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快乐吧 关注:137贴子:11,667
关于画家及其作品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4-03-21 10:29回复
    柯罗Corot,Camille(1796~1875),出生于巴黎,早年师从古典派画家贝尔坦,因学业优秀而获奖金到罗马留学,在那里住了七八年。回国后在巴比松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画了很多风景。
    他安贫乐道,乐观豁达,不倦地全力投入创作。他贴近自然而不抄袭自然。他爱画那朦朦陇陇的暮色与晨像、那颤动的森林、那明洁的湖水、那珍珠般银灰色的天空……用笔松动而富有韵致,虚实相生而见妙理。他那梦幻与现实相间的独特诗意难以言传。在风景画的发展史中,他是不朽的丰碑。而他那些表现质朴内在美的肖像画同样具有高雅的气质。
    26岁才开始正式从事绘画的柯罗,主要师法自然,他热爱大自然,先后三次去意大利旅行。还去过荷兰、瑞士、美国,至于法国更是走遍各地。直到去世前一年,77岁高龄的画家仍坚持到库布隆、阿拉斯、桑斯等地,目的就是为了浏览风光,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在自然的启示下作画不辍。由于他怀着深厚的感情去仔细观察,对大自然加以认真体味,因此他的风景画自然朴实中蕴含着浓浓诗意。他的风景画不事夸张,不施艳丽色彩,描写的大部分是色调柔和的清晨或傍晚,有时画面还笼罩在轻烟薄雾之中,其寂谧、优美之感有如梦境。有些风景画中还加上了一些神话或传说中的人物,为画面增添了活力。以风景画见长的柯罗堪称法国19世纪中期描绘风景的大师。是使法国从传统的历史风景画过度到现实主义风景的代表人物。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4-03-21 10:32
    回复

      柯罗-法国-巴黎的画细腻轻柔,似无却有,似有却无。欣赏柯罗的画,会在寂静之中撩起你曾经绮丽的美梦。他把自然景物演绎成一首牧歌。银白的云杉,青翠的树荫,数点轻描淡写的树叶在空气中摇曳,黝黑的林间隙地上,映着几个模糊的倩影和舞姿。在他的画中一切在颤动,如小提琴发出的袅袅不尽之音。那么自由、活泼,半是朦胧、半是清楚,这是诗的境界。
      这一幅《孟特芳丹的回忆》,是柯罗晚期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孟特芳丹位于巴黎以北桑利斯附近,柯罗当年曾涉足那里,感受过那一片花园景色的美。这幅画就是艺术家对这一美景的回忆。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气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约五分之三,对面一棵小枯树与它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显得和谐而富有节奏。两树的中间显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和煦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点醒了四处绽开的红色小花。一个穿红裙的妇女面朝着左侧的那棵小树,仰着头举起双手采摘着树干上的草蕈。在整幅画上,这三个人物显得生意盎然。画家虽把他们都处理在一边,但却疏密有致。
      柯罗画风景,常常喜欢在前景画上几棵柔弱斜倚的树枝,来加重画面的抒情性。如这幅画中左侧的那棵小树,也属这种情况。你看那小树歪扭的姿势,显然是由于微风的长期吹拂所造成。它倾斜的枝干更显出婀娜多姿的舞蹈美,给整幅画凭添了无限诗意。妇女的红裙与头巾是全景的最强音。细细品味此画,观者几乎可以听到细枝与树叶的瑟瑟声。这种大自然的情趣绝不是梦幻却胜似梦幻。画家完全用暖色铺染画面,整个色调显得细声细语,没有激情,只有和谐。如果没有画家对自然美的强烈感受,是难以给人们留下这么多难忘的印象的。这是一幅理想的风景画,也是一幅真实的抒情画。
      热爱自然是画风景的首要条件。柯罗十分热爱大自然,他曾说:“艺术就是爱”,“当你画风景时,要先找到形,然后找到色,使色度之间很好地联系起来,这就叫做色彩。这也就是现实。但这一切要服从于你的感情”。这简短的几句话,也许正是柯罗的风景画的全部秘密所在。柯罗一生还未体验过渴求订件或拼命赶制的心情。他的后半生没有卖过一件作品。一旦下雨,他就安心等待天晴之后再去写生。他喜欢明朗的晴天。在他看来,写生之作只是为在画室里创作所作的素材准备。这说明,柯罗的风景画之魅力,不是由于他面对写生,而是他从生活中提炼出他所发现的美。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4-03-21 10:35
      回复

