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梨花吧 关注:11,603贴子:218,196

【梨花飘香】 鉴赏:精美绝伦的音画唐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创作源远流长。唐朝更是一个诗的时代,唐诗是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最辉煌的珍品,是我国文学史上熠熠生辉的明珠,是中国人民引以为豪的宝贵精神财富。
渔舟唱晚 - 古筝


1楼2015-03-16 21:23回复
    1、诗的唐朝
    诗歌发展的顶峰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歌的传统源远流长,而且从来也没有中断过。在各种文学体裁中,诗歌是最有影响力的一种,散文、小说、戏剧都有诗化的倾向。夸大一点说,中国文学简直就像是诗化的文学,而唐诗则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顶峰。
    诗歌的盛况
      唐诗之盛首先可以从数量上看出来,仅据清代康熙年间所编的《全唐诗》所录,就有诗人2,200多人,作诗的人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及各个阶层。诗歌和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一首好诗写出之后,流传甚广。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这些传媒方式共同促使唐诗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今存唐人所选的唐诗,不包括敦煌石窟中发现的唐诗抄本,就有10种之多。总之,唐代是诗歌大普及的时代,唐诗的鼎盛正是在诗歌大普及的基础上出现的。
    诗歌水平不可企及
      唐诗之盛更重要的标志是质量,也就是它那不可企及的水平。唐朝以后,直到今天,学者们都认为唐诗最为成熟、最为辉煌,是写诗必须学习的典范。「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句流传很广的话,反映了人们普遍认为唐诗是写诗的典范。
    唐代不仅涌现了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还有王勃、陈子昂、王维、孟浩然、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韩愈、柳宗元、刘 禹锡、白居易、李贺、李商隐、杜牧等等一大批各具特色的优秀诗人,唐诗的总体水平超过了此前任何一个朝代,又是此后任何一个朝代都未能达到的。
    作为一代的文学,唐诗不仅是中国诗歌史上的高峰,也是整个中华文明史中的一个亮点。


    2楼2015-03-16 21:24
    回复
      统治者提倡:
      唐代君主多爱诗
        统治者的提倡可以说是唐诗繁荣的一个原因。唐朝的皇帝,有不少是诗歌的爱好者和提倡者,他们本人也会作诗,如太宗、玄宗、宪宗、文宗、宣宗等,君臣之间常常举行宴会一起赋诗作乐。例如中宗在元旦那天在昆明池赋诗,让群臣唱和,唱和的诗达到 100 多篇;文宗因为爱好诗歌,特别安置了诗学士 72 人。
        统治者的提倡,必然提高了广大士人学习写作诗歌的积极性。虽然这些与皇帝唱和的诗中没有多少佳作,但是皇帝的爱好和提倡仍然可以促进诗歌的繁荣。
      以诗取仕
        唐朝的统治者不仅一般地提倡,还以诗赋取仕,也就是在科举考试中增加写作诗歌的科目。礼部举行进士考试,大概分为三场:帖经、杂文和时务策,所谓杂文,包括诗和赋两类。各州府举行的考试,也大致如此。诗的考试,一般是五言律诗十二句。虽然现在传下来的考场上作的诗,佳作不多,但这毕竟是一种导向,引导士人们在诗歌的创作上下功夫,从而推动了诗歌的发展。
        考试中也有一些好诗,例如中唐钱起 ( 公元 722-780 年 ) 的《省试湘灵鼓瑟》,这是他经过州县推荐,参加礼部主持的考试,试于尚书省时所作的一首诗,所以题目里有「省试」这两个字。「湘灵鼓瑟」是这次考试的诗题,内容是关于湘水女神的。根据《 楚辞》,湘灵是会弹奏瑟这种乐器的。这首诗一共十二句,最后两句很有名:「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5楼2015-03-16 21:28
      回复
        3、天才辈出的盛唐诗
        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顶峰
          自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至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是诗歌的盛唐时期,这是唐代诗歌史的顶峰,也是整个中国诗歌发展史的顶峰。
          在短短的50多年间,涌现出十几位大诗人,他们经历各异,风格不同,怀着宏伟的理想和抱负,以蓬勃热烈的感情,激昂慷慨的声音去表现盛唐时代的种种面貌。正如李白所说:「群才属休明,乘运共跃鳞,文质相炳焕,众星罗秋旻」(《古风》其一)。
          人们谈盛唐诗人,喜以派别区分,但实际上盛唐诗坛并没有形成严格意义上的诗派。无论如何也不能把创作题材极其广泛的李白、杜甫归属于其中任何一派,而且所谓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王维,也绝不仅仅写作山水田园诗,他的政治感遇诗和边塞诗都很出色。所谓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高适又何尝是边塞二字所能概括的呢?
        盛唐气象
        盛唐诗坛具有共同的时代风格,强烈的时代特色,这就是博大、雄浑、深远、超逸;充沛的活力、创作的愉悦、崭新的体验,以及通过意象的运用、意境的表现,性情和声色的结合,所形成的那种新型的美。这一切构成盛唐气象,一种后人企羡不已,足以代表一个时代风貌的总体风格。


