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耳吧 关注:46贴子:3,698

《达尔文与进化论》-- [美]丽贝卡·斯泰福 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从达尔文以后,世界就不同了
         
                        ——斯蒂芬·杰伊·古德尔


1楼2006-12-28 22:01回复
    第一章 引 子


     1835年9月15日,浩瀚的太平洋上,贝格尔号军舰朝着距离南美
    洲西海岸大约600米散见于赤道附近的一群海岛疾驶而去。船上,年
    轻的科学家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 Darwin)心急如焚,热切盼望
    着见到这片岛屿。然而,映人眼帘的第一个小岛就使他深深失望了。
    “没有什么比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更糟糕了,”达尔文在日记中写道。
    岛屿表面崎岖不平,布满黑色的熔岩。群山高低起伏,峡谷深不可测。
    几株矮小的,光秃秃的灌木是岛上唯一生命的象征。船长罗伯特·菲
    茨罗伊(Robert FitzRoy)认为,这座闷热、荒凉的岛屿与地狱相比,
    毫不逊色。达尔文则写道:“正午火辣辣的阳光烘烤着干枯燥热的地
    表。空气闷热难当,如在火炉中。我们甚至觉得连灌木也散发着难闻
    的气味。”这就是加拉帕戈斯群岛留给达尔文的初步印象。尽管初看
    起来,它们似乎荒凉孤寂,毫无生机,却在达尔文日后的研究工作中
    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正是他的研究成果使人类对地球生命的认识发
    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达尔文随贝格尔号环球航行几年后,1840年端坐的肖像。达尔文
    额头宽阔,深沉的表情表明,他脑海中形成的思想,最终将给维多利
    亚社会带来强劲的冲击波。


    2楼2006-12-28 22:07
    回复
      为了改进海军使用的航海图,英国政府派遣贝格尔号及其全体人
      员进行一次环球航行。船长罗伯特·菲茨罗伊受命考察大量海岸和港
      湾,其中包括遥远的、与世隔绝的加拉帕戈斯群岛。然而,年仅二十
      六岁的达尔文对它们所做的截然不同的非官方考察,最终使菲茨罗伊
      的精细测量相形见绌。

       博物学是研究地球及其生活其上的生物的科学,达尔文对这门学
      科有着浓厚的兴趣。菲茨罗伊和船员们精心测绘加拉帕戈斯群岛时,
      达尔文研究了岛上生存的植物和动物。他观察收集的许多标本都是科
      学新物种。实际上,大海龟是加拉帕戈斯群岛上唯一为博物学家所知
      的动物。

       早在十六世纪,西班牙航海家用这种体积庞大、行动迟缓的动物
      命名了这组群岛(加拉帕戈斯在西班牙语中是海龟的意思)。后来,
      成千上万的海龟被捕走作为船员的食物。西班牙人还给群岛起了另一
      个名字——魔力岛。据船员们说,他们似乎在魔法的作用下四处移动。
      作为年轻的科学家,达尔文知道,强劲的海风从船员身边吹过时,使
      他们难以接近自己的目标,所谓“移动”不过是由此引起的一种错觉
      而已。但在群岛度过的日子里,达尔文将真正发现它的“魔力”,令
      自己心驰神往。

       达尔文考察的第一个岛屿是查塔姆岛,又叫圣克里斯托巴尔岛
      (在达尔文生活的时代, 大部分探险家称呼岛屿的英文名字,如今则
      倾向于使用西班牙名字)。达尔文来到岸边,发现地面上堆满了火山
      渣的尖颗粒。地面温度很高,穿过靴子直透脚背,令人极不舒服。达
      尔文放眼四望,发现这儿并不像远远看去那么荒凉。近海水域盛产鲨
      鱼和其它鱼类,就像贝格尔号的船员在甲板上抛下钓线时的发现一样。
      岸上,并非所有的灌木丛林都生长不良,一叶不著。实际上,有些灌
      木花繁叶茂,只不过叶子和花儿比达尔文在其它地方见到的小得多而
      已。仙人掌星罗棋布,随处可见。少数高大的仙人掌足以在炎热的阳
      光下提供一方阴凉。从船上远远看去毫无生机的海岸,竟然匍匐着这
      么多植物,爬行着这么多动物,发出嘶嘶的叫声,真是出人意料!许
      多巨大的黑色蜥蜴在岩石上爬上爬下。褐红色的小螃蟹杂于其间,跑
      来跑去,觅食小昆虫。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大海龟。达尔文发现,它们甲壳上不同
      的形状和花纹是解开不同物种如何形成之谜的一把钥匙。


      3楼2006-12-28 22:08
      回复
        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日子里,达尔文竭尽所能收集兽类、鸟类、
        鱼类、贝类、昆虫以及植物的标本。这些都被他仔细地整理好,以便
        带回英国进行深入研究。在收集整理这些标本时,达尔文注意到一个
        惊人的事实: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大部分动植物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不管是鸟类、爬行动物还是蕨类植物,特有物种(只能生活在某个特
        定的地方的动植物)都占绝大多数。尽管这些特有动植物与南美洲发
        现的动植物有相似之处,但总有细微却又重要的差异将加拉帕戈斯群
        岛的物种与它们区别开来。达尔文认识到,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生物
        群落本身就是“一个小世界”。