        《晚钟》——米勒-法国
        在19世纪法国那个动荡不安、充满血腥的时代里,却产生了《晚钟》这样静谧安宁的超世佳作,堪称奇迹:
        暮色笼罩着一望无际的苍茫大地,何等庄严,何等肃穆,不禁令人对造物主的伟大油然产生敬意。一对农家夫妇随着教堂钟声的敲响,放下手中的活计,以感恩的心在傍晚的微风中悄然伫立,以敬虔的祈祷结束一天的劳作。他们虽然卑微,却不失尊严,以天上国民的身份祈盼另一永恒和平的国度,而对天国的盼望也深藏在画家本人的心中。
        只有在这样的盼望中忍耐苦难,苦难才显得甘美,心灵才寻得平安。也正是这种内在的平安带来的恒忍力量,使得人们在动乱的社会中仍持有生存的勇气和智慧。
        毫无疑问,《晚钟》这幅画的灵感源自于《圣经》的启示,同时也是取材于米莱对现实生活的体验。米勒经常阅读他称为“画家之书”的《圣经》。
        难怪列夫·托尔斯泰评价米勒的《晚钟》:“透露了基督徒对上帝和邻人的恩爱之情”,表现了“人和上帝以及人们相互之间的团结和睦”。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4-03-21 10:46
        回复

          《拾穗》是米勒最重要的代表作,这是一幅十分真实的,亲切美丽,而又给人以丰富联想的农村劳动生活的图画。从中不难看出画家对劳动的甘苦,特别是“汗滴禾下土,粒粒皆辛苦”的意义是有着切身的深刻体验的。整个作品的手法极为简洁朴实,晴朗的天空和金黄色的麦地显得十分和谐,丰富的色彩统一于柔和的调子之中,它像米勒的其它代表作一样,虽然所画的内容通俗易懂,简明单纯,但又绝不是平庸浅薄,一览无余,而是寓意深长,发人深思,这是米勒艺术的重要特色。米勒是十九世纪法国现实主义大师,他的大量的以农民题材为主的油画、素描、版画至今仍给我们深刻的启示与鼓舞。
          《拾穗》描写了一个农村中最普通的情景:秋天,金黄色的田野看上去一望无际,麦收后的土地上,有三个农妇正弯着身子十分细心地拾取遗落的麦穗,以补充家中的食物。她们身后那堆得像小山似的麦垛,似乎和她们毫不相关。我们虽然看不清这三个农妇的相貌及脸部的表情,但米勒却将她们的身姿描绘得如古典雕刻一般庄重的美。三个农妇的动作,略有角度的不同,又有动作连环的美,好像是一个农妇拾穗动作分解图。扎红色头巾的农妇正快速的拾着,另一只手握着麦穗的袋子里那一大束,看得出她已经捡了一会了,袋子里小有收获;扎兰头巾的妇女已经被不断重复的一上一下弯腰动作累坏了,她显得疲惫不堪,将左手撑在腰后,来支撑身体的力量;画右边的妇女,侧脸半弯着腰,手里捏着一束麦子,正仔细巡视那已经拾过一遍的麦地,看是否有漏捡的麦穗。农妇们就是如此往复地劳动着,为了全家的温饱,怀着对每粒粮食的感情,耐心而不辞辛苦地拾着麦穗。
          画面上,米勒使用了迷人的暖黄色调,红、蓝二块头巾那种沉稳的浓郁色彩也融化在黄色中,整个画面安静而又庄重,牧歌式地传达了米勒对农民艰难生活的深刻同情,和米勒对农村生活特别的挚爱。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4-03-21 10:53
          回复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兰后印象派画家。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梵高的作品,如《星夜》、《向日葵》与《有乌鸦的麦田》等,现已跻身于全球最具名、广为人知与昂贵的艺术作品的行列。1890年7月29日,梵高终因精神疾病的困扰,在美丽的法国瓦兹河畔结束了其年轻的生命,是年他才37岁。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4-03-21 11:08
            回复

