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方舟吧 关注:1,754,913贴子:81,742,104
  • 5回复贴,共1

「孤星」PV部分设计细节个人向简要赏析,考据与杂谈 (多图)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前往B站专刊获取更好的阅读体验:https://www.bilibili.com/read/cv23370108
全文约6500字,多图杀猫,预计阅读时间17-23分钟。
为方便吧友观看,也粘在这里了。全文一直发不出来,说我网络太慢?试试分楼更新
《明日方舟》四周年活动「孤星」PV部分设计细节个人向简要赏析,考据与杂谈。
近日,粥粥四周年哥伦比亚主题SideStory (SS) 「孤星」(LoneTrail) 即将上线。相较于先前同为哥伦比亚主题的SS「孤岛风云」和「绿野幻梦」,其视频材料先导PV,宣传PV,和尚未以视频形式发布的莱茵生命介绍短片中的各类设计无疑在其风格化道路上迈入了新高峰。
考虑到自己时间有限,本文也就不做什么结构化的梳理了,大致按照时间顺序和一些我在意的程度和大家分享一下。因为我并非是影视/建筑/设计专业的学生,以下都仅仅是我的爱好所得和个人理解,必然多有错漏( ゚∀。),如果大家有不同看法那再好不过了。不过相信我,那怕一切都是我硬扯联系,你多多少少也会学到一点新东西(`ヮ´ )。
1 绿色渐变:时代剪影
一开始就吸引住我的构成,是绿色。那是由于对明暗渐变特殊处理,在PV中几乎无处不在的——绿色。

渐变里的绿色
如果你足够敏锐或者多刷几遍,可能也会注意到,哪怕是开头的明日方舟logo,也被特地染上了绿色渐变。

开头LOGO里的绿色
因此在我看来,这明显是一个刻意的色彩构成。它会无形间抓住你的注意力,左右你的感受,看法,印象,并最终赋予PV以气质,风格。
这是实在很微妙的影响,难以确定制作者的用意。它是代表了莱茵生命的生命?配合羽蛇缪缪的色调?考虑到胶片的偏色?象征大气的色散?某种通用设计方法的引导?又或者只是一个巧合?除非能直接与创作者对话,否则不得而知。
好在,文艺作品的误读不会失去意义,我可以谈一谈自己的感受与理解:我认为,这是考虑胶卷的偏色,用一种隐晦的方式暗示时代背景。
胶卷的偏色……这听上去可能有些扯淡。不过在我印象中,许多胶片影片作品多多少少都带点绿色色调。若不考虑调色问题和数字时代的色彩空间反解,这多半是由于胶片的成色原理,工艺缺陷和胶卷老化导致的自然现象。

阿波罗11号宇航员拍摄的照片
这是19年我在微博上存的一套阿波罗11号照片之一,感觉都带一点墨绿色。不过原版没有,那可是登月任务啊会让你偏色的?但发到微博上的人明显认为加点绿色会有*那个时代的感觉*
1.1时代定位
这绿色之所以让我想到胶片,除了太空竞赛就是那个时代,这次直播用的主要视觉识别设计,那个三原色的使用也是让人看了就想起磁带盒。那磁带这个东西跟彩色胶片的应用配合是相当经典,也是大概冷战那个时候,那个时候大家就是胶卷拍的原片,然后看磁带放的拷贝。

四周年视觉识别设计(左)上世纪风格磁带盒(右上)磁带盒风格BetaMax设计(右下)
1.2成色原理
受益于柯达的彩色负片,在二战以后,彩色照片逐渐步入人们视野。彩色负片的处理也逐渐规范化,并逐步发展成了现在的C-41洗片工艺 [1]。如图(左)所示,柯达式彩色负片在曝光后会在三层分别被染上黄,品红和青色(减色法三原色)得到和取景颜色完全相反的透明负片。有了负片,就可以依据负片上反着的颜色还原做出真正色彩的照片。