         达尔文观察到另外一个奇怪的现象。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动植物,
        不仅与距离它们最近的大洲——南美洲的动植物不同,而且岛屿与岛
        屿之间的动植物也互不相同。达尔文最初从群岛副总督那儿得知,每
        座岛屿上都有一种独特的海龟,他能够通过龟壳的形状和花纹,辨认
        出它们来自哪座岛屿。达尔文注意了这种说法,却没有立即意识到它
        的重大意义。虽然如此,几年以后,当他再次整理收集到的动植物标
        本时,就会发现每座岛屿之间的物种的确各不相同。地球上数目繁多
        的动植物是怎样形成的?对于这个问题,上述观察结果帮助他获得了
        粗略的新观点。

         虽然加拉帕戈斯群岛留给达尔文的第一印象阴森冷酷,但是当贝
        格尔号继续扬帆出航时,达尔文依依不舍,感到无尽的遗憾。在赤道
        炎热阳光的炙烤下,在大西洋刺骨寒风的吹动下,达尔文深深痴迷于
        这些孤独岛屿上千奇百怪的生命形式。10月20日,船长菲茨罗伊下达
        了驶往塔希提岛的命令。没能尽情地在群岛探幽览胜,达尔文不无遗
        憾地写道:“这是大部分探险家的命运,还没等把当地大部分有趣的
        地方游览完,就不得不匆匆离开了。”

         达尔文再也没有重返加拉帕戈斯群岛,但在以后的岁月里,他在
        脑海里多次故地重游,寻求对他所观察到的动植物性的解释。为什么
        它们当中绝大部分只能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岛而不是其它地方?为什
        么岛与岛之间的动植物品种互不相同?这些问题形成了达尔文一生学
        术活动的基础。作为一名细心痴迷的观察家,达尔文的天才之处在于,
        他从不仅仅简单地观察自然。与众多博物学家不同,达尔文从不满足
        于仅仅是搜集事实,整理标本。他进一步寻根究底,提出“为什么”
        的问题。不遗余力地寻求事实背后隐藏的规律,理解整个世界形成的
        过程。在观察研究旅途中收集的标本时,达尔文开始意识到,加拉帕
        戈斯群岛将成为解开某些自然之谜的一把钥匙。

         达尔文坚信,加拉帕戈斯群岛是最神秘的实验室,大自然在这里
        进行她最深奥的实验。关于这些岛屿,他宣称:“从时空两个方面来
        看,我们都仿佛被带到那个伟大的事实面前,那个神秘中的神秘——
        新的物种首次在地球上出现。”重返英伦,为探索地球生命的神秘历
        史,达尔文献出了自己漫漫一生的其它岁月。在这个过程中,他改变
        了我们对世界的看法和人类在世界中位置的观点。贝格尔号离开加拉
        帕戈斯群岛二十多年后,达尔文富有革命创新精神的物种起源理论,
        震惊了十九世纪的人类社会。直到今天,他发起的这场革命还远远没
        有结束。物种起源理论论述了物种如何随时间的推移而变化或进化。
        这使他成为当时,也许是有史以来最有争议的科学家。关于1835年加
        拉帕戈斯群岛的短暂之旅,他说,“那是我所有观点的发源地。”

         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来自一个有很长家学渊源的家族。祖父
        辈中,伊拉兹马斯·达尔文(Erasmus Darwin,1731-1802)是英格
        兰中部里契菲尔德城富有、高明的医生。受父亲的影响,伊拉兹马斯
        ·达尔文对化石和博物学,特别是植物学有浓厚的兴趣。经过研究,
        他认为地球上的所有生命都同出一源,彼此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简短截说,他提出了物种进化的粗略观点。几十年后,他的孙子达尔
        文对此进行了更加深人细致的研究。

         关于自然历史,伊拉兹马斯·达尔文著述颇丰:《植物园》
        (1790),《动物生理学:有机体的生命法则》(1794-1796),以
        及《大自然的殿堂》(1803)。伊拉兹马斯博览群书,对大自然兴趣
        浓厚。这些特点都被他的孙子继承下来。伊拉兹马斯对机械工程也有
        所涉猎,发明了一种新型风车和一种能飞速运转而不会翻倒的马车。
        由于这些卓而不凡的成就,他被当选为声名赫赫的皇家学会会员,从
        而成为这个六代家族第一位荣获此殊荣的成员。此资格只限于英国为
        数极少的杰出科学家和思想家。另外,在里契菲尔德地区,伊拉兹马
        斯协助创办了他们自己的思想家俱乐部——月亮学会。会员们总在满
        月的时候欢聚一堂,然后在皎洁的月光下乘兴而归。伊拉兹马斯和其
        他会员开玩笑戏称他们自己是“疯子”。尽管他们当中有些人是空想
        家,但绝对没有丧失理智。学会成员包括蒸汽机的发明者詹姆斯·瓦
        特(James Watt);18世纪英国首席化学家约瑟夫·普里斯特利
        (Joseph Piestley);还有医生、天文学家威廉·斯莫尔(William 
        Small),他在美国逗留期间,是托马斯·杰斐逊(Thomas 
        Jefferson)的老师之一。月亮学会的会员们热衷于新发明新工艺,
        相信知识和科学推理的力量,崇尚思想自由和社会进步。他们和许多
        志同道合的人一起,领导了英国的工业革命,并促使它在世界范围内
        迅速发展,引导英国和世界进入了崭新的工业时代。