              《星夜》——梵高
              1889年, 梵高的疯病又一次发作。在与高更的一次激烈争吵之后,他割下自己一只耳朵,并用手帕包着送给一个妓女。此后他被送入了圣雷米的疯人院并在那儿呆了一年零八天。其间,他仍然勤奋作画,完成了一百五十多幅油画和一百多幅素描。此时他的绘画已完全趋于表现主义。他的画中那些象海浪及火焰一样翻腾起伏的图像,充满忧郁的精神和悲剧性幻觉。油画《星夜》便是他该时期的代表作。
              这幅画展现了一个高度夸张变形与充满强烈震撼力的星空景象。那巨大的卷曲旋转的星云,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光,以及那一轮令人难以置信的橙黄色的明月,大约是画家在幻觉和晕眩中所见。对梵高来说,画中的图像都充满着象征的涵意。那轮从月蚀中走出来的月亮,暗示着某种神性,让人联想到梵高所乐于提起的一句雨果的话:“上帝是月蚀中的灯塔”。而那巨大的形如火焰的柏树,以及夜空中象飞过的卷龙一样的星云,也许象征着人类的挣扎与奋斗的精神。
              在这幅画中,天地间的景象化作了浓厚、有力的颜料浆,顺着画笔跳动的轨迹,而涌起阵阵旋涡。整个画面,似乎被一股汹涌、动荡的激流所吞噬。风景在发狂,山在骚动,月亮、星云在旋转,而那翻卷缭绕、直上云端的柏树,看起来象是一团巨大的黑色火舌,反映出画家躁动不安的情感和狂迷的幻觉世界。
              梵高在这里,并没有消极、被动地沉溺于他那感情激流的图像中。他将自己作为一个艺术家从作品中抽离出来,并且寻找某种方式,用对比的因素与画面大的趋势相冲突,从而强化情感的刺激。我们在画中看见,前景的小镇是以短促、清晰的水平线笔触来描绘的,与上部呈主导趋势的曲线笔触产生强烈对比;那点点黄色灯光均画成小块方形,恰与星光的圆形造型形成鲜明对比。教堂的细长尖顶与地平线交叉,而柏树的顶端则恰好拦腰穿过那旋转横飞的星云。文森特·梵高的星夜油画已经达到了艺术成就的颠峰。尽管梵高的一生中只卖出一幅油画,但他作品的影响是无可估量的。星夜是当代文化最著名的代表之一,它也是被复制最多、印刷最多的油画。
              1、碧蓝的天空充满了旋涡的云,闪耀的星星和明亮的月亮。这些特征虽然是夸张的,但它使我们产生联想,也使每个人感觉舒适和放轻。星夜吸引我们的视线,跟随画里那卷曲旋转的星云和那一团团夸大了的星星,画里面的回旋的曲线和旋转的动律带给我们灵魂深处的震撼。
              2、星光下沸腾的小山边上静卧着一个小村落。结构上带给我们一种与骚动相制衡的宁静。 也许那冷暗的色彩和火焰式的视觉触发我们童年时对夜晚,天空和星星的幻想。村庄的中央有一座带有高高尖塔的教堂,它统治着这些小房屋。 这尖塔带给小村落一种安稳,创作上溶合了尺寸和隔离的协调。
              3、画的左边有大块暗色结构,它表现了尺寸大小与孤立的完美一致。与画里的其它物体的尺寸相比,该结构是宏伟的。用旋涡式的曲线描述汹涌、动荡的天空,带给此画一种深刻的意境。该结构向我们解释了此画受人喜爱的理由。从山脉到树丛,让我们对形状的分析有了广阔和完整的认识。
              梵高年轻时因同情穷人(1876-1880) 想献身于基督教。许多人认为此画里的十一颗星是受宗教信仰的影响。在圣经起源第37章第9段有下面这段话:“他还做了另一个梦,把它告诉他的兄弟,看哪,我有更多的梦想,看哪,太阳,月亮和十一颗星再向我们敬礼。”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4-03-21 11:18
              回复