(左) 柯达胶片三层感光结构 [2] (右) 负片变正片
如果对色彩理论不够熟悉,那么白负黑正的背景可能会让你感到困惑。这是颜料三原色(减色法)和光线三原色(加色法)的区别,他们天然对应的场景不同。你可以理解为是黑暗中LED灯管的照片,红绿蓝三色LED在中心合成了白色灯光,因为它已经包含了光线三原色。而由减色法得到的负片正中间则是黑色,夜晚的黑色背景则变成了白色。
1.3缺陷与老化
了解过绘画史便会知道,蓝色染料在古代一直是珍惜昂贵,难以制备。不过没想到那怕在1940s,信息时代起点,这个规律也依旧保留了下来。早期C-41工艺生成负片所需的青色染料相较于黄和品红两种染料来说,不仅感光效果不好,还容易褪色;由于品红染料需要蓝色原料,其实效果也不太理想 [3]。于是,如图所示,以前的许多老胶片相片/电影因此会有青绿色的偏色,要是老化了更不必说。

缺陷与老化导致青色偏色(注意中心!)
这时,读者可能会急:这个青色跟你之前的那个绿色差的也太多了!别急,其实PV里还有青色的部分。为什么这地方都是青色的?因为这些地方并没有那一开始本来带点黄色的背景,有点类似于印刷或者幻灯片和实际拍摄的区别。考虑到青蓝色加黄约等于绿色,而绿色所出现的时候背景都带点黄色,我这胶片偏色的理论想来还是有一定说服力的。

PV中的青色光晕
有趣的是,我找到国内的说法都是以前的胶片由于结构缺陷,染料之间会互相干扰,并且对绿色比较敏感导致绿色偏色 [4]。然而,我翻遍图书馆和互联网也没有找到这种说法的信源。相反,资料表明柯达及之后的许多胶片之所以有橙褐色的遮罩(胶片底色),正是考虑到了染料之间的互相干扰而设计的颜色补正。现在市面上各种胶片会有各种各样的遮罩底色,就是因为他们的设计会有各种各样的可控偏色。
2重复结构:工业余韵
2.1 所谓流水线

自从福特发明流水线以来,流水线便成为了工业生产的标志。伴随着这样一个关键词,随之而来的是在PV里贯穿始终充满隐喻的动效:大量文件夹组成的点线面。

贯穿始终的文件夹动效
可以看到,以这个为基础的动效,每一个点都是一摞文件夹,每一条线都是一排文件夹堆,而每一个面就是无穷无尽的文件夹。
这太引人遐想了,我们可以理解为,这表明莱茵生命的这项成果是基于无数数据和分析才得到的成果。这些文件的排列就像数组,矩阵……当然,也可以结合之前的pipeline,把这个动效联想成是对于高度细分,流程化,规范化的无数科研项目正紧锣密鼓,像流水线一样工业化生产出来过程的一种隐喻。毕竟也只有这样大规模高效率的工业化生产能够供的起能搞火箭发射的公司了。(或者一转源石技艺)

文件夹动效的点线面构成示意图
2.2百叶帘,CRT和光栅
在此之外,PV中还有多个相似但不同的元素,简单概括下来有三类:“百叶帘”,CRT和光栅
2.2.1 “百叶帘”
“百叶帘”只是*一种感觉*,PV中有很多地方会让我想起百叶帘。而之所以说只是*一种感觉*,因为除了右下角CG里是真的百叶帘,其他地方让大家来看估计顶多说出一句“勉强搭边”。

“百叶帘”们
我很喜欢百叶帘,横的竖的都喜欢。虽然固定式的木质百叶窗历史悠久,但铝材和丝线开合控制是20世纪才出现的设计。它机械的结构体现出现代建筑中的冷淡和克制,却因为在窗边而不可避免与或热烈或温情的阳光产生引导和对抗,让我感到宁静且安全。
这种舒适的引导也可以用于灯光设计,比如保罗·汉宁森(PoulHenningsen)PH系列里人见人爱的松果球灯。利用叶片的巧妙引导,如果把灯泡比做太阳,那它就是直接上第一款只见阳光不见太阳的灯具。你想想,当我们在窗前控制着百叶帘叶片翻动,我们是否也在设计一款自己的松果灯?