        查尔斯·达尔文的祖父伊拉兹马斯·达尔文,兼医生、作家、科
        学家于一身,对于物种起源兴致勃勃。他的孙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将其作为一生研究的课题。


        5楼2006-12-28 22:10
        回复
          与查尔斯的祖父不同,尽管罗伯特医生酷爱园艺,但对博物学没
          有特别的兴趣。小查尔斯像父亲一样喜爱植物,幼小时对花卉的挚爱
          延续了一生。在一幅肖像画上,七岁的达尔文两眼明亮,双颊红润,
          身穿衣领边缀有花边的天鹅绒衣服,骄傲地举着一棵盆栽植物。大约
          在这时,查尔斯有了属于自己的小花园,对它精心照管,乐此不疲。

           在小查尔斯眼中,神秘的大自然奇迹无限,令人心驰神往。他兴
          致勃勃地收集贝类。鸟蛋、昆虫、岩石和矿物。十岁时,查尔斯去海
          边度假三天。对他来说,假期最难忘的回忆是发现新昆虫的惊喜。最
          初收集昆虫的努力受到姐姐苏珊的强烈反对。苏珊告诉弟弟,为制作
          标本杀死昆虫是残忍的。迫于姐姐的压力,有一段时间,查尔斯只好
          收集死去的昆虫。查尔斯还热衷于钓鱼、观察野鸟。所有这些爱好,
          使他与大自然亲密无间,帮他养成耐心和系统观察的习惯,为他以后
          的事业奠定了基础。十五岁左右,查尔斯学会了射击,以后多年来一
          直沉迷于猎取山鹑和其它鸟类。射击作为一种绅士运动,查尔斯一直
          保持下来,后来他把使用步枪的技能用于在科研中收集标本。



           达尔文和小妹妹凯瑟琳。妈妈死后,年幼的达尔文兄妹由姐姐们
          悉心照顾。


          8楼2006-12-28 22:12
          回复
            哥哥拉斯按照家庭传统打算当一名医生,对科学也有所涉猎。他
            把一个工具室改装成实验室,允许查尔斯帮他做实验。1876年,查尔
            斯在《自传》中写道,这些努力是“我所接受的最好的教育”,因为
            这教会他“科学实验的意义”。当同学们得知他和拉斯在做气体实验
            后,查尔斯赢得了一个“瓦斯”的绰号。

             小查尔斯·达尔文对学校教育并不十分在意。和十九世纪初期大
            部分中产阶级的孩子一样,家里哥哥姐姐的指导是他的启蒙教育。八
            岁时,查尔斯到距芒特宅不远的一所私立小学(日校)读书。学校生
            活枯燥乏味,查尔斯热衷于向同学们吹嘘自己收集的博物学标本。他
            后来仍然记忆犹新,自己有时仅仅为了引起别人的注意,编造一些滑
            稽有趣的故事。比如说,描绘一些无人见过的怪异鸟类。有一次甚至
            吹嘘他能改变花朵的颜色。这些孩子气十足的胡思乱想,为后来他一
            生中为之痴迷的科研对象埋下了种子。

             1818年,查尔斯九岁时,到拉斯就读的施鲁斯伯里私立中学读书,
            在这里度过了七年的光阴。虽然住校,校舍离家不足一英里,查尔斯
            经常飞奔回家与家人欢聚。他后来写道,“对于我智力的发展,没有
            什么比施鲁斯伯里中学更糟糕的了。”学校对他感兴趣的课程——博
            物学和科学——不屑一顾,却十分注重希腊罗马历史和文学,当时这
            些被认为是一名绅士的必修课程。孩子们花费大量时间,背诵长篇累
            牍的古文字。查尔斯想方设法逃避这种枯燥乏味的生活:欣赏莎士比
            亚戏剧和拜伦勋爵的诗歌;陶醉在阅读游记时的浮想联翩;或独自一
            人外出远足,收集岩石和昆虫标本。假期时,查尔斯和拉斯或者在他
            们的化学实验室里重操旧业,或者快快乐乐地和韦奇伍德的表亲们一
            起骑马到威尔士山脉出游。

             1822年,罗斯离开施鲁斯伯里中学,到剑桥基督学院攻读医学。
            查尔斯独自做了一段时间的化学试验后,感到百无聊赖,兴味索然。
            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得知父亲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时,查尔斯十分
            不安。查尔斯在施鲁斯伯里中学从没有脱颖而出,罗伯特医生担心他
            会成长为一个无所事事、一心玩乐的打猎家。父亲责备他说:“一天
            到晚,你只知道打猎、养狗、抓兔子。这样下去,你不仅仅将是你自
            己的耻辱,而且将是我们家族的耻辱。”罗伯特医生相信自己知道十
            六岁的儿子到底适合做什么,决心把他培养成为一名医生。在他的安
            排下,查尔斯提前两年从中学毕业,立即开始攻读医学。