                拉斐尔·圣齐奥(意大利语:Raffaello Sanzio,1483年4月6日-1520年4月6日),本名拉斐尔·桑蒂(Raffaello Santi),常简称拉斐尔(拉丁语:Raphael),意大利画家、建筑师。与列奥那多·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合称“文艺复兴三杰”,也是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拉斐尔所绘画的画以“秀美”著称,画作中的人物清秀,场景祥和。他的性情平和、文雅,和他的画作一样。拉斐尔于1520年高烧猝逝于罗马,终年37岁,葬于万神庙。
                拉斐尔谢世时年仅37岁,但由于他勤勉的创作,给世人留下了300多幅珍贵的艺术作品。他的作品博采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是手法主义的代表人物,也代表了当时人们最崇尚的审美趣味,成为后世古典主义者不可企及的典范。其代表作有油画《西斯廷圣母》、壁画《雅典学院》等。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4楼2014-03-21 14:42
                回复

                  拉斐尔《嘉拉提亚的凯旋》
                  这幅画显示了拉斐尔作品的平衡、和谐与完美均来自科学的几何框架。这幅壁画表现了在十天使引导下驾着由海豚牵引的巨大螺壳破浪前进的嘉拉提亚女神,成双成对的人鱼和海中水神在水中簇拥着她,在女神上方的天空中拉满了拉弓的爱神。
                  这幅画虽然与宗教无关,但画中女神造型的面部及姿态却和伦敦国家美术馆收藏的亚历山德拉的圣卡塔利娜的画像有明显的相似之处。整个场面的格调显然受到古代希腊神话的影响,这不仅表现在人物和构图方面,同时也表现在技法、光线及人物的变化等方面。
                  在澄莹的白云及青、绿、紫浑然一体的海底与天空的烘托下,人鱼黝黑的肌肉和仙女粉妆玉琢的肌肤显得分外鲜明,尤其是那缠绕、衬托女神全身乃至金黄色长发的迎风招展的猩红披风,衬着水神披风鼓起的黄色纱巾,更是鲜艳夺目。
                  此画明显地分成上下两半,重点在下半部:人物齐聚,姿态神情各异,动感十足,但画面仍显得平稳和谐。其色彩明暗的对比也在各颜色衬托下,达到饱满的张力效果。这种完美恰恰来自一种刻意讲究的风格:一种不露痕迹的严密及平衡。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5楼2014-03-21 14:45
                  回复
                    接18楼,关于Raphael - Madonna of the meadow 的讨论
                    这虽然是个宗教题材,但我们不必考虑它背后的宗教意义,只把它当做一幅写实画来看。
                    草地上,一个少妇照看着两个嘻戏的幼儿,画面温馨自然。但如果你看看作者的小稿,就知道这些平凡和谐都是作者煞费苦心安排的。作者尝试了给两个圣婴不同的姿势,圣母的头部也试了不同的角度,力求找到一个最和谐的构图,既能显出圣母的慈爱,有能表现圣婴的天真可爱。最后的布局是那么自然,完全没有刻意安排的痕迹。真个是 “巧匠施工,不露斤斧”,明明穷尽心思精雕细琢,却又丝毫不露刀斧之痕。
                    来看看细节:
                    圣母偏向右边的腿,使整个画面成了一个完美的三角形。
                    三个人物都没有太多的表情,但从圣母微微低垂的眼帘,轻柔的放在圣婴背上的手,都让人能感受到圣母的善良,专注与慈爱。
                    整幅画用的基本都是柔和的曲线,远处的山,草地上的小坡,圣母的衣裙。
                    草地上的一枝红色花朵,和下方那一点点红莓,使圣母身上的红衣看着没那么孤单。一副好的作品,每一物,每一笔都有作者的用意。
                    我个人很喜欢圣母头部的画法,脸,发型和头饰融合匀洽,看起来善良,庄重又不失美感
                    三个人物的眼神也经过精心安排。当我们看这副画时,第一眼自然落在圣母脸上,顺着圣母的眼神落到左边的圣婴再到右边的圣婴,再从右边的圣婴自然地回到圣母身上。作者不着痕迹地引导着我们欣赏他的画。当我们逐渐有能力捕捉到作者暗示的时候,画也便有了灵魂,简单的欣赏便也可以升华成精神上的交流。
                    没有婴儿表情的婴儿,还一个跪着,一个站着,并且形成一个大三角形里的小三角形,其他的超出能力范围了,还是闭嘴好咯。
                    十字架与人物目光轨道一致的,并与圣母的右腿平衡产生三角的另一边。突然发现这个人物造型美就美在圣母右脚跨到了左边。其实人们一般都不会采用这种姿势,很不舒适。但她是坐在那里,配合头部角度效果类似“回头一笑百媚生”,兼有可起而疾走的动感,更加上了端庄的风范。
                    远山,没有看出什么特别么?一般都是中间空,山排布在两边,难道是制造空间的纵深感?
                    因为圣母的头部偏向左边,所以左边的远山就呈被压缩状,从而体现一种张力,而右边的远山舒缓的平躺着,给人一种松弛的信号,从而体现人物的动感。或者,可以官腔一点说,左边的远山因为圣母的轻轻一瞥而呈现生机,从地面长起,人类由于圣母的眷顾产生了城池。或者也可以反过来说,有人类城池的远山在左边,所以圣某某在左边,受了耶稣的命要去干什么什么
                    我想知道拉菲尔画光环的时候有没有用圆规。
                    另外,圣母左手边的(画右边)的草丛形状比较特别,旁边小草叶子的排布也很特殊,说不定是暗号,比如像《达芬奇的密码》所描绘的。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9楼2014-03-21 15:33
                    回复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889d9730100g8ut.html
                      乔托《犹大之吻》200x185cm,1305-1306年,帕多瓦的斯克罗威尼礼拜堂壁画。