保罗·汉宁森和他的松果球灯 [5]
相较于传统窗帘,百叶帘的优势在于可以控制进光量。如何控制?改变遮住和透过面积的比。这是什么?用二元黑白的比例变化等效过渡,这是——半调。方舟平面设计最喜欢的色彩半调。

色彩半调(左)方舟最近用的半调(中)太空竞赛时期某苏联海报的百叶帘式半调渐变(右) [6]
而右边这种现在不常见的半调,再结合PV里博士和凯尔希那里,真的很难不让人想起合成器浪潮(Synthwave)音乐的经典夕阳配图……

俩PV里的百叶帘和Synthwave风夕阳(左)某随便找的Synthwave歌曲封面(右)
2.2.2 CRT
Synthwave是00年那段时间对80s的复古潮流产物。而那个年代正是CRT(显像管)大屁股屏幕的黄金年代。由于早期成像技术还不发达,CRT屏幕会有明显的条纹,尤其是横向条纹。所以我认为Synthwave经典的条纹太阳和CRT脱不开干系。也在那个年代,各类企业开始有意识地设计标志和视觉识别。其中,许多IT相关公司都不约而同将LOGO带有横向条纹,如IBM,AT&T等,你这说没有CRT的影响我也是不信的。

IBM公司logo设计(左)80s前后各类企业logo设计(右) [7]
这一元素在直播后面的local58开头最为明显,不过也在活动地形上有所体现。地形上的波纹像极了示波器波形快速扫描的波纹,而示波器用的就是CRT。

示意重力方向的地图设计,因科幻风采用了扫描线动效(左边还有个示波器)
2.2.3光栅
在CRT电视屏幕里有用到光栅,但那是另一种光栅。这里我想讨论的,全称是柱镜光栅。这应该是一个没有什么人注意的元素,除非你和我一样无聊。
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柱镜光栅:

可以理解为一堆镜柱并在一起,就组成了一块儿柱镜光栅。具体形状不一定要半圆,也可以全圆/方形/正弦等,视应用场景而定。像那种在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不同画的光栅卡,就是利用了这个东西的光学性质。
我很喜欢这个东西,它有一种工业早期露骨的美,将重要的结构生生暴露在大众面前,可又却常常起作模糊的作用。
这东西也能用于光源,感觉英国这边还蛮喜欢这个的,我们学校里有不少

柱镜光栅应用在灯光设计 [8](左)学校图书馆的廊灯(右上)学校宿舍配备的书桌灯(右下)
而这个东西,在PV里其实有多处都用到了

这里感觉应该是透过一个屈光度没有那么大的光栅拍出来的效果

PV中关键字出现时的特效,一眼光栅

直播里也有

去图书馆找了个外壳开了缝的灯,塞纸条进去试了试。可惜效果不是很好。
百叶帘, CRT和光栅,这三个东西也算是相互之间有关系相似但又不同的几种元素了。它们表现出来都是一种重复性结构,一种非常规则的,反复的,有意义的重复性结构。这些似有还无的纹理结构产生的原因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复古的,对于PV所要表达的时代是先进的,可背后的趋势又是有指导意义的。综合起来,也算一种复古未来主义吧。
可说到底,其实这些元素又都是现代设计元素,毕竟那个时代离我们真的不算远。