        7楼2015-03-16 21:31
        回复
          诗仙李白:
          积极浪漫的「谪仙人」
            盛唐诗歌中追求进步的政治理想,为祖国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以及反抗权贵的精神,激发为积极浪漫主义的火焰,贺知章呼之为「谪仙人」,后人称之为「诗仙」的李白(公元701-762年)就是其中最伟大的代表。
            李白笔下的意象是很个性化的,而且往往超越现实,带有强烈的主观幻想的色彩。他的诗宛如回旋的狂飙、喷溢的火山,狂呼怒斥,纵横变化,不可穷其究竟。《蜀道难》便是一篇代表作。他又善于夸张,语言豪放,富有想像力。诸如「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秋浦歌》)、「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下独酌》)等等,这类的诗例还有很多。当感情达到高潮时,他甚至冲破格律的束缚,写出一些散文化的诗句,如:「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襄阳歌》)。
          盛唐文化的代表
          盛唐帝国那种大一统的局面,以及多元与开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李白。人们说他有仙风道骨,他的确有浓厚的道家思想,但在道家思想之外,他还有浓厚的纵横家思想和侠客思想;希望遇到明主,以实现报效祖国的抱负,这又是儒家精神的体现。其诗歌所显示的超凡的创造力,博大雄伟的气魄,正好与多元和开放的盛唐帝国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李白代表着对自由解放的追求,后世对李白的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与标举独立特行、冲破世俗束缚的要求是一致的。李白已经成为一个时代的象征,代表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一个时代,后世对李白的怀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与对这个时代的怀念联系在一起的。


          8楼2015-03-16 21:32
          回复
            诗圣杜甫;
            忧国忧民的诗圣
              杜甫(公元712-770年)有「诗圣」之称,这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指他的诗歌体现了儒家思想,他本人的思想境界亦如圣者;另一方面是指他在诗歌创作上具有示范的意义,后人效法他如同效法圣人一般。
              杜甫恪守儒家的道德标准,具有忧国忧民的情怀,《自京赴奉先县咏怀》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都是从一己之贫寒联想到天下人之贫寒;《春望》、《白帝》所忧的都不是自己的身世,而是国家和人民。他不仅关心人民的疾苦,对病马、病柏、病菊、枯棕这类受到损害的生物都寄予同情。他是一个有担当的人,愿意集天下人的苦难于自己一身。他笔下的凤凰仁爱善良,「愿分朱实及蝼蚁,尽使鸱枭相怒号」(《朱凤行》),也正是他自身的写照。


