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新月异吧 关注:43,044贴子:755,020

日本盔甲扫盲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日本铠甲发展简史 1:总论在亚洲只有少数几个文明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日本也 是其中之一。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伴随了无数的征战与杀戮,而甲胄也随之一步步的发展了起来,更是产生了数以千计的样式。日本的甲胄种类繁多举世闻名,让人觉 得眼花缭乱,那么应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那么,请先来看一下日本甲胄的简单发展史。第一期:上古时期~平安时代前期(——10世纪),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 条件,主要以短甲、挂甲等形制简单朴素的甲胄为主。 所 谓挂甲,是指用绳索穿连并且层叠甲片,下面的甲片覆盖上一片的底端,从而形成下层宽于上层的铠甲样式。奈良时代的两档式挂甲更是日后大铠的前身。而短甲则 是将皮革或金属的札片连缀成整体,以保护住胴体主要部分的甲胄。这一时期横跨上千年,但是因为距今过远,所以保存下来的原物并不多。

图:日本古坟时代的陶土人偶,身上穿戴的为挂甲,图片来自世间良彦的[甲胄武具大全]



1楼2012-10-20 09:50回复

    第 四期:战国~桃山时代(16-17世纪),在这个辉煌而混乱的年代中,具有坚固,轻便特点的当世具足广受欢迎,成为了主流的甲胄。随着被称为“铁炮”的火 绳枪的使用,甲胄的样式和性能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受西洋盔甲影响而产生的南蛮胴也开始出现。样式各异的胴与兜的都在这个年代并存,乃是甲胄的大繁荣时 代。
    第五期:江户时代初期~幕末,在德川家康开创了幕府的太平盛世中,甲胄的实用价值逐渐让位于仪式和装饰作用了。在文化、文政年间 (1804~1830) 复古调大铠盛行,而在江户末期,生牛皮涂漆制作较轻便的炼具足开始在低级武士中流行。在江户时代也产生了很多的豪华甲胄并保存至今,乃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3楼2012-10-20 09:53
    回复
      2:主要的甲胄类型在 日本的甲胄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甲胄类型要算大铠,腹卷,胴丸,当世具足了。这几种铠甲也是日本甲胄中的典型代表,因此本章节将介绍以上这四类甲胄的不同特 点进行区分。那么这四种甲胄各自有怎样的特 点,又改如何区分呢?我们首先来对最为豪华的日本甲胄——大铠进行简单的介绍!
      大铠