IP属地:美国1楼2023-04-28 20:25回复
    3 包豪斯:椅子!椅子!
    谈现代设计,包豪斯是绕不过去的。它所提倡的形式追随功能已经成为当今建筑和工业设计的准则。但这里不说别的,就说包豪斯本身,Staatliches Bauhaus建筑学校,在本次也有点儿联系。
    直播开场讲设计思路时,海猫和ARIA坐的那两把椅子就是大名鼎鼎的瓦西里椅(Wassily Chair)。这款设计于1920s的椅子诞生于马塞尔·布鲁尔(Marcel Breuer)之手,他是魏玛时期包豪斯的第一批学生。作为世界上第一把钢管皮革椅,它的历史地位极高。其实本来不叫这个名字的,叫Model B3 chair,但是后来被瓦西里·康定斯基看上了,就称作瓦西里椅了 [9]。

    Marcel Breuer坐着瓦西里椅(左) [10] 海猫和ARIA坐着瓦西里椅(右)
    话说海猫这款居然还是双色的,怕不是真去原版厂商订了一款哦。

    还有一把,在pv里,估计是活动CG:

    巴塞罗那椅(Barcelonachair),又是没吃过猪肉也见过猪跑,不知道名字也见过照片的经典设计。这个椅子用于1929年巴塞罗那世界博览会德国馆,由包豪斯最后一任院长密斯以及元老莉莉女士一起设计 [11]。主要是当时密斯还负责设计德国馆本身,但是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家具配合使用……于是就专门设计了这个椅子。这椅子在当时看来是真的潮到批爆,但我个人还是更喜欢瓦西里椅。考虑到冷战的时代原型,这张椅子出现在莱茵生命这种高品位的公司办公室里再合适不过了。


    IP属地:美国2楼2023-04-28 20:29
    收起回复
      4地铁地图:教科书
      由于好兄弟是个铁道控,我不可避免地了解了些许铁路/地铁的相关知识。所以当开场那路线一划,我脑子里那些神经元就自己激活起来——

      4.1哈里·贝克
      虽说当今地铁地图大同小异,但这一切都要归功于哈里·贝克(HenryC. Beck)1931年为伦敦地铁创作的地图。等间距的站点,只有横竖±45°四个方向的路线,这些在现代看来是地铁图标配的特征都是这幅地图首创。在此之前,世界上所有地铁都是完全遵照现实地理地形绘制,并叠加在城市地图之上。像这样只保留了拓扑结构的设计,在当时看来实在过于超前。铁路公司认为这不会被大众所接受而拒绝使用,直到1932的小规模试验成功才接受了这个设计 [12]。1933年,使用该设计的便携地图一经推出立刻大受好评,地图供不应求。

      Henry C. Beck [12]和他设计的初版伦敦拓扑地铁图 [13]
      然而,伦敦铁路只支付了贝克10镑报酬,并在后续开发中将他排除,去掉了他的署名。贝克直到1974 年 9 月18 日因病去世,其贡献也未被褒奖[12]。
      “Ifyou’re going underground, why do you need to bother about geography? It’s notso important. Connections are the thing.” “如果你在地下,为什么要为地理烦恼?那不重要。联系才是关键。”[12]
      贝克的设计理念是如此一针见血,以至于它现在早已变成所有地铁图默认的规则。可能也因此,他的贡献终于被翻案——如今,伦敦地铁每一版新的地图底下都附有一句“该图是HenryC. Beck 1931年原始设计的演变。”
      4.2 马西莫·维格纳利
      如果说所有现代地铁图设计参考的都是贝克,那么pv中这个示意图的风格参考的八成就是马西莫·维格纳利(MassimoVignelli)为纽约设计的地铁图了。可见,无论是比轨道线小的黑点站点,还是黑线表示站间通道,乃至线内站台标记和主要站点标识风格(以及哥伦比亚背景)全都不谋而合。

      PV开头的地铁/铁路图和纽约2012地铁拓扑示意图(局部) [14]
      维格纳利当初1972年将贝克风格带到美国来时,遭到了极大的阻碍。由于市民怨声载道,纽约市政府曾一度被迫将该设计下架并替换成其他设计。不过维格纳利对此相当不服,他曾在纪录片采访中表示,人分“语言生物(verbal people)”和“视觉生物(visual people)”,“而语言生物,他们永远读不懂地图” [15]。