            9楼2015-03-16 21:32
            回复
              揭露社会问题的「诗史」
                唐帝国由盛而衰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杜甫身处这场斗争的中心,并以诗歌全面而深刻地反映了激动人心的变化,他以盛唐人的眼光,带着盛唐诗歌的伟大气魄,去观察和反映战乱以后的现实,既对现实矛盾、人民痛苦作了深刻的揭露,又洋溢着积极乐观的精神,因此他的诗被誉为「诗史」,这是杜甫具有开创性的贡献。他的《兵车行》、《丽人行》、《北征》、「三吏」、「三别」,以及入蜀之后所写的一些带有叙事性的诗歌,便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10楼2015-03-16 21:33
              回复
                杜甫是盛唐最后一位诗人,同时,也为中唐现实主义诗歌的发展开辟了道路,在诗歌史上占据着划时代的地位。
                盛唐全才王维:
                文化的全才
                  王维(公元701-761年)是盛唐时代的一位全才,无论在文学、艺术、宗教等各个方面都有很高的水平。他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在佛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诗歌中往往融会禅意。他不仅擅长诗文,而且精通音乐,工于绘画和书法,代表了盛唐时代文化的发展水平。
                  王维长期居住在长安,他当时的名声和影响并不比李白和杜甫小,他也是盛唐的代表人物,在文化史上占据一席重要的地位。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是文人画的始祖,他在山水诗的创作上,也是开一代风气的人物。山水在南朝谢灵运以前主要是做为背景出现,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的审美对象,创作出真正的山水诗。谢诗所刻画的景物力求逼真细致,显得过于雕琢堆砌。山水诗到了王维手中才以新的面貌出现,王维致力在诗中勾勒一幅画面,表现一种意境,给人浑然一体的印象,并且表现了诗人的性格。
                  王维的山水诗中又融会了画意,正如宋人苏轼所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他的诗如:「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眺》)「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坐看苍苔**上人衣来。」(《书事》)都是很有画意的好诗。
                  王维9岁就会作诗,虽以山水诗著称,其实他的佳作并不限于山水诗,边塞、赠答、政治感遇等各种题材的诗歌,他都写得很好。


                11楼2015-03-16 21:34
                回复
                  诗家天子王昌龄:
                  「诗家天子王江宁」
                    王昌龄(公元698?-757?年)是个早负盛名的诗人,因为他是江宁人,诗又写得好,所以人称「诗家天子(或夫子)王江宁」。他的诗作以绝句见称,现存的诗作有半数为绝句,尤以七绝为佳。
                    他的绝句题材有三类,一是边塞诗,不少是以乐府旧题写成的组诗,如《从军行》七首、《塞下曲》四首等。诗里表现了战士们的爱国豪情和勇敢乐观的精神。二是赠别诗,如《送别魏二》和《芙蓉楼送辛渐》,二诗同是写送行,而且都是以清风寒雨为背景,但各有重点。三是闺怨、宫怨诗,诗中对女性的心理刻画细腻,如《长信秋词》、《采莲曲》等。
                  别具特色的七绝
                    王昌龄七绝的艺术特色十分鲜明。他善于运用七绝表达刹那间的感触。如《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写一原不知愁的少妇,本来无忧无虑地登楼欣赏春景,可在见到陌头柳色的一刹那,忽然感到自己的孤独。全诗就是靠刹那的感触来启发诗者的联想。
                    七言绝句只有四句二十八字,王昌龄对每一句都经心地加以处理,没有闲笔。他的起句往往是骤响易彻,而以雷鸣之势打开一个局面,如「大漠风尘日色新」、「琵琶起舞换新声」等。但最妙的往往不是起句,而是第三句。绝句一般都要在第三句另辟新境,所以首二句要平缓些才能翻上一层。王昌龄的起调已高险,却在第三句还能就势一振,把思想感情再往上推;至于末句,则时而实在、肯定,时而含蓄,余音袅袅。


                  12楼2015-03-16 21:35
                  回复
                    深沉雄厚的高适:
                    思想深刻的边塞诗
                      高适(公元700-765年)以边塞诗著称,他的边塞诗的内容,有的抒写征人思妇的感情,如《塞上听吹笛》;也有描写战争场面的,如《塞下曲》,有的则描写了边塞的生活风貌,如《营州歌》。
                      然而,高适的边塞诗最大特色在于其深刻的思想,诗人常以政论的笔调表达自己对战争的意见,揭示边防政策的弊病,同时流露对士兵的同情,对将帅的讽刺。他不像王昌龄那样常以戍卒的口吻抒情,也不像岑参那样以诗人的敏感去描写战斗生活和边塞风光,而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问题,在盛唐的边塞诗中独树一帜。
                    擅作七言歌行
                      除了边塞诗,高适的诗作也反映了自身早年的坎坷遭遇,如《宋中十首》感叹如魏文侯这样广揽人才的人物已不复见,《蓟中作》则讽刺了权贵阻贤的情况。他还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的作品,《封丘县》就是代表作之一。
                      高适的七言歌行,由于思想深刻,语言明快,给人苍劲悲壮之感。


