狮子山街道对过剩水草的清理和大观湖环保志愿队伍日常的劝导维护,大观堰实现了湖面水清岸绿、湖岸清爽整洁,居民满意度大大提升。
垃圾分类我先行 肥水不流外人田
垃圾分类是个长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既要开展广泛的宣传引导,同时也要有精细化的管理。锦江区充分发动院落志愿者队伍,带动居民从源头减量的“新路径”,将垃圾分类引向深处。
吃完午饭,家住锦江区牛市口街道怡心园的小区居民冯德荣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家中的厨余垃圾分类后进行单独存放。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菜叶、果皮经过特殊的处理后即将发生“蜕变”。
“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冯德荣一边“捣鼓”着厨余垃圾,一边介绍。厨余垃圾中干净的蔬菜残叶和水果皮投入容器,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就能做成环保酵素。
然而,让居民养成垃圾源头减量的习惯并不容易。在锦江区怡心园,一支“垃圾分类志愿小组”应运而生,冯德荣正是队伍的一员“老将”。牛市口街道华成路社区有关负责人介绍,这个小组由社区工作人员、小区居民骨干等20余人组成,以楼栋为单位划分责任区,定期为居民讲解垃圾分类常识。“小区里住的老年人居多,手把手指导让他们更容易学会。”
此外,小区内还会开展常态化宣讲,引导垃圾分类新时尚,激发居民的参与热情,让大家主动进行垃圾分类。
推动公众参与 守护碧水清流
在今年六五环境日,2021年度“‘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先进典型名单揭晓。四川省成都市锦江区绿氧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刘耀源被评选为“全国百名最美生态环保志愿者”。
2015年硕士毕业后,刘耀源怀揣着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和公众环保倡导的理想,全职投身于公益环保事业。在锦江区的扶持下,刘耀源创立了环保社会组织——成都市锦江区绿氧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六年来,刘耀源带领“绿氧”从锦江起步,践行环保理念,投身于环保公益事业。他们宣传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协同各区市县推行落实民间河长,积极营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水生态社会氛围。
为了响应省市的“河长制”管理要求,2018年刘耀源带领中心成员开展了民间河长护水项目。锦江区、武侯区、双流区、新都区、青白江区等区市县纷纷与其合作,聘任民间河长。民间河长皆是热心环保的普通市民,他们在“绿氧”的带领下,定期开展巡河,每季度与官方河长面对面交流巡河情况,为河长制工作提供补充与监督。
“我们还会积极协助水务部门开展水环境治理,每月开展两次巡河,发现问题立即上报,共同推动水环境质量的改善和提升。”刘耀源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