      维格纳利(2010)和他于1972年设计的纽约地铁图 [15]
      4.3形式追随功能
      形式追随功能,这是上一章的主角包豪斯所提倡的重要原则。而地铁图的发展就是这项原则的绝佳注脚。今天我们习以为常的地铁地图,在仅仅50年前还是会遭到强烈反对的新奇东西;而现在,“Connections arethe thing.”早已偷偷传达给芸芸众生。
      自从信息化以来,社会变化是巨大的。在数据处理上,我们从未如此自由。换言之——我们很难想象过去普通人的生活会有多么狭隘。许多现代人很难想象那怕只是不到百年前,拍照摄像还是麻烦,色彩也会偏移,还难保存;工业设计还很稀少,印刷、运输、各类创作都有这样那样的掣肘。这些掣肘会叫人们将技术或理论不足的限制当成理所当然的教条。仔细想想,那怕那时人类已经登上太空,踏足月球,其实许多我们如今习以为常的事物概念才堪堪形成。
      “从来没有人质疑日升月落,也没有人质疑万物生长。”可一些那怕非常简单的道理,如果不点破,不听说,许多人这辈子也可能都跳不出思维定势的局限。这就是我把地铁单独拎出来做一章节的原因。虽然在PV中只有短短一张图,但是我觉得它所代表的东西就像一本面对大众的教科书,对于每个人的意义都重要非常。而它的广泛使用也预示着,在信息时代,一些东西已经成为新的共识,而我们所有人都从中受益。


      IP属地:美国3楼2023-04-28 20:39
      回复
        5 杂项
        5.1 横纵比
        PV开头横纵比达到了惊人的3.82:1,在“突破”这一场景变成2.56:1 ,但依旧大于YJ常用的 2.278:1。

        高度突破父母成果的同时画面高度也相应拓高,克里斯滕可以说是拉高泰拉人眼界了。
        5.2打孔纸带
        PV中这一幕底下的点点是打孔纸带国际电报码,玩过解密的网友想必会非常熟悉。本来就这个东西结合其他有的没的我还能扯一大章,但写这篇东西已经花费了比想象中多得多的时间,就算了。

        该报码是“columbia”

        国际电报码表 [16]
        5.2 乱用
        PV中有两个元素也在大量使用,虽说能很好地传递概念……但是乱用!
        对数标尺
        PV中对数标线俯仰即是,然而没一处是有意义的,乱用,血压升高。

        只是起到装饰和概念传达作用
        类轨道线条
        之后出现了一些跟开头的地铁图很像的条纹,但是多了一些……多了很多根本不该有的东西,很奇怪。评价为装饰性线条。

        这些线条可能是用于表达项目安排、管道输送、电线等概念。
        5.3 首字*大*写

        PV中有人在杂志上锐评
        这个第1个字母特别大的操作,看杂志,尤其看是国外杂志比较多的同学可能会比较熟悉。这个东西叫首字*大*写(Initialcapital),因为早期书籍没啥排板,拉丁字符密密麻麻让人找不到哪里是开头,就得把第1个字母写得特别大来方便辨别 [17]。现在则是在杂志里面比较常用。所以当看到首字母*大*写的时候,我马上就反应过来这是一篇杂志评论的摘录。这种信息传达也是极有意思的。


        IP属地:美国4楼2023-04-28 20:42
        收起回复
          5.4零散设计

          瑞士国际主义风格挂画

          至上主义,带点苏联味儿的莱茵先锋项目标志

          这个花里胡哨的配色感觉很苹果。一开始想看看有没有可能参考了粒子对撞机比如LHC的设计,但是发现好像并没有。

          活动标题字体设计应该参考了《control》

          所有人都想要致敬的太空漫游2001

          很好奇这个每个人物背后的这个圈圈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一开始怀疑是牛顿环,或者是正弦波特片之类的东西,但是他这个纹路都对不上。后来发现pv最后有一个转场可以截到完整的图像,怀疑可能是某个实验室的俯瞰等高线处理过后的图像。但是中间这个其实处理下来感觉更像是个球,对不上,我也不好说。

