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镇风采吧 关注:45贴子:1,885
  • 2回复贴,共1

考院:悠悠500余载 辈出栋梁之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考院:悠悠500余载 辈出栋梁之才
年底前完成地下部分的修建,明年“十一”对外开放

  ▲12月1日,记者在位于聊城教育学院内的考院施工现场看到,虽然天气寒冷,工人们却干得热火朝天。考院地下部分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

  考院整体效果图。
 


1楼2014-12-04 19:37回复
     近日,记者从古城拆迁指挥部获悉,古城西南片区景点考院将于2014年年底前完成地下部分,2015年5月1日前主体全部完成,将于2015年10月1日对外开放。
      据《东昌老街巷》记载,考院又名试院、考棚、校士馆,坐落在今聊城教育学院院内,是明、清两代东昌府所属各州县的“童试”场所。它坐北朝南,占地约20亩,建筑颇为精致典雅。大门前有照壁,两侧有小门,分别称为“东辕门”、“西辕门”。大门内有“仪门”,从仪门向里,为东西文场(又称考场或号房),其门上书“步云”两字,取“平步青云”之意。东西文场各有两栋房子,每栋从中间隔开,分为两厢,合起来共有八厢,可容纳千名考生。文场正对着大堂,堂上悬挂着“圣谕”和“读书立品”黑底金字匾额。越过大堂为二堂,堂内悬挂着“春华秋实”黑底金字匾额,系康熙辛丑(1721)科状元邓钟岳所书。考院内还建有“吹手楼”、“号炮楼”、“巡捕官厅”、“提调官厅”、“东皂房”、“西皂房”、“内班房”、“书办房”、“幕舍”和“厨房”,一应俱全,井然有序。这在《考院图》里都有明确的描绘和记载。
      考院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清顺治九年(1652年),黄河在封丘大王庙决口,洪水滔滔,由长垣趋东昌,府城西南一片汪洋,考院被冲毁。顺治十六年(1659年),著名诗人、时任山东学政的施闰章筹措资金重建,工部尚书朱鼎延捐资相助。嘉庆三年(1798年)2月,考棚梁栋倾覆。嘉庆九年冬,山东学政何凌汉科式未毕,不戒于火,考棚被烧毁。道光九年(1829年),东昌知府刘煜倡议重修。同治二年(1863年),夏秋之间雨水较多,考棚又复倾圮,东昌知府曹炳辉首倡捐养廉银三百两并筹措资金,于同治三年(1864年)2月兴工,九月竣工,江苏巡抚、山东团练大臣傅绳勋撰写碑文,记述此事。该碑迄今尚存,在聊城教育学院院内,可谓历史的佐证。
      


    2楼2014-12-04 19:38
    回复
      19世纪末20世纪初,伴随着清政府废科举、兴学堂之风的盛行,全国各地新建学堂陆续增加。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4月,山东巡抚周馥奉清谕饬令:“各府、直隶州创办简易师范,兼办师范传习所,皆由各府原校士馆改充。”据此,东昌府考院改办成“东昌府简易师范学堂”。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根据山东巡抚袁树勋“侯专办之师范传习所,简易师范毕业后再办初级师范”的饬令,“东昌府简易师范学堂”又改为“东昌府初级师范学堂”。民国元年(1912年),“东昌府初级师范学堂”改称“山东省立聊城师范学校”。民国三年(1914年)8月,全国各地师范学校进行了一次大调整,“山东省立聊城师范学校”更名为“山东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简称“省立三师”,与设在济南、曲阜、益都的省立一师、二师、四师并称为当时全省的四大师范学校。1922年,省立三师九级学生董玉衡等人,以学生会名义在省立三师操场东侧,办起了“平民小学”,抗日战争爆发后,省立三师及附属“平民小学”停办。新中国成立后,恢复为聊城师范学校,1958年至1962年、1977年至1987年,曾两度升格为“聊城师范专科学校”,1988年,“聊城师范专科学校”改为“聊城教育学院”,一直延续至今。
        考院的历史始于明朝洪武初年(1368年),终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历经500余载,它为明、清两朝输送了一大批栋梁之才,如明代的许成名,是正德六年(1511年)第二甲第一名进士,选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吏部左侍郎;王汝训,官至工部尚书;朱延禧,官至少傅兼太子太师、礼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凤翔,官至工部尚书;耿如杞,官至右佥都御史、山西巡抚。清代的开国状元傅以渐,官至少保兼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兵部尚书;朱鼎延,官至工部尚书;任克溥,官至刑部尚书;邓钟岳,康熙六十年(1721年)状元,官至礼部左侍郎;杨以增,官至江南河道总督,著名藏书家;傅绳勋,翰林院庶吉士,官至江苏巡抚、山东团练大臣。
        自1904年的“东昌府简易师范学堂”至今日之“聊城教育学院”,其校龄已逾百岁,培养并造就了众多的教育人才、专家学者和高级领导干部。考院街聚集了众多锐意进取、立志报国的知识精英,是一条名副其实的文化街。
      2014-12-03 大众日报


      3楼2014-12-04 19:3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