      大 铠起源于两档式挂甲,在平安时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与一般人的认识不同,大铠并不是完全由竹木制成的,出于提高防护能力的目的,其中在重点部位也运用了铁制 材料。一套完整大铠的重量超过30公斤的重量,据说德川家光也曾经抱怨过身着大铠太过沉重,由此可见其防护力较高。然而大铠的主要缺点在于其刚性缺少柔韧 度的盒状结构,以至于当武士下马作战的时候限制了活动能力。大铠的设计较为古老,穿戴者的肩膀几乎要负担所有的重量。在日语中,铠甲躯干部分称为“胴”。 大铠的胸甲也是由小片的甲叶扎成的,其光滑的外表是因为在其上包有一层主要为鹿皮所制的皮革,用以在铠身形成较光滑的表面,以防止武士在射箭的时候弓弦被 甲片刮断。这个结构也被称为弦走韦。大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胸口位置安装的“栴檀板”与“鸠尾板”。较为宽大的“栴檀板”在右胸上,一般采用甲片外露的 样式。而较为短小的“鸠尾板”则多数采用类似于弦走韦的样式,这两片板的材料主要为铁,牛皮和鹿皮。这两片甲板的顶端与胴甲主体相连,鸠尾板用于在射箭的 时候为左胸口提供保护,而栴檀板则用于在右手挥舞武器的时候保护右胸。在胴的侧面,则是被称作肋楯的结果,也就是肋甲的意思,主要结构即为一片叫做壶板的 甲片,在胴的左部因为开口以穿戴的需要,还有做蝙蝠付的结构。胴的前后部分在肩膀部位由绪连接,在铠甲的左右肩膀部位上还有两个带孔的甲片,叫做幛子板, 用于防止绪在武士拉弓的时候被割坏。胴甲下面连缀草折,分为前草折、左面的马手草折,右面的射向草折,和后部的引敷三个部分。(在大铠中,左手被称为马 手,右手被称为射手)中国甲胄中称为披膊,即保护手臂肩膀的肩甲在日本甲胄中被称为袖。而大铠中的袖往往采用大袖的形式。其特点为直而平,且面积较大,往 往采用六到八段甲片叠合成的结构。在一些式样华丽的大铠中,袖上也常常添加各种装饰用的对象。袖的固定结构主要是在大铠的背面,袖板上部的绳子叫做悬绪, 而袖板中部的绳子叫做水吞之绪(其固定处往往采用金具作为装饰),两者在背面打成一个十字形,叫做总角的结,还具有装饰性,非常美丽。而这个总角则穿过一 个在胴背面的总角付之环(俗称大座之环)来固定。日本人将肩甲称之为“袖”会引起很多国人的误会,因为会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袖子。那么,袖子的结构在甲胄 中被称为什么呢?在日本甲胄中相当于袖子的部件被称作笼手。在其上还覆有甲片以起到保护作用。很多大铠笼手的都使用丝绸面料制成,可以说是相当的豪华。但 是为了便于拉弓射箭,早期的大铠中往往只有左臂才有笼手的结构,而右臂则采用宽松的丝绸袖子。根据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大铠这样的设计是适合于当时的日本 古代战争形式的,即以骑马武士作为战争的主体,而将弓箭作为主战武器之一。大铠在胴的下部还悬挂有防护用的草折,一 般为四间四段。在大铠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佩楯,即大腿甲的。因为这样的设计并不适合在马上骑射。佩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代,作 为大铠的可选用部件使用。但是受到当世具足的影响,在江户时代的大铠则往往也配有佩楯。佩楯通过带子绑在大腿上来提供防护。在日本甲胄中,小腿部位的护甲 叫做臑当。在大铠刚出现的平安时代,臑当的结构往往比较简单,在一些资料上显示出武士在穿戴大铠的同时只使用布制护腿。随着时代的变迁,臑当也发展出了很 多不同的形式,从最简单的只保护胫骨正面到包裹整个小腿的式样筒型臑当。而到了江户时期,一直延伸到膝盖的大立拳(举)形臑当非常的流行,这种臑当的样式 与西方甲胄中的护腿甲类似,显得使用者孔武有力。

      图:蜂须贺家传来的紫色威大铠,是典型的复古风格的大铠。
      “大立拳”式的当是江户时代后期复古风格大铠中常见的样式,本品的臑当上面所带铜制雕刻却非常漂亮。
      弦走韦上的图案为狮子和蔓草纹,这种取材于古代和歌中的图案也是江户时代风格的特征。
      另外,这幅甲胄的面颊带有下垂物和总角。
      


      4楼2012-10-20 09:54
      回复
        腹当和腹卷腹当和腹卷都是最早出现在镰仓时代后期的步兵用轻型铠甲。因为是提供给缺少资金的低级士兵所使用的,所以腹当和腹卷的结构都要简单很多,也没有 那么多的装饰性结构。腹当诞生于徒步作战占据主体的镰仓时代后期,作为步卒的简单护具而广泛使用,并被一直使用到室町中期。简单的来说,腹当其实可以理解 为铠甲化的肚兜(笑)。在黑泽明的[七武士]中,有一个胖胖的山贼在涉水的时候被一箭射死,他所穿的就是腹当。这种主要保护腹部的的铠甲组成比较简单,包 括一块胸腹甲,其左右两边各有一片叫做长侧的甲片,没有袖,也没有背部的防护。腹当的固定靠两片长侧上的索带,索带在背后交叉并搭过肩头固定在胸板上。

        左图:室町时代末期所作的黒漆矢筈札浅葱纟素悬威腹当。右图: 腹卷的结构图。
        从背面的视角可以看出其特有的在背后的开口。实际中,还可以在腹卷的背后增加一块
        腹 当与腹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三间草折很短, 甚至干脆没有草折,乃是完全的步卒用轻武装,而腹卷往往有六到八间的草折。到了室町后期,随着逐年战乱对铠甲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腹当的制作工艺也进一步简 化,直接使用大片的皮革连缀成甲,而不再用较小的札片以便于大规模的生产。下图中,左为腹卷,右为腹当。