                    13楼2015-03-16 21:36
                    回复
                      诗笔奇伟的岑参:
                      岑参(公元715?-770年)和高适都以七古见长,又都是以边塞诗著称,两位诗人的诗作都有悲壮的特点。
                        不过,岑参的诗歌题材却不如高适广泛,他的边塞诗以外的诗歌并不十分突出。而论其边塞诗的内容,比高适的丰富,论思想则又不如高适深刻。
                        岑参曾三次出塞,由于长期任职塞外,因而十分熟悉边塞生活。他善以浓重的色调描绘西北边疆的奇异景色,诸如大漠的飞沙走石、漫天飘雪、热海和火山,诗人都能以敏感的诗笔描绘在诗歌里,如《走马川行奉送出师西征》:「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此外,将士英勇报国、不畏艰苦的精神,以及战争场面,则写得悲壮有力,《轮台歌》就是一例。岑参也有少数诗作揭露了军中苦乐不均的现象,对统治者穷兵黩武表示不满,如《玉门关盖将军歌》。
                        岑参的边塞诗感情炽热,融会了山水、游侠、赠答等各种诗歌的特色,形成奇伟宏丽、气势磅礴的风格。他喜用奇特的想像来造成夸张的效果,表现边塞的风貌。他的歌行作品,形式富于变化,音调悲壮。


                      14楼2015-03-16 21:37
                      回复
                        柳宗元的诗多抒发个人遭贬离乡去国的悲愤心情,也有反映田家生活的,如《田家三首》真实地反映了农民的生活,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
                          柳宗元的写景诗深隽明彻,如最为人熟知的那首《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如同一幅画,画出大雪中渔翁独钓的情景,意境深隽明彻。从前两句可见雪之大,随着雪的飘落,渐渐地鸟不见了,人的踪迹也被掩盖了。后两句凸现那独钓的渔翁,周围的一切都因雪而发生了变化,只有那渔翁不为所动,我行我素,寄托着柳宗元本人的性格。
                          前人常以他与韦应物并称「韦柳」,又说他与陶潜风格近似。
                        刘、韦的闲雅:
                        刘长卿(公元726?-?年)和韦应物(公元737?年-?)是中唐前期的人,他们对中唐的腐败现实有所不满,对人民也有一定程度的同情和关切,他们的山水田园诗也写得很好。
                          刘长卿的诗有不少抒写贬官的哀伤或描绘山水景物,情调是萧瑟、寂寞而感伤的。如《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荷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青山斜阳,是刘长卿诗中常见的典型环境,闲淡清冷,是笼罩在他诗中的普遍情调。
                          与刘长卿一样,韦应物也是以五言见长,诗风高雅闲淡。他同样以山水田园诗著称,其中寄托了对现实的不满,也流露希冀隐逸的心情。如《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中纯用白描的手法构成画面,敏感地捕捉了刹那间的意境。


                        15楼2015-03-16 21:37
                        回复
                          5、晚唐诗坛:
                          晚唐时期自文宗开成元年(公元836年)开始,至昭宣宗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止,历时约70年。这时期的政治形势更为黑暗,有才华的诗人已经很难凭藉自己的才华进入仕途,像初唐的上官仪,盛唐的贺知章、张说,中唐的韩愈、白居易这样官居高位而又领导诗坛的人物几乎不见了。
                            这时期的诗歌发生了两种转变:一是脱离了政治教化的轨道,转而追求诗歌自身的美学价值;二是面向日常生活,沉缅于内心深处,品味一己的哀愁。此外,受了市民文学的影响,爱情成为晚唐十分流行的主题。
                            这时在诗坛上占据显要地位的是李商隐、杜牧,有人称之为「小李杜」。他们具有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慨于盛世之不可再来,诗中多有梦幻情调。
                            唐末,黄巢起义,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皮日休、杜荀鹤等人努力继承中唐新乐府的传统,以诗歌反映民生疾苦,也取得一定的成就,但缺乏艺术的创造性,在当时影响并不很大。
                          风流俊朗的杜牧:
                          杜牧(公元803-852年)具有经邦济世的抱负和忧国忧民的情怀,他的古诗多反映这方面的内容。如《感怀》从高祖、太宗说到安史乱后藩镇割据的局面,最后表达了自己的壮志,忧愤之情溢于言表。
                          他的咏史诗出语警拔,含意深远,委婉的讽刺耐人寻味,其中有些更带有史论色彩,有很高的成就,《泊秦淮》寄寓了声色误国的历史教训。讽刺玄宗的《过华清宫三绝句》是代表作,其一:「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相传杨贵妃喜欢吃荔枝,唐玄宗派人乘驿马从四川、广东专程送到长安,据说曾为此跑死了许多马,这诗讽刺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
                            杜牧特别擅长写七言绝句,除咏史外,抒情、写景,无不风格爽朗俊逸。如《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坐」是因为的意思,是因为喜爱。这类诗都不以辞采取胜,却有一种风流俊爽之气蕴含其中,在晚唐独树一帜。