                      《犹大之吻》是十三世纪后期意大利著名画家乔托的代表作之一,是真正使意大利绘画摆脱拜占庭定型式的宗教画风典型代表,是欧洲文艺复兴初期的绘画杰作。
                      画家选择了耶稣生平中最突出、最扣人心弦的一瞬间,用戏剧性手法将矛盾尖锐对立的双方耶稣与犹大置于画面的视觉中心,其余人物对称式分列主体人物的两旁。画家以众多人物的复杂场面展开,显然是要借这一题材来表现生活的黑暗与光明面,以期体现正义与邪恶之间尖锐的冲突。
                      画面中犹大带领了一队兵马,还有祭司长和法利赛人的差役,手里举着灯笼、火把、兵器,冲进了客西马尼园。在复杂的人群中,犹大身上的黄色大氅明亮而醒目。他抬手紧紧抱住耶稣,要与之亲吻,斗篷扇面形的褶纹由疏到密向上集中,将人们的视线引向耶稣和犹大对立的面孔上。
                      犹大直奔耶稣,要与他亲吻。耶稣面对即将降临的灾难,无所畏惧,他双目紧盯犹大,目光冷静、锐利,充分体现了对叛徒的仇恨。耶稣的形象是作为道德完善的崇高象征来表现的,耶稣是光明、正义的化身。
                      犹大怀着阴险、丑恶、卑鄙的目的向上作乞求状,这个黑暗、邪恶和丑的化身,反映了画家对正义的同情和对邪恶的憎恨立场。
                      耶稣身后的使徒彼得,为了解救耶稣,抽刀割掉了敌人的耳朵,更增添了这场斗争的紧张气氛。
                      乔托在这幅画上比较深刻地处理了这一宗教情节,为了解决画面的不同层次,他把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安排得更加接近真实,扩大了画面的远近空间。为了使群像人物有主次,画家在用心探索明暗表现和物体的体积感。
                      全画用重色调,上部深蓝,下部褐色,造成一种沉重的黑暗感,以渲染这种斗争的紧张气氛。周围是罗马官兵手持兵器高举着火把,一片杀气腾腾。乔托在这幅壁画上开始摆脱了中世纪宗教、神学的控制,那种僵直、教条的神化形象被富有生活气息的世俗人所代替。
                      十三世纪的意大利是欧洲文艺复兴的策源地,在文学上的代表是诗人但丁和小说家薄伽丘,在绘画领域里的伟大代表则是乔托。因此,在文艺复兴史上,乔托与但丁齐名,薄伽丘在《十日谈》中评价乔托说:“他生而具有超群的想象力,凡自然界的森罗万象,他无一不能运用他的妙笔画得惟妙惟肖,令见者几疑是物的真体。”
                      注一】乔托·迪邦多内,佛罗伦萨人,是佛罗伦萨画派的创始人。乔托的艺术是中世纪与文艺复兴的分界线,他不仅表现出卓越的绘画技巧,同时也奠定了文艺复兴艺术的现实主义基础。传说乔托小时候是个牧童,牧羊时以石块和树枝在地上作画,契马布埃途经偶遇,惊异于这个牧羊少年画得生动而真实,就收他为学徒。乔托一生为教堂画壁画,从1308年到1334年间,他的壁画遍及罗马、佛罗伦萨、巴图亚、比萨、维罗纳、那不勒斯等地,可惜大都损毁了,保存下来的真迹不多。最著名的有《犹大之吻》、《逃往埃及》、《基督传》等。
                      注二】犹大是《圣经》中耶稣基督的亲信子弟12门徒之一。耶稣传布新道虽然受到了百姓的拥护,却引起犹太教长老司祭们的仇恨。他们用30个银币收买了犹大,要他帮助辨认出耶稣。他们到客马尼园抓耶稣时,犹大假装请安,拥抱和亲吻耶稣。耶稣随即被捕,后被钉死在十字架上。人们用犹大的亲吻比喻可耻的叛卖行为。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0楼2014-03-27 22:34
                      回复
                        Seraphine de Senlis塞拉菲娜·路易生活在森利斯城Senlis,是法国纯真(或称素朴或原始)画派画家。她没有受过正统教育,却一直坚守着她的宗教信仰。她受教堂里彩色玻璃的精美画像和宗教艺术作品的启迪,有着丰富的想象力,对色彩、构图的把握也独具特色,渗透出她自己个性的美感,堪比法国梵高,只是她的社会地位比梵高还卑微太多。塞拉菲娜的画大都是色彩斑斓、造型奇特的花瓣、树叶甚至还有神秘的眼睛,似乎画家得到另一个世界的神秘启示。相关传记人生电影名字为《花开花落》-Y001-001