        腹卷 腹当
        腹 卷是腹当的进化式样。在现代日语中,腹卷就是围 在腹部的衣物的意思。腹当和腹卷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开口的位置,这也是其与其它日本甲胄间主要的不同之处。因为这两者是作为步卒用的轻型甲胄而产生的,其设 计思想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轻便,所以早期的腹当和是没有后部防护的,直接通过绪绑起来。腹卷作为一种轻便铠甲,其使用价值也受到了很多武士的肯定,据说毛 利元就当年所用过的腹卷就一直保留至今。不过因为没有佩楯的原因,所以腹卷可能看起来不是那么有威压感吧!下面请看另一种轻型甲胄——胴丸。


        5楼2012-10-20 09:54
        回复

          在古坟时代出土的陶土武士人偶中,就可以分辨出类似于袖,即肩甲的结构。

          大 袖是常见于大铠中的大型肩甲,常由六段到七段的札板所构成,利用四条绪来固定和躯干甲固定。在江户时代的复古调大铠,甚至具足中也可以见的到。丸袖是随着 当世具足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肩甲。这是因为旧有的大袖太过笨重,已经不适合武士步行作战的需求了,于是较为轻便的丸袖出现了。虽然丸秀也是由数段的札片组 成,但是带有一定的弧度,可以更好的包住上臂,同时为了减轻重量也作的较小。丸袖多采用切付札,板札等工艺以减少制作的成本和费用。

          在当世具足中,还发展出了壶袖,覆轮板袖这些被称为当世袖的样式。在有的当世具足中干脆省略了袖的结构,而采用小片的肩甲来代替了。


          10楼2012-10-20 09:58
          回复
            笼手所谓的笼手,在日本甲胄中指的就是手臂甲。早在出土的古坟时代的陶土武士人偶中,就显示出由类似于笼手的护具的存在。但是在早期大铠中,一般只在左手 的笼手上才装有甲片。这是因为当时的战争主要以骑射为主,铠甲中的右手被称为射手,需要承担拉弓的任务,如果在手臂上装有甲片的话会比较的累赘。因此很多 镰仓时代的大铠的右臂都使用丝绸制成的袖子,类似于欧洲中世纪服装中的泡袖,而不装备笼手。而室町时代,江户时代的大铠受到当世具足的影响,一般左右手都 装备笼手。

            上图为藏于奈良的春日大社的镰仓笼手复制品。
            具有典型的大铠笼手的特点,被称为座盘的甲片之间以锁子甲相连接,整个笼手只在手臂的外侧覆盖有甲片,整体的灵活度较小。进入室町时代后,当世具足成为了甲胄的主流,笼手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为了减轻重量和降低造价,开始广泛的使用竹木材料和锁子。


            当 世具足中的笼手根据小臂甲的结构不同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筱笼手,筒笼手,瓢笼手 三大类,还可细分成鲶笼手,单瓢笼手,龟甲笼手,筏笼手,单瓢锁笼手等等。在小臂使用了类似筒臑当的方式制成的小臂甲的笼手也会被称为筒笼手,相应的筱笼 手则用较细长的竹木札片,用绳子或铁链围在小臂上。在这些笼手中,往往是在布料制成的袖子上缝合锁子甲,间或添加一些加固用的甲片,还会经常在肘部装上被 称作肘金的加固甲片。
            筱笼手的小臂甲,利用绳带来系在小臂上。

            臑当(胫当)及各种护腿

            藏于熊本博物馆的上古护腿甲,为古坟时代的产物,和短甲一起出土。

            春日权现験记绘]中的杂兵,仅使用一条布带来保护胫部。 这样的防具起不到防护刀剑,只能勉强算是绑腿,保护士兵的腿部不被植物挂伤。

            虽然该武士没有穿铠甲,但是图中的臑当乃是典型的大铠用臑当。
            臑 当又被称为胫当,指小腿的护甲,在大铠出现的同时就已经出现。早期的臑当之上单纯的保护小腿部位,而在南北朝时代顷立挙出现了,这一半圆型的结构把臑当的 保护范围进一步的扩展到了膝盖部位。在臑当上有上之绪和下之绪两条绳子来起到固定作用,而臑当的主体则是固定在一块方形布料上的,固定的时候靠这块布料围 住小腿肚的部分。