            9楼2006-12-28 22:12
            回复
              罗伯特医生拒绝了儿子充满希望的请求。达尔文承认,这次航海
              计划面临许多阻碍。首先,花费昂贵,必须自己购买一些科学设备和
              食物。其次,旅行毫不舒适,危机四伏,许多旅行家死于海难和热带
              疾病。事实上,贝格尔号不过是一艘双桅小横帆船。这种船极易遇难,
              被称为“浮动的棺材”。另外还有一些人也获得了这一机会,但都被
              他们以各式各样看似完美的理由拒绝了。最后,医生担心多年的旅行
              和冒险,会使儿子不再安心于牧师平静的生活。达尔文一向尊重父亲
              的决定,事事渴望获得他的赞同。只好怀着满腹的失望,给亨斯洛写
              信推辞了这个机会。在信末,他写道:“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我愿为
              它冒任何危险。”

                事情也不是完全没有余地。罗伯特医生曾说过:“如果你能找到
              任何一位常识丰富的人赞同你去,我将同意你出海。”舅舅乔赛亚·
              韦奇伍德二世总是非常明智,认为乘船环球旅行对达尔文大有好处,
              既能开阔他的眼界,又能开拓他的科学视野,这使达尔文十分高兴。
              罗伯特医生得知韦奇伍德的赞同意见后,也立即慷慨同意了儿子的请
              求。对此,达尔文心中总是满怀无以描述的感激。他深知,剑桥的学
              习已花掉了父亲一大笔钱,这一次的花费要比上次多得多。他开玩笑
              说,在船上他必须“特别聪明”,以便花掉这一大笔钱。父亲笑着回
              答说:“他们早就告诉我,你特别聪明。”

                贝格尔号定于十月份扬帆出海。由于太多的准备工作,达尔文一
              下子陷入了紧张与忙乱之中,然后赶赴伦敦与菲茨罗伊会面。几天后,
              在船长的带领下,达尔文参观了这艘以后几年内将是他栖居之家的航
              船。贝格尔号着实让达尔文吃了一惊。船长仅90英尺,载运74人。他
              住的地方占据了一个小船舱的一角,只能睡在一张吊床上。虽然贝格
              尔号干干净净,装备精良,但如此漫长的旅程由这么小的一艘船来完
              成,达尔文不由得十分担忧。不过在给姐妹们的信中,他热情赞扬菲
              茨罗伊是一位“理想”的船长。两个人情投意合,实为万幸,因为就
              是菲茨罗伊决定达尔文能否随船考察。



              贝格尔号草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菲茨罗伊和达尔文坐在船长室
              桌旁。


              21楼2006-12-29 09:01
              回复
                人们有时称达尔文是贝格尔号的博物学家,这其实并不十分准确。
                达尔文根本没有取得任何官方资格。实际上,他随贝格尔号出海更多
                地表明,在十九世纪早期,科学不过是富有绅士打发业余时间的活动
                而已。尽管在此之前,大部分海军考察任务包含一些博物学考察,但
                航海时海军很少雇佣博物学家收集生物和地质标本。相反,军方鼓励
                官员们发展对博物学的兴趣,以便他们在执行常规任务的同时,进行
                一些科研工作。这个责任一般落在随船医生的身上。罗伯特·麦考密
                克(Robert McCormick)医生,贝格尔号的外科医师,是船上真正的
                官方博物学家,但海军也允许博物学家以个人身份自费随船出海。

                  海军礼仪规定,严禁船长与下级军官和船员有任何社会交往。对
                于贝格尔号来说,菲茨罗伊特别渴望找一位私人旅伴。更重要的是,
                作为国王查理二世的后裔,菲茨罗伊总是以自己的身份为傲,认为船
                上没有一个人属于他的社会阶层。首先,他需要一位具有相同背景、
                教养的绅士与他为伴,从而不至于在三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独自一人
                进餐。菲茨罗伊期望达尔文和他一起在船长室吃饭,陪他在孤独寂寞
                时聊天,同时收集一些博物学标本为整个环球航行再添荣光。对于这
                些任务,达尔文信心百倍。碰巧,短短几个月后,由于达尔文拥有比
                他更多的闲暇和资料来搜集研究物种,麦考密克大为恼火,愤然离开
                了贝格尔号。这样,达尔文成为贝格尔号唯一的博物学家,获得了军
                官们和船员们许多善意的帮助。



                傲气十足、喜怒无常的贝格尔号船长罗伯特·菲茨罗伊,是他在
                将近五年的时间里陪伴达尔文环球航行。


                22楼2006-12-29 09:01
                回复
                  暴雨、狂风、湿淋淋的树丛、荒凉冷漠的海岸布满岩石和冰砾,
                  这一切使环绕火地岛的道路寸步难行。达尔文写道,“看一眼这些海
                  岸,就足以使一名从未航过海的人,整整一周沉浸在对海难、危险以
                  及死亡的惊恐之中。”巡回在贝格尔海峡(这条水上通道是以前一次
                  航海的同名船只命名的),贝格尔号多次考察这片危机四伏的水域。
                  在这儿,达尔文的果敢使一次海滩聚会免于流产。他毫不畏惧,勇敢
                  地冲进惊涛骇浪,阻止了将要冲进海里的船只。菲茨罗伊感激不尽,
                  为纪念达尔文的英勇行为,将一座大约7000英尺的山峰命名为达尔文
                  峰。