                        部分作品如下: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4楼2014-04-17 10:17
                        回复
                          亨利·卢梭(超现实主义艺术先行者)
                          亨利·卢梭(Henri Theodore Rousseau,1844~1910年),法国卓有成就的伟大画家。生于法国西北部的拉瓦尔市。父亲朱利安·卢梭是马口铁工匠。青年时期他当过军乐队队员,后离开巴黎做了海关官员。1885年在香·埃吕西沙龙展出处女作,1886年《狂欢节之夜》参加独立派展览。此后平均每年有5幅以上作品展出。代表作有《村中散步》、《税卡》、《战争》、《睡着的吉普赛姑娘》、《我本人·肖像·风景》、《乡村婚礼》、《抱木偶的女孩》、《梦》等等。他用那纯真无瑕的眼睛去观察世界和感受生活的真谛,这使他的画具有强烈而鲜明的个性。
                          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先知。被奉为二十世纪超现实主义艺术先行者的是亨利·卢梭。他说:“他凭着本能画画,他认为创作者必须获得完全的自由才能在思想上达到美与善的境界”艺术家的全部秘密就是心灵的自由。它无需乞求,只需小心地、坚定地、执拗地保持和维护。它是一份人人享有的天赐。当然,为保持心灵的自由,就需要更多的牺牲。看看卢梭,当他离开世界的时候,告别的,只有贫穷。
                          人们描述卢梭的性格时几乎总要提到他的“质朴”与“天真”。但是,一个如此伟大质朴的人,一颗如此纯洁的心灵,却经常在另一些人心中激起一种要伤害他的欲望。除了贫穷以外,来自四面八方的嘲弄几乎伴随卢梭的一生。若前者尚可认为是上帝对艺术家的一种特殊恩惠,后者却实在难以让人产生幽默感了。但卢梭对种种的捉弄,甚至是很残忍的玩笑,也能泰然处之。我想,当他为了尚无着落的晚餐而在街头演奏小提琴的时候,心头也依然也保持着天真与快乐吧。他并不是战胜痛苦,或者苦中作乐,他根本不以痛苦为痛苦。天真坦诚以及天真坦诚包裹着的自信,是那颗自由心灵的自然屏护。生活中一切磨难所造成的痛苦都无法进入这一方圣地。(莫扎特也是如此)
                          卢梭也常被人称为“原始主义”画家。因为他笔下那浸润着幻想色彩的热带丛林风光,人与野兽间充溢着温情的对视,和一种似梦非梦的神秘情调,很容易将人引向对一个遥远的古老时代的“回忆”。滤去原始时代血与火的残酷,留存的只是天真,稚拙,宁静与生命的单纯。这位都市里的“土著”(他一生未离巴黎)就生活在这个只属于他的想像的世界里。正如他自己所说,梦的单纯力量,支配着我的景物。卢梭只是忠实地记录了一个又一个奇妙的神秘的永远的梦。是否活着的世界是虚幻的,惟有幻想中的世界才是真实的?卢梭的作品“纯净”得让你一眼就能看“懂”,却又总疑心放过了隐藏其中的某种深刻的奥秘。(我每次听莫扎特的音乐也是这种感觉)不过,我倒愿意仅仅保留一份天真与稚拙的感受,认定那单纯、自由、随心所欲无所依傍的形式就是一切。
                          他没有发现新大陆,他生来就住在新大陆。后来无论具象的达利还是抽象的米罗,超现实主义画家都发现了这片新奇的土地,都是卢梭风格的延续。而那一颗臻于美善境界的自由的心灵,那一种与生俱来随风而逝的天真,却从这不再是新奇的土地上永远消逝了。
                          这是一幅抒情味十足、也最富色彩的装饰性的作品,是卢梭最具代表性的杰作。它展示了幻想中的原始森林,满布着奇花异木。在这人迹罕见的原始从林中,一位裸体女人躺在不可思议的华丽沙发上,而在画面中间的一个皮肤黝黑的男人吹起长笛。这不是真实的存在,它是一个怪异的梦境,表露了画家天真的想象力。