            左镰仓时代の 右:戦国时代の
            与 笼手的情况相类似,臑当的种类也包括有筒臑当,筱臑当两大类。上面图中左为筒臑当,右为条臑当。条臑当较为简单轻便,而筒臑当也不是整体制作的,以三枚或 五枚居多。在江户时代高级复古调大铠中较为常见的大立拳形臑当属于筒臑当,其特点为巨大的立拳(护膝),颇类似于同时代的欧洲甲胄。筒臑当的立拳多使用牛 皮制成,外表涂漆,形成与臑当主体相同的表面。


            在现代日本的剑道中所用的胫当,类似于甲胄中的筱臑当,使用竹片或塑料片缀合在布料上。


            11楼2012-10-20 09:59
            回复
              佩楯佩楯即大腿甲,源于古坟时代直接将缀有甲片的布绑在大腿上的做法。在早期的大铠中,虽然对躯干的防护很是重视,但是却缺少对四肢的防护,所以最早的大铠也是没有佩楯的。

              与 笼手和臑当的情况类似,当世具足中的佩楯根据制作的方式分为筱佩楯和板佩楯两大类。佩顿其实就是在表面缀有甲片的长方形布料,利用绳带系在武士的腰间。佩 顿的上部主要为布料或丝绸,而下部才缀有甲片。这是因为配楯的上半部往往为草折所遮盖,所以没必要再添加甲片以减轻整体的重量。一般来说,板佩楯多用伊予 扎的编制方式,以保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也减少一点重量。以上的笼手,臑当,佩楯这三者在甲胄术语中,被统称为小具足。鞋物一般来说,身穿大铠的武士会在 脚上穿毛沓。这是一种用牛皮,鹿皮等皮革缝制成的鞋子,在鞋的表面植有熊毛,在源平合战时期流行。在南北朝以后,草鞋迅速的取代了毛沓的地位,成为了主要 的鞋物。如果如果是当世具足或胴丸这样的甲胄的话,直接穿草鞋就可以的了。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笔者所写的[道义介绍日本古代鞋物]一文,在其中有详 细的介绍,在此不再累述。腰带(先绪)在日本的甲胄中,被称为先绪的腰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为武士们要用腰带来携带自己的双刀。多数的先绪由白色的 亚麻布或棉布制成,根据穿戴人的体形,绕在腰上两至三圈.先把亚麻布或棉布折成两折,接着绞紧并在中部放入一小片皮,因此即使可以在黑夜里也知道腰带中部 的位置。大名们可能也会使用白色的丝绸作为腰带,在大河剧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类似于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元帅贵胄们所用丝绸腰带的效果。阵羽织阵羽织之名,源 于战国时代,以在战阵所穿着的羽织而得名。羽织是无袖和服,穿于铠甲之上,特色是方便美观、兼具防寒。阵羽织一般都会在后襟的中央开缝,以便于刀鞘的尾部 可以从中伸出。
              日本的羽织样式很多,有的时候武将也会选择在铠甲外面穿上羽织以外的衣物,比如在大河剧[风林火山]中,山本堪助就裹了一件毡衣。

              白罗纱地唐诗自牡丹纹火事羽织,为德川宗春所用。

              富 士御神火文黑黄罗纱阵羽织,藏于大阪城博物馆 铠下着顾名思义,铠下着就是穿在铠甲下面的衣服,也被称为铠直垂。铠甲是不能直接穿在身上的,不然会摩擦体肤,甲片不平滑的表面也会使身体擦伤。这和西方 的骑士在穿戴盔甲前要在里面穿上一件棉衣的道理是相同的 (不过有时候足轻也会赤膊上阵,光着身子套上胴丸或具足。在黑泽明的[七武士]中,就有这么一个小肥仔,结果刚出场就被射死了。。。)一般来说,武士的经 济状况越好,铠下着的质量也越好。
              


