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五十年代吧 关注:3,754贴子:751,450

读西山老农《醉清风》(连载)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概说
西山老农,实名周志华,是我们《快乐五十年代》吧曾经任过的老吧主。老农在贴吧上善写诙谐幽默的吧文,令人忍俊不已,被我佛所久仰。常读其文,却未睹其风采,当引为遗憾。
2024年6月,快乐吧现任吧主八宝美女组织吧中五十帅哥靓女在大连聚会,我佛有幸参加,受益匪浅。期间组织了一次联欢,各路神仙除了表演了精彩的节目,同时在八宝的带领下纷纷上台发言,其中老农在发言中竟然称赞了我佛,使我佛汗颜不已。会后,老农不顾身体疲劳(老农的腰部有伤,装有护腰),来到我佛所住的酒店房间,送给我佛一部大作《醉清风》,并在扉页上题字曰:“我佛慈悲斧正 周志华赠于2024.6.25 大连”,我佛得此大作,欣喜万分,由于其间每天忙于游山逛水,无暇细览,直至月底回京后,每日一有闲暇,必沐浴更衣,捧起这本《醉清风》细细拼读,常沉醉于美文之中,不知是否为成语“废寝忘食”做一注解乎?
《醉清风》一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闲情集》,内分为一、闲话篇,二、情趣篇,三、回忆篇,四、网络篇;第二部分是小说集。前有小叶子的《序》,后有西山老农本人写的《后记》,总计362页。
老农要我斧正,说实话,我这点墨水还真不敢当此大任。但仔细读一读:“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还是可以做到的。我想不妨我一边读,一边把我的心得体会随时用键盘敲打下来,集腋成裘,陆续在贴吧上发表出来。总的来说,是在向老农学习的基础上互相切磋,只要是有同感的地方,就把我的同感写出来,以示对老农的支持;有疑问的地方,也向老农提出来,请老农来解疑。当然,真有不同看法,也会毫不客气地提出来,供老农参考。如果非要斧正,也不是不可以,譬如今天我就给《醉清风》扶正一条:《醉清风》第一部分《闲情集》一《闲话篇》P31《人的爱美之心》和二《情趣篇》P131《人的爱美之心》内容完全重复,一字不差。
望老农和其它吧友对本文也随时斧正之。


IP属地:北京1楼2024-07-06 09:14回复
    一、几乎先生
    《醉清风》开篇《几乎先生》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几乎类似于孔乙己“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那样的形象。
    几乎先生每说一句都离不开“几乎”两个字,这种情况,土话好像叫做“口头禅”。其实,很多人都有这种口头禅,只不过口头禅的具体内容不同而已,“几乎”只是口头禅中的一种。
    “几乎”是句书面语用词,所谓书面语,指的就是写在书上的,人们读起来很雅。平时说话,老百姓很少用书面语,而是用口头语,显得很亲切,接地气。要是像几乎先生那样,就显得很书呆子气,甚至像神经病人了。
    如果用与“几乎”同样的书面语用词去解释“几乎”,可以用“仿佛”、或者“类似”这样的词语,但是要用口头语去说就是一句“差不多”即可。
    像我们北京就有很多口头禅,譬如说“您”:在北京话中,使用“您”是一种礼貌的表达方式,不仅用于对长辈或上级的称呼,也广泛用于日常交流中,表达尊重和客气。要是像几乎先生那样用,就是老农您这样了、老农您那样了、老农您怎么样了,等等,等等。
    有时候,我喜欢用一些恶作剧的方式,像几乎先生那样去重复某些口头禅或者是特定的词语。譬如日语有句一马斯,我不懂日语,听说是一句动词的结尾,并没有什么实际的意义,但是前边加上动词就有意义了,譬如“一库一马斯”就表示“共同家园”或“共同家园联盟”的意思。抗战神剧里常有“开路一马斯”的剧情,表示前进,据说是用错了,这个“开路一马斯”的意思是回去。虽然我不懂,但并没排除我借用,除了下班时我会开玩笑说:“开路一马斯”,要吃饭时也会说:“吃饭一马斯”,要抽烟时就会说:“抽烟一马斯”……,总之,干什么事都是什么什么一马斯,因此也得过类似于几乎先生的美称,唤作“一马斯先生”,哈哈!
    如果从这个逻辑出发,也就是说,无论是谁,只要抽取他的语言中说的最多的话语或词语,就可以冠为某某先生了,譬如老农是什么先生,我看需要用高科技手段,检验一下《醉清风》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是什么,老农就会成为什么先生了。哈哈哈!