                    前一次拜访火地岛时,菲茨罗伊带走了三位土著居民,分别叫做
                  约克·明斯特尔(York Minister,英格兰的一座大教堂),杰米·
                  巴顿(Jemmy Button,菲茨罗伊用一个大钮扣从妈妈那儿买到他)和
                  菲吉阿·巴斯凯特(Fuegia Basket,因为她总是喜欢挎着一个篮
                  子)。菲茨罗伊把这些火地岛人带回伦敦。他们在这里学习文明生活
                  的各个方面,比如说基督教、农业、衣着打扮以及如何使用汤匙和刀
                  叉。这次贝格尔号将他们送返火地岛,随行的还有一名英国国教传教
                  会的年轻牧师,前来火地岛传播现代文明,这里是地球上文化最为落
                  后的地区之一。然而船长的试验惨遭失败,三位“文明”的火地岛人
                  很快返回了他们原来的生活方式,年轻的牧师也要求重新返回贝格尔
                  号。菲茨罗伊表示,乐意将杰米带回,但是他只想呆在属于自己的国
                  家。贝格尔号最终驶离火地岛时,达尔文看到了杰米燃火示意的浓烟
                  ——“在军舰驶往广阔无边的大海时,这是一个漫长的永别”。



                  船长菲茨罗伊绘制的贝格尔号火地岛乘客:非吉阿·巴斯凯特(
                  上部左方)、杰米·巴顿(中部左右)和约克·明斯特尔(底部左右)。
                  达尔文目睹了菲茨罗伊企图将“西方文明”强加给这些火地岛人的失败。


                  25楼2006-12-29 09:03
                  回复
                    与同时代大部分欧洲人一样,达尔文坚信,西方的生活方式是最
                    先进的。火地岛的插曲使他顿然醒悟,断定应当在一夜之间将“野蛮
                    人文明化”的想法是错误的。他归纳道,应当由火地岛人、澳大利亚
                    土著居民以及其它地方的土人决定他们自己的命运。同时,他正确地
                    预见到,酉方殖民化进程和现代经济的发展将会威胁到他们的生存。

                      1834年6月,贝格尔号抵达南美洲西海岸,在这里呆了一年多的
                    时间。由于邮递到的赖尔《地质学原理》第二卷的影响,这段航程达
                    尔文的主要兴趣集中在地质学。达尔文手握地质锤,研究安第斯山脉
                    的岩层结构。安第斯山脉是地球上最年轻最险峻的山脉之一,海拔
                    12000英尺处的化石森林和大量的贝类化石令人叹为观止。达尔文还
                    目睹了几次火山爆发并在一次地震中幸免遇难。这些突发事件给达尔
                    文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证明地表总是处于不断地变化和移动之中。达
                    尔文由此得出结论,生命所处的地理环境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达
                    尔文的地质观测,与他对已经发现化石物种(虽不同于存活的生命,
                    但仍有相似之处)的思考一起,帮助他洞见到,生命为了适应周围环
                    境的变化,本身也是流动的、不断变化的。

                      南美洲沿岸考察是贝格尔号的首要使命。此任务结束后,贝格尔
                    号用一个月的时间访问加拉帕戈斯群岛,然后在1835年10月开始漫长
                    的返航。在回乡的途中,军舰还在塔希提岛、新西兰。澳大利亚以及
                    其它一些小岛屿抛锚小驻。与在南美洲的尽情考察相比,这些停驻都
                    十分短暂,不足以给予达尔文充足的时间、空间进行全面的考察。尽
                    管如此,他还是尽己所能充分利用时间在太平洋和印度洋考察礁湖和
                    珊瑚礁;在澳大利亚的河流中观察一对嬉戏的鸭嘴兽;在大西洋阿森
                    松岛观测火山斜面零碎的样本;甚至在孤寂的圣赫勒拿岛,悠闲地环
                    绕拿破仑的墓地散步。



                    1835年地震后处于一片废墟中的智利康塞普西翁。几天后,达尔
                    文参观了这片废墟,称之为“我所见到的最恐怖、最有趣的景象”。


                    26楼2006-12-29 09:04
                    回复
                      达尔文的著述包含大量对物种的说明。这一术语甚至出现在介绍
                      进化论的著作——《物种起源》的书名中。但是,达尔文在《物种起
                      源》中承认,没有人确切知道什么是物种。他写道,“没有一个令所
                      有博物学家都满意的定义,但是每一位博物学家提及物种时,都有一
                      个模糊的概念。”