              12楼2012-10-20 10:00
              回复
                三、甲胄中的兜兜的主要种类冲甲付胄和眉庇付胄(古坟-平安时代前期)日本甲胄用语中的兜来源于汉语中的兜鍪,即头盔之意。同样的,胄指的是也头盔。在日本的头盔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下的几个阶段:冲角付胄,眉庇付胄,星兜,筋兜,变形兜。
                在 大铠出现之前的头盔多数被称为胄,而大铠之后的头盔多被称为兜。根据日本的出土资料显示,铁制的武器最早出现于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公元300 年)。 根据推测,在同一时期也可能出现了铁制头盔。在此之前也可能有其它样式的头部防具出现,但是因为年代久远,也可能因为其所用材料的关系而没有留存到今日。 到了古坟时代的时候,冲角付胄和眉庇付胄已经大量出现,并且被在考古工作中得到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下文即将为您介绍这两种头盔。


                冲 角付胄常被发现于古坟时代的遗迹中,其构造为用皮索或铁钉将铁片缀合在一起,钵体为半圆形,在钵体的正面有一个三角型的突出,因为类似古代战船在船底突出 的龙骨而称为冲角,多数遗留下来的实物为铁质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冲角付胄的骨架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使用过细条金属板和大块金属板,有横向铆接也有纵 向铆接。冲角付胄前额部的冲角板是其形状上的最大特色,因为这样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再加上前部内侧是空的,有减弱冲击力的效果。顶部有三块金属片作为 装饰,也可以在此装饰鸟的羽毛。在冲角付胄的发展中,还出现有冲角缩小的倾向。眉庇付胄的形式与挂甲一样起源于我国的骑马民族,从5世纪开始被日本人所使 用,比冲角付胄使用的时间短。眉庇付胄材料为铁片,构造上有纵向铆接、“小札”铆接和横向铆接三种,都是利用小铁板纵排或横排组合然后用铁钉固定住制成 的。眉庇付胄的特点即为大型化的眉庇,这也是日本头盔的特点之一,在后世的日本头盔中往往也装有大型化的眉庇。在眉庇付胄的顶部有被称为受钵的结构,在其 上为一铁管,铁管上方的装饰物称为伏钵。在某些古坟时代眉庇付胄上使用了豪华而复杂的装饰结构,可能为显贵之人所用。一般来说,冲角付胄与短甲搭配,作为 较轻型的装备 使用,而眉庇付胄则和挂甲搭配,作为较重型的装备。冲角付胄和眉庇付胄都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头盔样式,后世的日本头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两者的继承和发展。 在平安时代后期,随着大铠这一新型甲胄类型的出现,日本的头盔也得到了新的发展。那么下文就将对大铠中的头盔进行介绍。


                13楼2012-10-20 10:00
                回复
                  星兜和筋兜(平安时代前期-室町时代中期)
                  大円山型星兜 阿古陀型筋兜
                  其对比明显可以看出前者的式样比较古老,吹返(护颊,起对头部侧 面的防护作用,因其向后卷曲而得名)也非常巨大。日本在大化革新之后,广泛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习了中国的军事技术。唐王朝作为当时亚洲武力第一的强 大存在,留在日本甲胄上的印记就是大铠所用兜上面的大型吹返。