          圈圈完整图像(左)某个实验室(右)


          IP属地:美国5楼2023-04-28 20:44
          收起回复
            References
            [1] R. Hirsch, Exploring color photography fifth edition: from film to pixels, Taylor \& Francis, 2013.
            [2] LACameraman, "File:Color film.jpg," 7 7 2006. [Online]. Available: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3/3b/Color_film. jpg. [Accessed 24 4 2023].
            [3] Stack Exchange Inc., "Photography- how was the cyan cast of c 41 negatives originally removed," 20 6 2017. [Online]. Available: https://photo.stackexchange.com/questions/89936/how-was-the-cyan-cast-of-c-41-negatives-originally-removed. [Accessed 24 4 2023].
            [4] 知乎, "为什么很多电影的色调是蓝绿色的?," 24 9 2013.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00816/answer/19019046. [Accessed 24 4 2023].
            [5] Pooky - we love interiors, "arco lamps and artichokes: the art of mid-century modern lighting design," 20 5 2016.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pooky.com/blogs/inspiration/arco-lamps-and-artichokes-the-art-of-midcentury-modern-lighting-design. [Accessed 27 4 2023].
            [6] T. Dmitrieva, "Create, Invent, Try!," Russia, 1982.
            [7] 王受之, 世界现代平面设计史, 深圳: 新世纪出版社, 1991.
            [8] W. Jankowski, The best of Lighting design, New York: Rizzoli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1987.
            [9] wikipedia, "Wassily Chair," 5 2 2023. [Online]. Availab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Wassily_Chair. [Accessed 24 4 2023].
            [10] S. BAYLEY, "Cesca: la gran guerra de egos detrás de la silla más famosa de la Bauhaus (y de Instagram)," 13 3 2019. [Online]. Available: https://elpais.com/elpais/2019/03/13/icon_design/1552484757_105431.html. [Accessed 23 4 2023].
            [11] wikipedia, "Barcelona chair," 30 1 2023. [Online]. Availab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arcelona_chair. [Accessed 24 2 2023].
            [12] T. Aliota, "NCSU GD203 Graphic Design History course," 15 4 2018. [Online]. Available: https://go.distance.ncsu.edu/gd203/?p=24682. [Accessed 26 4 2023].
            [13] H. C. Beck, "THE LONDON TRANSPORT MUSEUM SALE," 4 10 2012.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christies.com/lot/lot-harry-beck-underground-map-5593329/?. [Accessed 25 4 2023].
            [14] B. C. a. Y. W. Massimo Vignelli, "Massimo Vignelli's 2012 NYC Subway Map (Really large map)," 15 1 2015. [Online]. Available: http://www.subchat.com/read.asp?Id=1333844. [Accessed 25 4 2023].
            [15] A. Rawsthorn, "The Subway Map That Rattled New Yorkers," 5 8 2012. [Online]. Available: https://www.nytimes.com/2012/08/06/arts/design/the-subway-map-that-rattled-new-yorkers.html?_r=0. [Accessed 26 4 2023].
            [16] wikipedia, "File: International Telegraph Alphabet 2 brightened.jpg," 28 3 2016. [Online]. Available: https://commons.wikimedia.org/wiki/File:International_Telegraph_Alphabet_2_brightened. jpg [Accessed 28 4 2023].
            [17] wikipedia, "Initial," 2 3 2023. [Online]. Available: https://en.wikipedia.org/wiki/Initial. [Accessed 27 4 2023].


            IP属地:美国6楼2023-04-28 20: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