                          《梦》1910年 法国 204.5×298.5cm 布 油彩

                          《狂欢节之夜》

                          《丛林和被老虎攻击的野牛》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5楼2014-04-17 10:21
                          回复

                            德国杜塞尔多夫的银行墙壁的浮雕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6楼2014-04-17 12:41
                            回复
                              接28楼:
                              梵高在给弟弟特奥的信中说明他画了两幅(《麦田上的乌鸦》与《阴云下的麦田》)。描绘“雨后广阔麦田的油画,画的是动荡的天空下大片延伸的麦田,我不需要故意表达凄凉与极端孤独的心情。我认为这些油画会把我在乡下看到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告诉给你。”
                              此时梵高的心情的确非常凄凉极端孤独。他的病情日益恶化,他感到“我的生命受到了根本的威胁,我的脚步也在摇晃。画笔几乎从我的手指间滑落,我的作品是冒着生命危险画的,我的理智已经垮掉了一半。”
                              因此,在《麦田上的乌鸦》中,虽然仍有人们熟悉的金黄色,却充满不安和阴郁感乌云密布的沉沉蓝天,死死压住金黄色的麦田,沉重得叫人透不过气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一群凌乱低飞的乌鸦,波动起伏的地平线和狂暴跳动的激荡笔触更增加了压迫感、反抗感和不安全感。画面极其骚动,绿色的小路在黄色麦田中深入远方,这更增添了不安和激愤情绪,这种画面处处流露出紧张和不祥的预兆,好像是一副色彩和线条组成的无言绝命书。就在第二天,他又来到这块麦田对着自己的心开了一枪。
                              尽管画家力图表现乡村“生机勃勃的景象”,但画面上动荡不安的构图,明暗对比强烈的色调,粗野狂乱的笔触,无意识的流露出他内心孤独、压抑、郁闷的心情。
                              麦田在乌云密布的天空下Wheat Field under Clouded Sky-梵高

                              同《麦田上的乌鸦》比较起来,这幅画含有深深的冥寂, 好像要呑没梵高的一切。在地平线那一端所表现的不再是德伦特时期作品中可以看到的灵魂的憧憬,而是要将他的身心召回的病态而恐怖的压迫感。——《世界名画与巨匠》


                              IP属地:湖北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9楼2014-04-17 22:2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