                       生物分类学是依据动植物之间的异同点进行归类的科学。物种是
                      它的基本单位。瑞典学者卡洛勒斯·林奈(Carolus Linnaens,1707
                      -1778)以毕生的精力划分动植物,奠定了近代分类学的基础。他把
                      所有生命体划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植物界,另一个是动物界。(现
                      代主物学确立了五个范畴:植物界、动物界、真菌界,另外两个界与
                      微小的单细胞生命体有关。)这些大范畴进一步划分为一系列的小范
                      畴。门、纲、目、科、属、种。生物学家有时添加额外的范畴。例如
                      亚门、亚科、亚种(或变种)。

                       林奈还创立了双名法,如今这一方法仍然被用来鉴别物种。名宇
                      的第一部分确立生命体的属,或相关的物种群体;第二部分解释它是
                      什么专门物种。例如,豹属(Panthera)包括几种大型猫科动物,例
                      如狮子(Panthera Leo)。有时附加第三个名字以确定它的亚种,比
                      如亚洲狮(Panthera Leo Persica)。

                       书归正传:什么是物种?显而易见,达尔文和近代生物学家一样。
                      把物种定义为:单一生命体的群落,能够相互交配并繁殖能生育的后
                      代。一类物种与其它物种之间的交配存在许多阻碍。或者像生物学家
                      所说的繁殖隔离。物种之间杂交的最大障碍非常简单,事实上,大部
                      分物种从未做过这样的尝试。亲本不同的物种之间,杂交的确发生。
                      例如马和驴的交配,但绝大部分情况下其后代都不能生育。野生的动
                      植物品种的确与亲缘物种共同产生能有繁殖能力的后代,但是其它阻
                      碍加强了繁殖隔离,也许它们生活在不同的区域,被山脉或河流阻隔,
                      这叫做地质隔离。例如,达尔文在加拉帕戈斯群岛上遇见的海龟,相
                      互之间能够交配,但每一种都被局限在自己的生活岛屿上。由于生境
                      不同或繁殖期不同等其它因素,同一地区的物种和亚物种也许会被繁
                      殖隔离。

                       目前科学家认为,同一物种的生命体由与共享同一遗传物质,能
                      够相互杂交。遗传研究越来越多地被用来澄清不同物种之间的关系。
                      例如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几个类人猿和人类遗传物质研究小组发现。
                      人类和黑猩猩之间的关系比各自与大猩猩之间的关系密切得多。

                       繁殖和遗传物质研究也并不总是奏效,生物学早已开始运用行为。
                      颜色、解剖结构、生物龛等特征来区分物种。物种之间的界限也不总
                      是一目了然。有些生场学家被称做聚合分类学家,因为他们力求避免
                      不必要的再次划分,也许会把亚物种归属到主要物种中去;还有一些
                      被称做分解分类学家,他们倾向于条分缕析,划分为更小的群体。

                       然而,不管观察者是训练有素的科学家还是借助传统知识的猎人,
                      物种的鲜明特征在大部分情况下显然是一致不变的、在新几内亚岛的
                      热带雨林,西方动物学家观察了700多种鸟类,如果没有详细的体态
                      观察,有些物种极难识别。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学家们惊奇地发
                      现,岛上居民运用鸟类行为和生境的细微差别。轻易而举地将它们区
                      别开来。



                       “进化树形图”。首次出现在达尔文1836年至1844年一本笔记上,
                      当时达尔文正埋头苦思新物种从亲本中分离出去以后如何形成的问题。


                      28楼2006-12-29 09:08
                      回复
                        第四章 伟大理论的诞生



                          
                          1836年10月,贝格尔号停泊在法尔第斯,达尔文匆匆回家,与亲
                        人们幸福地团聚,然后埋头整理旅行带回的资料。这项工作耗时长、
                        难度大,包括770页日记,关于地质学和动物学的长篇笔记,还有数
                        千个鸟类、昆虫、植物和岩石标本。达尔文把动物标本分为鸟儿、昆
                        虫等种类,决定每个类别都邀请最优秀的分类学家,对资料进行详尽
                        的归类和描述。

                          达尔文早已成为名人,能够获得一些著名博物学家的帮助。几年
                        以来,邮递给亨斯洛的化石和其它标本引起强烈的轰动;同时,亨斯
                        洛将达尔文的来信在博物学好友中传阅,使他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科学界期望达尔文做出不同凡响的成就。亚当·塞治威克在施鲁斯伯
                        里告诉达尔文母校的校长,说达尔文将成为“欧洲博物学界的一代巨
                        匠”。罗伯特医生得知这一评价,非常高兴。刚一回国,达尔文就受
                        到地质学家查尔斯·赖尔的接见。两人一见如故,很快成为终生好友。
                        年轻地质学家的工作给赖尔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安排下,达尔
                        文加人了伦敦地质学会。在紧随环球航行以后的几年内,达尔文在地
                        质学会宣读了大量学术论文(尽管在公共场合露面他总是怯场),并
                        且就任学会秘书。