    IP属地:北京2楼2024-07-07 09:16
    回复
      坐等更新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4-07-07 10:17
      回复
        注意更新节奏太快了,系统容易删帖。


        IP属地:北京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4-07-07 10:19
        回复
          见过老农,是知己。谢谢在苏州的款待。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4-07-07 11:20
          回复
            怎么跟贴给删了?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4-07-07 11:34
            回复
              首先谢谢我佛慈悲,我的《醉清风》是在当时大伙都出书,我也就跟风了,老农出书?献丑了。一个正规军的文化人能静下心来读我的拙作使我诚惶诚恐,又感觉到荣幸,谢谢你我佛慈悲!


              IP属地:江苏7楼2024-07-07 12:39
              收起回复
                不愧是位正统教师!


                IP属地:安徽来自Android客户端8楼2024-07-07 22:28
                收起回复
                  老农夜坐在西山凉亭,饮酒赏月,思念嫦娥。酒醉,清风拂面,思绪万千,想我老农乃西天王母之弟,亦是皇亲国舅,为何那嫦娥不理我?反而钟情于天蓬元帅,不就是精精把我强搂入怀吗?,可是我老农坐怀不乱啊,阿弥陀佛,我佛慈悲,嫦娥呀,快下来吧,要不然我就搭乘嫦娥六号去广寒宫找你。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24-07-08 05:27
                  收起回复
                    一、“鳄鱼”牌皮带
                    我这个人衣着是很不讲究的,从来不注意老农所说的什么“鳄鱼”牌皮带之类的名牌,只要有得用,管它什么牌子,“黑猫白猫,逮着耗子就是好猫”吧。
                    年轻时,我也曾经偶尔时髦过。譬如上世纪70年代在煤矿机械厂当锻工的时候,发的工作服又肥又大,因为跟母亲学过裁裤子,我就把工作裤改成了喇叭裤,在车间里传出去,时髦了。一位飒爽英姿的女锻工(这是我们车间的一景)小苏竟然也找我来给她改裤子。后来我自己又卖了一块比天蓝深,比纯蓝浅的布料做了一条喇叭裤,另一位锻工伙伴“盘儿孙”竟然把他哥哥在铁路上带铁路扣的白色工作服拿来跟我换着穿。发的工作鞋是翻毛皮鞋,我不喜欢穿,后来听说百货大楼要卖三接头皮鞋(这是史无前例以后的第一次史无前例),我就第一时间排队去卖,那一双皮鞋26元,正好等于我学徒时一个月的工资。不过说实话,那三接头是真结实,我当工作鞋上班穿也穿不坏,现在可买不着那么结实的皮鞋了。
                    小时候,我这老三身上穿的往往都是大哥、二哥穿剩下的,过年的时候,妈妈要是给做一件新衣服,那都要高兴地了不得,穿上以后到处显摆。那时候,我大哥有个同事很时髦,到我家来的时候,身上穿的衣服后面像一把岔开的大剪刀,听大哥说那叫“燕尾服”,真是让我开了一回眼。到了80年代,1984年我曾经给一个搞美术装潢的个体户当过跑外的业务员,老板生子穿着一身西服,那时候仍然是稀罕物,我也跟着他学,到花市百货商场买了身西服穿。由于那时穿西服的人很少,竟然在江湖上获得了一个“西服哥”的雅号。
                    现在老了,也不上班了,觉得穿西服革履,尤其是所谓“名牌”,累得慌。夏天还是穿个大裤衩子、冬天穿身羽绒服,春夏秋冬都穿一双旅游鞋,轻松。就是皮带,哪怕是“鳄鱼”牌的皮带也都不爱系了,同样是觉得累得慌。最喜欢那裤子上有一根鞋带,一系齐活,那多轻松呀。
                    说到这,再唠叨一下所谓“纯棉”。小时候都是“纯棉”,也就没听说过“纯棉”这词。后来有了人造棉、的确良、的卡,很时髦。再后来说化纤不好,讲究起100%的纯棉来。可现在纯棉也变了,跟原来的纯棉不一样了,不信你买个“纯棉”内裤试试。


                    IP属地:北京10楼2024-07-08 10:46
                    收起回复
                      想不到我佛慈悲还多才多艺,还会裁缝活,当年那小苏都让你改裤子,我想一定是长裤,如果让你改短裤就有戏了,那是向你示爱。


                      IP属地:江苏11楼2024-07-08 17:06
                      收起回复
                        哈哈 我佛遇到知音了,你俩都是文化人,惺惺相惜。