                  出土于日本胜瑞的早期星兜,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星兜。
                  在 平安时代中期,日本人在冲角付胄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其特色的头盔,与大铠搭配使用,其中最早出现的就是星兜。星兜是使用矧板拼合成的钵体,因为矧板之间用铁 钉铆接,而铁钉露在头盔外面的部分被形象化的称为星,起到装饰和加固的作用。早期的星兜上面的铁钉都很大,看上去有庄严肃穆之感,故又被称为严星兜之称。 早期的星兜主要采用大円山型。这种兜的前后左右的半径相同,呈半球状。其记载最早出现在[古法铠之巻]。大円山型兜作为大铠之兜的初期样式后来逐渐的被阿 古陀型兜所取代,但是却一直没有消失,仍然得到某些武士的喜爱。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武田信玄的鬼面狮子之兜(即诹访法性之兜)。从源平合战到镰仓时代的中期 这段时间里,战争的形式逐渐由骑射作战向徒步作战发展,因此武士们也开始追求所用装备轻型化。因为这样的需要使得星兜所采用的铁钉逐渐小型化,最终形成了 小星兜。在弘安之役,即蒙古对日本的两次入侵之后,虽然日 本方面成功的击退了元军,但是社会矛盾也逐渐激化。镰仓幕府无法对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花费的武士们进行补偿,幕府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力逐渐下降。在这一时代 中,被称为恶党的地方武装集团大量出现。他们多采用徒步作战的方式,对防具也产生了新的需要。在这个从武士骑马射箭转向集团步兵进身作战的时代里,筋兜也 顺应时代的需要也出现了。筋兜的原理其实和星兜一致,都是利用矧板拼接成钵体的。所谓的筋是将矧板之间相互连接的边缘部分通过卷边工艺形成凸起,形成仿佛 一条条筋一样结构,起到防止割伤手和美观的作用(现代的电脑机箱也都采用了这样的工艺,笑)。筋兜从镰仓时代末期开始大量流行,因为其比星兜重量轻,较为 适合徒步作战使用的特点,所以到了南北朝后期,胴丸基本都搭配筋兜使用。早期的筋兜受星兜的影响,往往采用大円山型的样式。但是在南北朝时期之后,筋兜逐 渐流行阿古陀型的兜体。所谓的阿古陀型兜的样式来源于阿古陀瓜。

                  阿古陀瓜 色色纟威阿古陀形兜。相对大铠中所用筋兜,其吹返已经小型化了,上有五三桐纹。
                  虽 然筋兜很受欢迎,但是星兜的爱好者也不少。后来有的筋兜更是也在矧板上做出星的样子,在远处也比较难以分辨。区分星兜和带有星的筋兜的关键在于星的位置和 有无 筋的存在。如果星靠近矧板间的结合处的话即为星兜,这是因为星兜的星起固定作用的原因。而筋兜中所带有的星一般位于矧板的中间位置。而如果有筋存在的话, 自然就是筋兜无疑问了。筋兜中 所用矧板的数量,也作为筋兜分类的参考之一。一般来说,矧板的数量也即筋的数量越多,其制作功艺也即越复杂,因而价值也越高。少的有八间,多的则有六十二 间,七十二间,都指的是所带有筋的数量。筋兜的间数最高有超过一百间的,但是这样数量的矧板使得其整体重量过大,也丧失了筋兜的本意了,使用意义不大。一 般来说,星兜基本上都搭配大铠使用,而胴丸,当时具足等甲胄则主要采用筋兜。筋兜和星兜在顶部矧板汇集之处都开有一个小洞,用于将乌帽子的顶端从中拽出 去。


                  14楼2012-10-20 10:00
                  回复
                    畳兜,纸兜和火事兜(江户时代)在常年发生战争的战国时代过去后,武士们不再需要厚实的头盔了,也追求轻便的装备以便于活动。之所以将上面三者归为 一类,就是因为它们都在江户时代被应用,而且都以减轻重量,灵活性较高为特点。畳兜包括头巾兜和提灯兜两种。头巾兜是将被称为骨牌金,即麻将牌大小的甲片 缝合在布料上,做成头巾的样式披挂在头上。在有关于新撰组的影视节目中,也往往可以见到幕末的武士穿戴这种轻型的防具。提灯兜属于畳兜也是重要的兜式之 一,其结构比较有趣,使用直径从大到小的环形矧板,矧板之间利用绳带连接,最终使得整个头盔可以伸缩自如(参见下图)。不得不感慨其设计的巧妙和简单,这 种简单的设计即起到了减少存放空间,减轻重量的妙用。这种设计的好处是携带方便。但是与此对应的就是其防护力较低,常作为武士们的轻型武装而使用。

                    纸 兜在江户时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日本在很早已经就已经在我国的造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和纸工艺,也广泛的使用纸制品的器物。通过将多层和纸进行重 叠,可以得到在硬度上类似于皮革的制品,而种类和价格却要少很多。正因为纸制品有着这样的特点,日本人也把脑筋动到了盔甲上面。纸具足在安土-桃 山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但是当时还是比较看重甲胄的防护力,只有贫穷的领主才会给手下的足轻配备纸具足。但是进入了江户时代之后,纸制的甲胄重 量很轻的优点又被看中了。纸兜的兜体在涂漆之后也会形成光滑的外表面,远远望去和其它材质的兜也难以区分。但是纸兜毕竟只是非常粗糙的防具代用品,自然一 般不被高级武士所选用。下图即为江户时代的纸兜。