                          显而易见,将环球考察的结果整理以便发表,尚需很长一段时间。
                        同时,查尔斯·达尔文最终也清醒地认识到自己一生的真正目标。进
                        人教会的计划悄悄地销声匿迹,罗伯特医生给儿子提供了足够数额的
                        金钱,使他生活舒适、后顾无忧,全身心地投入到博物学研究中去。
                        长篇巨著——《贝格尔号航行期内的动物志》的出版获得政府资助,
                        达尔文将编纂其中五卷,分别由正在研究他收集的资料的博物学家撰
                        写。达尔文还想写一本书描述航海的经历。在施鲁斯伯里和剑桥住了
                        几个月以后,达尔文在伦敦租了几间房子,以便与科学界,特别是博
                        物学界的同伴呆在一起,然后着手开始工作。

                          达尔文极不喜欢伦敦,烟尘、污垢和浓雾遮天蔽日,使整座城市
                        黯淡无光,如同达尔文抱怨的那样,仿佛在哀悼“太阳的死亡”。当
                        然,都市的学术明星耀眼夺目。在哥哥拉斯和新朋友赖尔的帮助下,
                        著名数学家查尔斯·巴比奇(Charles Babbage)家的聚会多次邀请
                        达尔文参加。除了科学界的巨子以外,还包括一些著名作家,如历史
                        学家托马斯·卡莱尔(Thomas Carlyle),他们与时髦漂亮的女士同
                        聚一堂。



                         地质学的创始人查尔斯·赖尔是达尔文的启蒙导师之一,他未能
                        公开支持达尔文的观点,使后者陷入深深的失望之中。


                        29楼2006-12-29 09:09
                        回复
                          尽管工作量大而有趣,社交活动繁忙,达尔文开始感到孤独。
                          1838年之前,他开始思考进行一次新的冒险:结婚。达尔文列表详细
                          分析婚姻的优点和缺点。优点包括:有孩子,有人理家,有人做伴—
                          —“总比一只狗强”。缺点包括“买书的钱会减少”,最为可怕的是
                          “时间损失”。最后,优点战胜了缺点,达尔文开始追求表姐爱玛·
                          韦奇伍德。爱玛接受了他的求婚,1839年1月,两人步人了婚姻的殿
                          堂。

                            达尔文的结婚决定,看起来似乎冷酷无情。但毫无疑问,两人深
                          爱着对方,在一起非常幸福,是非常合适的一对:达尔文需要一个人
                          来照顾;爱玛性格活泼、感情细腻,乐于无微不至地关心丈夫。两人
                          的结合是达尔文家族和韦奇伍德家族表亲结婚其中的一对,进一步密
                          切加深了两个家族之间的关系。作为陪嫁,乔赛亚·韦奇伍德二世给
                          小两口金钱数目可观,再加上罗伯特·达尔文给的一大笔钱,确保达
                          尔文和他的家庭经济宽裕。这笔资金,不但使达尔文没有必要为养家
                          蝴口工作,而且使他成了一个有钱人。



                          爱玛·韦奇伍德——达尔文富有爱心和奉献精神的妻子,虽然她
                          对科学兴趣不大,但是常常为达尔文的某些观点担忧不安。


                          30楼2006-12-29 09:10
                          回复
                            在伦敦租住的房子里,达尔文和爱玛营造了第一个家。刚刚搬进
                            去时,达尔文“惊叹”自己数目庞大的书籍、岩石以及其它一些杂乱
                            的科研设施,爱玛的反应没有记录下来。几个月后,记叙贝格尔号环
                            球航行的著作面世。这部书共有三卷,分别由达尔文、菲茨罗伊和贝
                            格尔号的另外一名军官撰写。这是达尔文的第一部著作,他紧张不安
                            地等待着公众的反应。担心显然毫无必要,作为三卷中写的最好、最
                            为有趣的一本,他的书深受欢迎,赖尔和其他科学家为之喝彩不已。
                            达尔文崇拜的偶像亚历山大·洪堡称赞它是已经出版的最好的游记之
                            一。这本书销量很好,后来采用单行本的方式以不同的题目多次再版,
                            例如:《考察日记》和《贝格尔号之旅》。发现自己也能写作,而且
                            写得很好,达尔文十分高兴。写信给亨斯洛说:“即使活到八十岁,
                            我仍然会为发现自己竟然是一名作家而惊叹不已。”他接着又写道:
                            “这一惊人的转变,都归功于您。”

                              1839年 10月,达尔文和爱玛的第一个孩子威廉·伊拉斯谟
                            (William Erasms)出生。因为十九世纪许多妇女死于难产,达尔文
                            非常担心爱玛的安全。忧虑又是多余的,健健康康的儿子让达尔文笑
                            开了花。富有代表性的是,达尔文像观察新物种一样对待这个小生命。
                            童床内儿子的一举一动,特别是面部表情,都被达尔文在笔记本里仔
                            仔细细、长篇累牍地记录下来,然后与伦敦动物园的大猩猩珍妮的表
                            情进行了对比。达尔文发现,相似之处引人人胜,这是他持续一生兴
                            致勃勃研究人和动物的感情以及面部表情的开端。



                            1842年,达尔文与最大的孩子威廉摄制的照片。几年以后,达尔
                            文经受了首次严重的健康衰退,这一问题困扰了他一生剩余的所有光
                            阴。