                        IP属地:上海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24-07-09 09:57
                        收起回复
                          一、逍遥在牛A和牛C之间
                          这个题目是绕圈说词,或者说是曲线说词。按照这个逻辑去类推,《水浒传》里那个和杨志纠缠的地痞应该叫做“牛大和牛三之间”。
                          题目下面的第一段,我佛真要斧正一番了,老农切莫生气。第一句话云:“我们这的闲聊被人们称之为‘吹牛’”,这就把地说小了,岂止“我们这”,大概大多数地方都叫‘吹牛’吧。下面又说“北方人说是唠嗑”,这又把地说大了。相对于南方,北方这个地理概念很大,行政上讲,包含华北、东北和西北三大地区,多半个中国。据我所知,说“唠嗑”的大概只有其中的东北人。别处咱不清楚,就拿北京来说吧,叫做“侃”,或者是“侃大山”,善于侃的人叫做“侃爷”(不知道包不包括善侃的女性),上个世纪末,在北京市海淀区的沙窝(在五棵松的南边)有个著名的“侃爷市场”,形成了成千上万人在那侃大山的奇观。人们仍然不满足,所以才说出了:“十亿人民九亿侃,还有一亿在发展”的豪言壮语。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侃爷市场”侃大山的都是做梦都想发财的平头百姓。张三说:“我有三百两摩托车”,李四说:“我能办牌子”,两个人侃来侃去,真去看车的时候,找不着车,真去办牌子的时候,进不了门。两个人都是中介,下线当然还是中介,其他侃钢材、侃房地产的,无不如此。
                          在我们老家河北省枣强县,又不叫侃了,叫做“白话”,这里的“白”不读第二声,读第一声,譬如我佛认为老农说的不对,就会对老农说:“瞎白话”,这里的“瞎”又不读第一声,读第二声。我佛要是认为老农是个爱白话的人,就会说老农是个“白话蛋子”。
                          老农在文中提到了苏州的茶馆。在北京,我小时候也是有茶馆的,在茶馆里不仅能喝茶、侃大山,还能听评书,后来晚上还能看电视,所以我印象最深的一个茶馆就叫做“万乐园书茶社”。那时候的茶馆比较亲民,喝茶是2分钱,听书再加2分,看电视也是2分。虽然我并没有在里面喝过茶,但印象里是偶尔听过评书、看过电视的。史无前例把茶馆史无前例了,改开有了前门大碗茶,2分一碗,后来没了,个别的茶馆盖的越来越豪华,跟咱老百姓,至少是像我佛这样的老百姓就没多大关系了。


                          IP属地:北京13楼2024-07-09 11:01
                          收起回复
                            知道了,东北人叫唠嗑,北京人叫侃大山,南方乡下人叫嚼白蛆,大多数人叫吹牛。


                            IP属地:江苏14楼2024-07-09 13:22
                            收起回复
                              一、结巴老李以及诗人和老农

                              《结巴老李》一文说的是一位姓李的口吃患者,走出了人生的低谷,鸟枪换炮了的故事。
                              “结巴”是口吃的俗称,是一种言语障碍,在我们周围难免有一些口吃的人。譬如我佛有个小学同学,绰号叫“老(读捞)咪子”,简称“咪子”,就是一名口吃患者。不过我这名同学人很不错,在工厂是一名木模工,也是个很好的工种。若干年没见,见面以后我才知道,原来他会拉小提琴,拉起来琴音绕梁,婉转动听,肯定是下了一番苦功夫的,我认为这就是一种内秀,反正让我拉,我是拉不了的。
                              《诗人和老农》讽刺了一些所谓的“诗人”。随着文化的普及,诗歌已经从文学的殿堂走向了民间,很多人喜欢读诗,甚至是写诗,这固然是一件大好事。但是鱼目混珠,很多人可以说根本不懂得什么叫诗,更不要说写诗。
                              诗是一种文学的体裁,既然是一种文学体裁和其它文学体裁相比,必然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要求,其最基本的特点和要求就是诗必须要押韵,不押韵就不叫诗。
                              老农叙述的故事里这些所谓诗人写的是所谓词,词是诗的一种,它又有不同于其它诗歌,譬如律诗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就是不仅要押韵,每个不同的词牌其每个字还要有固定的平仄声要求,需要一个字一个字的按照其平仄声的要求往上填,所以才叫填词。试以文中张三来的那首《长相思》来说,其定格的格律应为:
                              ++-(韵)++-(叠)+丨- - +丨- (韵)+ - +丨- (韵)
                              ++-(韵)++-(叠)+丨- - +丨- (韵)+ - +丨- (韵)
                              (见王力《唐宋词格律》P10)
                              上面+表示可平可仄声,-表示平声,丨表示仄声,韵表示此字要押韵,叠表示韵后边的三个字要反复韵前边的三个字。古人的声韵和现在的声韵是不一样的,唐宋词所用的声韵叫做平水韵。平水韵的得名是因其韵书的作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现在的声韵其依据是国家颁布的汉语拼音方案,与平水韵是不一样的。譬如现在的四声指阴平、阳平、上声、去声,而平水韵的四声是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入声读音短促,普通话里已没有。平水韵除了平声,上、去、入三声都是仄声,所以其仄声要比汉语拼音的仄声多。


                              IP属地:北京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24-07-10 10: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