                    在 江户时代还产生出了被称为火事兜的特种头盔。在 古代火灾的发生非常的频繁,而日本大量的木结构建筑更使得消防灭火成为了重要的任务。一般来说,当地的大名及旗本就担负起了消防的责任。因为武士们要前往 火场,所以需要防具以保护头部以防止被砸伤。为了应付这种需要而产生了独特的火事兜。在江户时代,火事兜的运用非常的广泛,[忠臣藏]中的主角大石内藏助 在[信长之野望:革新]中的形象就是头戴火事兜,面色凛然。

                    九曜桜花纹入火事兜

                    右图: 土佐山内家茶漆涂十六间火事兜。 该兜的制作采用了和纸制百重贴金箔置的工艺,即通过多层的和纸反复粘合成较为坚固的钵体,再在上面贴金箔。


                    16楼2012-10-20 10:00
                    回复
                      兜的结构
                      日本古代的头盔称之为兜,从平安时代至幕末, 兜的形制相当瑰丽美观,富威吓性和观赏性。星兜、筋兜、头形兜、突盔形兜、桃形兜、锥形兜、南蛮形兜、变形兜….等,造型多种多样。主要组成部分包括了主 体部分钵,眉庇、吹返、铔(缀)、颊当、喉轮等及其它装饰性附件。他们是珍贵精美的工艺品,也是日本波澜动荡之历史的见证。日本兜的特色是其大型的眉庇和 较大的护颈甲,以及其特有的装饰物。在古坟时代所发掘出的眉庇付胄就已经具有了很大的眉庇,这一点一直被日本人所继承。兜基本由钵、铔(缀)和立物三部分 组成。
                      钵指的是头盔的主体,即保护头部的圆形部分,因为形状似一个翻过来的碗,故得名钵。铔也来源于汉语,指保护颈项的铠甲,如“明光钿甲照铔 铔”。和缀则是日造汉字,也专指头盔后面的护颈甲。立物则是日本特色的装饰装饰物。附在钵的下方,对头后的颈部起防御作用。在各个时期形状变化都很大,镰 仓时代的铔一般由4-5段的札板制成。正面两侧向后翻转的部分称为吹返,其外层是绘着精美图案的皮革,即韦。铔的形状从镰仓时代开始变成大型化,像斗笠张 开的样子,称为笠,对应的样式则被称为馒头。吹返的大小根据个人喜好也不相同。到了战国时代,吹返变得很小,有些兜甚至取消了吹返。大铠之兜

                      搭 配大铠的兜只有筋兜和星兜两类,两者在除了钵体的不同以外存在着很多的共同点。星兜出现较早,一般仅与大铠进行搭配。而筋兜出现较晚,除了与大铠搭配外, 也可能与具足搭配。大铠所用的兜的钵体有着以下的特征性结构:天边座:乌帽子在日本古代社会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乃是武士生活中所必不可少的服饰之一。 尤其在平安,镰仓时代更是如此。这一点也反映到了日本的头盔设计上面。在兜的顶部特意开有一孔,用于把乌帽子的顶部从中拽出来。而这个孔上的金属构件就叫 做天边座。至于为什么要把乌帽子从头盔里面露出来,大概就是要告诉大家:“我可是戴了帽子的文明人!”的原因吧。。。笑笠:自镰仓时代以后,大铠的,即护 颈甲多呈张开的斗笠性,故称为笠。不过在南北朝之后也出现有隆起的馒头。典型大铠之兜的是用五枚札片缀合而成,上面的四叶向前延长并翻卷,形成吹返。吹 返:吹返其实是作为护颈的的一部分发展出来的。在吹返的正面的上两叶表面也会覆有一块长方形的皮革(多采用鹿皮),形成吹返的表面,其上还常有金属装饰物 和装饰性图案。笠印之环:在兜的后部还有笠印之环,用以在上面插小旗来做辨识的标识物。这也是大铠之兜的特征,因为在室町时代,旗指物(即武士们背后的小 旗)一类的标示物被广泛的应用之后,已经不需要使用笠印,肩印这些标识物了。筱垂:在上图所示的星兜钵体上,还有星兜所特有的筱垂。筱垂是星兜钵体上的装 饰性组件,常常采用表面镀金工艺。但是并不是所有的都有这样的设计,而筱垂的数目也各不相同。日本的兜在上千年的历史中,经历了很多的演变,之间又有着难 以割断的传承。本节分两个部分进行介绍:大铠之兜和具足之兜。其中大铠之兜主要为星兜和筋兜,搭配腹卷所用的兜多数也采用了星兜,筋兜这些形式,故也将其 归纳为一类;具足之兜则主要为筋兜和变形兜等等。