                            31楼2006-12-29 09:11
                            回复
                              大约在此时,达尔文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心悸、心疼;长时间
                              的呕吐;难以忍受的头疼、胃疼;令人痛苦的皮疹;全身无力、虚脱
                              的感觉,数月以来苦苦折磨着达尔文。在以后二十五年左右的时间里,
                              身体不佳,虚弱无力常常使达尔文苦恼万分。大部分时间里,达尔文
                              每天只能工作短短几个小时。有好几次身体极度恶化,一连数月完全
                              不能工作。以前年轻健壮的运动员,骑马穿越阿根廷大平原、翻过安
                              第斯山脉的无畏探险家,现在成了一位慢性病人,甚至担心与朋友们
                              欢聚一夜,就会损耗尽全部体力从而一病不起。

                                达尔文疾病的本源成为许多人思考的主题。在他生活的时代,任
                              何一位医生,甚至包括他的父亲,都搞不清楚问题出在哪里。达尔文
                              去世后多年,研究者们依据达尔文记录的迹象提出了许多诊断方案。
                              人们一度认为他感染了南美洲一种使人虚弱的热带疾病。人所周知,
                              一种有时传播恰加斯病的昆虫曾经叮咬过达尔文。恰加斯病又叫南美
                              锥虫病,是一种能引起高烧,摧毁肝脏和其它器官的热带疾病。然而
                              达尔文的病迹与恰加斯疾病的典型病征并不完全吻合,尽管有些医学
                              专家认为情况会有些微小的变化。人生七十古来稀,与绝大多数危险
                              热带疾病的受害者不同,达尔文一直活到73岁。在生命的最后十年,
                              他的健康状况比以前明显好转。

                                一些现代学者认为,达尔文的疾病不是由于器官病变,而是长期
                              心理不安的结果。纽约精神病专家小拉尔夫·科尔普(RalphColp 
                              Jr.)花费多年时间研究对达尔文疾病的描述。1977年,科尔普出版
                              专著《如何变成了一个病人:论达尔文的疾病》,断定达尔文身体的
                              所有病征都是他内心关于进化论思想激烈斗争的迹象。一方面,达尔
                              文坚信自己的理论是正确的;另一方面,他惧怕与根深蒂固的人生观
                              发生矛盾而招致的诟骂与愤怒。科尔普认为,这两种强烈思想感情的
                              冲突,使达尔文紧张不安,招致了他的疾病。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
                              尔比(JOhn Bowlby)赞同科尔普的观点,认为精神原因是达尔文疾
                              病的本源,但他认为起因是由于儿童时代的精神创伤——主要是妈妈
                              去世后,小查尔斯从来没有机会将内心的忧伤发泄出来。在1990年的
                              著作《查尔斯·达尔文:全新的生命》中,鲍尔比描述了一种叫做强
                              力呼吸综合症的医学状况。这种疾病与心理紧张紧密相关,病征与达
                              尔文的疾病极为相似。科尔普和鲍尔比都认为,由于家庭压力和工作
                              紧张,时常诱发达尔文长时间的虚弱、忧虑不安和胃部疾病。

                                再也没有比对早已去世的人的诊断更加犹疑不决了,然而,目前
                              许多专家一致同意,器官紊乱和心理紊乱的共同作用,或者说一些也
                              许是在热带感染的疾病,与他承受的压力和紧张互相影响,导致了达
                              尔文的疾病。不管起因如何,达尔文不时发作的病症是真实的。每当
                              生病的时候,他都痛悔不能工作,白白地浪费的时间。

                                1842年,在伦敦郊外,肯特郡的达温材,达尔文购买了一座名叫
                              达温宅的乡间别墅。达尔文喜爱这个新家,到处是绿树鲜花环绕,没
                              有繁忙的街道和漫天的烟尘。他装修了一间大房子作为自己的书房,
                              里面塞满了书籍、进一步工作的笔记和堆积如山的信件。别墅很大,
                              足以为达尔文不断扩大的家庭和仆人们提供住处。1856年以前,达尔
                              文和爱玛已经有了十个孩子:威廉、安妮(Anne)、玛丽(Mary)、
                              亨利埃塔(Henrietta)、乔治(George)、伊丽莎白(Elizabeth)、
                              弗兰西斯(Francis)、伦纳德(Leonard)、贺拉斯(Horace)和查
                              尔斯(Charles)。玛丽和查尔斯幼年夭折;安妮十岁时死于一场大
                              病的悲剧,在达尔文心中一直索绕不散。

                                达温宅的生活很快步人平静规律的模式,达尔文按部就班地生活、
                              工作,少有例外,一直到生命的终止。在别墅场地小树林的周围,达
                              尔文铺设了一条名叫“沙径”的小沙路,每天的生活都是从这条小路
                              的散步开始。早饭后,8点到9点半,达尔文在书房写作,然后阅读一
                              天的来信。从10点半开始,再工作一个小时左右,然后到“沙径”散
                              步。有时在这段时间进行户外凉水浴,认为这样对自己健康有益。



                              位于郊区乡村的达温宅,远离烟尘蔽日、噪音刺耳的伦敦,是达
                              尔文最钟爱的庇护所。年复一年,时光流逝,达尔文越来越不愿意离
                              开自己亲切舒适的家。


                              32楼2006-12-29 09: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