                          17楼2015-03-16 21:39
                          回复
                            诗笔隐晦的李商隐:
                            李商隐(公元812-858年)也有时不我与,才华未能施展的潦倒经历。他的政治诗有些是直陈时事的,如《有感》和《重有感》都是猛烈评击宦官专权以及他们的残暴行为。其余的政治诗则多半是借古讽今的咏史之作,集中批判统治者的荒淫、愚昧和无能,如《隋官》借隋炀帝亡国的教训,为唐末帝敲起了警钟。
                              爱情诗占了李商隐诗作不少部分,有的是借美人香草寄托怀才不遇之慨,也有的是描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和相思的痛苦,深情绵邈,隐晦曲折,如「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都是传诵千古的名句。
                              但李商隐写得最多的还是寄寓身世之感的抒情诗,这类诗深沉蕴藉,寄寓了对社会不公的愤慨,对前途的忧虑,《登乐游原》是其中佳作:「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表现了诗人对美好事物即将消失的无限怅惘。有些诗是借物自喻,曲折地抒写自己的不幸,如晚年所写的《锦瑟》即抒发了对年华流逝的感慨。
                              李商隐的诗在艺术上有杰出的成就,首先他善于运用神话传说和历史典故,通过想像、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这一点是深受李贺影响的,所不同的是李贺偏重于印象,李商隐偏重于象征。其次,他的诗歌对于景物都有细致入微的刻划,这一点又是接近杜甫的,如《安定城楼》、《行次西郊一百韵》,都有杜诗风格。复次,他善于用典故,丰富了诗的形象,也深化了诗的主题。有些生僻的典故,使得诗歌晦涩难懂。
                              总的说来,可以用多义性和朦胧性来概括李商隐。所谓多义性是指他的诗歌包含着不只一层意思;或者诗人原来赋予诗歌的含义并不复杂,但是由于表现手法比较隐晦,以致读者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它,从而得出多种解释。所谓朦胧性,是指他的诗歌常常不是直截了当地、明明白白地表达他想说的意思,而是用含蓄、曲折、隐晦的写法,使诗歌带有朦胧的效果,就好像隔着一层雾一样。.


                            18楼2015-03-16 21:40
                            回复
                              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
                              面对晚唐的各种社会问题,一些诗人延续和发扬新乐府的写实精神,以诗歌唱出人民的悲苦。
                                杜荀鹤(公元846-907年)是其中值得注意的一位诗人,他出身贫苦,不满意当时的黑暗政治,诗里反映了当时赋税繁重、战乱中人民流离失所的情况。如《题所居村舍》斥责了官吏杀民邀功的恶行,《旅泊遇郡中叛乱示同志》写军阀遍搜民财,乱杀平民。语言通俗,形象鲜明,体裁以律诗为多,显然继承了杜甫的风格
                                在晚唐反映民生疾苦的诗人还有聂夷中(生卒年未详)、皮日休(生卒年未详)等人。聂夷中的《咏田家》是一首对比鲜明感人至深的诗:「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我愿君王心,化作光明烛。不照绮罗筵,只照逃亡屋。」因为生活的逼迫,农民把将来才能收获的新丝和新谷提前典卖了。这是剜肉补疮的办法,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将来更要受苦。最后诗人表达自己的愿望,希望皇帝的心变成光明的蜡烛,这蜡烛不要照在富人的宴席上,而照在穷人的家里。


                              19楼2015-03-16 21:4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