                      吹返 铲形 笠印之环
                      前 立:在日本甲胄术语中,立物指 装在头盔上的装饰物,前立就是固定在头盔前部的装饰物。世界上多数国家的头盔装饰物都放在盔顶,但是因为日本头盔的盔顶是天边座,没有办法安放装饰物,所 以他们独辟蹊径,想出了在头盔前部安放装饰物的做法。又因为装饰物在头盔前部,为了让敌我双方都能看清楚,所以特意做的又高又大,最后就形成了日本头盔中 所独有的这种铲形。大铠中所用的前立样式比较固定,多数采用形状类似铲形的金属薄片制成,因此往往用铲形来代指大铠的前立。受唐朝文化的影响,在平安时代 的前立常在铲形的基部上绘有狮子图案,在前文[星兜与筋兜]一节中,附图中星兜所用的铲形就在其基部上绘有狮子图案。后来则干脆将铲形座也做成狮子头或者 与狮子相似的魅(山鬼)的形状。最早出现的铲形非常之细长,被称为长铲形。发展到室町时代的铲形则逐渐变得越来越宽大,有的铲形中间还有一根直立金属片 (代表为毛利元就的色色威腹卷,其所用的筋兜上所配的铲形)。铲形的出现为后来的当世具足中多姿多彩的前立奠定了基础。进入到江户时代之后,复古调的大铠 重新流行起来, 人们也在原有的铲形前立的基础上发展出了新的立物。在现存的江户时代大铠中,除了常见的铲形以外,还出现了木雕的龙形前立,狮子前立等等,非常的精美。虽 然在室町时代就可能已经有了这样类型的立物出现,但是这类立体装饰物的使用在江户时代达到了最高峰。


                      从下到上为大铠所用铲形的发展变化过程,其趋势为逐渐变宽,变短。 山鬼前立,据说武田信玄所用的诹访法性之兜就使用这种前立 龙形前立


                      17楼2012-10-20 10:01
                      回复





                        


                        18楼2012-10-20 10:02
                        回复





                          感觉好萌···
                          


                          19楼2012-10-20 10:02
                          回复





                            


                            20楼2012-10-20 10:02
                            回复

                              胴乃是日本甲胄中对躯干部分的称呼,其分类方法很多。最简单的分类是根据组成胴的部件数来分,比如二枚胴,五枚胴。还有根据地域特点不同而分成最上胴,仙台胴,甲州胴等等。以及根据札片的排列方式,如横引,竖引等等。下面就对一些重要的胴的类别进行介绍。
                              桶川(侧)胴:最为常见的胴,多为足轻或低级武士所使用的板札,在札片之间的连接处打钉。多数情况下的桶川胴采用横蚓板的方式,即札片水平排列,少数是竖蚓板。(不知道为什么,在光荣公司所出的游戏战国无双中,很多杂兵所传的桶川胴都是竖蚓板的)

                              桶川胴 - 横引

                              桶川胴 - 竖引

                              毛引胴:运用小札毛引威密集编结法的胴

                              缝延胴:最常用的即伊予札,注意札片的形制大小,特殊的威毛造型。

                              菱缝胴:桶川胴的变异,不用钉子,改用交错的菱缝编结札片

                              胸目缝胴:实为菱缝胴的一种,世间良彦等人习惯将之细分。


                              22楼2012-10-20 10:0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