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家军原创网文吧 关注:37贴子:1,041

【科普】苗族舞蹈、服装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苗族舞蹈有木鼓舞、铜鼓舞、芦笙舞、板凳舞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5-10-18 00:06回复
    讨得花带或首饰后,芦笙手要以价值相当的媒价物相赠,并吹《感谢曲》、《分别曲》,远客还吹《投宿曲》。正规的鼓笙堂,开始由主人吹《起芦笙曲》,结束时主人吹《结束曲》,象征洗芦笙和洗鼓笙堂,平时不要到鼓笙堂吹笙跳鼓。


    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15-10-18 00:06
    回复
      所知道的最有名的贵州菜可能就是酸汤鱼。苗族民歌里唱道,“最白最白的要数冬天的雪,最甜最甜的要数糖甘蔗,最香最美的要数酸汤鱼”。


      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15-10-18 00:07
      回复
        蚩尤,是如今苗民的祖先。苗族先民三苗,为炎帝神农之后。蚩尤与黄帝大战时,仍占据着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率领“九黎”部落(九黎实际是蚩尤的势力,在此点上,轩辕的设定有些欠妥)。后因战败,蚩尤势力,才逐渐被迫迁徙向西南荒蛮之地。蚩尤作为苗族的“第一祖先”及英雄,始终受到各地苗族人民的崇敬与纪念,在苗族人民的生活、习俗及民间文艺中多有体现,这是不争的事实,如黔东南苗族女性头饰所戴的水牛角银冠和湘西、黔东北苗族把水牛角高挂在火塘左边的中柱上进行祭祷等(蚩尤的形象,和牛是分不开的)。即使是留在中原的蚩尤后裔,逐渐与黄帝族融合为一,但依然保留着很多祭祀蚩尤的风俗,如冀州涿鹿蚩尤城、蚩尤神、蚩尤川、蚩尤泉、蚩尤齿,山东东平的蚩尤墓、蚩尤旗,陕西长安、江苏沛县有蚩尤祠等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15-10-18 00:07
        回复
            苗族喜欢聚族而居,仅黔东南地区的苗族就占全国苗族总人口的四分之一,为全省苗族的39。5%,且多数分布在远离城市的偏僻山区,以村办单位聚族而居,与其官民族合村共寨的极少。


          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15-10-18 00:08
          回复
            苗族丧葬
              苗族人死后,实行棺木土葬,葬仪中要念《上天经》,请开路师傅。杀三只鸡为“枕头鸡”、“点字鸡”、“喊魂鸡”。人葬后十二天做一次祭奠活动。较长时间后要举行较隆重的做斋仪式,请鼓手、芦笙手、歌手、献饭者,可以几代人做一次。每代人杀一头赔礼猪。做斋时,要做假人代替死者,祭师和子女、舅叔要唱歌,歌的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为人处世哲理和本民族规矩礼节。苗族人死多行土葬,不用棺,也不垒坟。民国《马关县志。风俗志》载,苗族之丧葬,“自人死时即敲鼓吹芦鳖以乐鬼,昼密不停,鼓间数秒一敲,丝间数分一吹,直至埋葬而后已”


            来自Android客户端9楼2015-10-18 00:09
            回复
              埋葬之前,子孙要“朝暮蒲食”,并“以酒肉喂塞死者之口”;选择坟地时,“以木棒一条拼力向空抛掷,就棒落横则横葬,科则斜葬”。部分“白苗”人死要为之穿白衣,并用竹子或细本条编成一框架,盛尸于内,停尸堂中,出葬前三天要为死者猖丧歌,入夜,为亲友者,必来慰藉,坐卧相陪。


              来自Android客户端10楼2015-10-18 00:09
              回复
                  部分苗族人冠则用寐布包好吊在屋内供亲友吊唁,择日埋葬。丽江甲子乡婆族人死,出葬时要请巫师击皮鼓、吹芦鳖为死者开路。昭通、楚雄部分苗族流行横葬;文山一带“花苗”、“偏苗”则行直窜。“白苗”葬前有“敲牛”习俗,即妇女死,其娘家要向女贸家索取一头牛宰杀,娘家未“敲牛”之前,女婿要向岳父母家汇报其妻私有财物等情况。在苗族的观念中,人死是因为灵毫脱离开人体的缘故,相信死者灵魂可以变鬼,所以要请巫师向死者超度亡魂。有的苗族,葬后十二天要“做斋”三天。解放有,苗族遇有丧事,要杀牛、羊、猪、鸡祭献,并设酒宴,耗费很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1楼2015-10-18 00:09
                回复
                  苗族信仰祭祀
                    湘西苗族信鬼好巫泸溪县内苗族旧时在生产活动中每遇疑难,必请巫觋祈祷、施以“法术”解之。清《泸溪县志》载:“信巫重鬼,所在皆然”如祭鬼、举家老少避入山洞,名曰躲鬼,在一些山寨中至今还有吃猫血酒、咬烧红犁头、手摸油锅、赤足上刀梯、画符水治病、泼水饭送鬼、渡关赎魂、立挡箭牌、拜洞关蛇等等。这些旧习俗,已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有的已经被科学所解释、废弃、遗忘。有的仍在一些偏远山村流存,如:祭祀神灵、祭始祖尤公、祭梅山神、祭龙神、祭盘瓠等等。


                  来自Android客户端12楼2015-10-18 00:10
                  回复
                       苗族年节期间和平时都有很多禁忌。例如:忌讳侮辱性的称呼,不能说他们是“苗子”;喜欢别人称他们为苗家或“亲家”;除夕夜晚洗脚不能倒洗脚水,认为倒洗脚水来年会有洪水泛滥;大年初一吃饭不能泡汤;妇女不得串门,认为串门会踩着别人的门神;新媳妇吃饭不得与老公公同桌,而只能与婆婆和丈夫同桌;家有产妇,门上悬挂草帽一顶,暗示外人三日内不得入内,如有不慎而入门者,出门时要洗脚,喝一碗冷水,否则会将产妇的奶水“踩干”;家人有事,门口插青(接树枝),外人不得进屋;翅有婚丧、祭把,非经主人同意,不得随便闯入;路遇新婚夫妇行走,不得从二者之间穿过。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5-10-18 00:10
                    回复
                      苗族婚俗
                        湖南省泸溪县境内苗族的婚姻一般比较自由,男女共同支配家庭经济,组成一夫一妻制家庭。男女若另寻新欢,妻子有权另嫁他人,并可带走一部分劳动所得的财产。苗族男女青年均豪爽大方,能歌善舞,有着广泛的社交自由。通过各种会期,民族节日,走亲戚,赶歌场,互相结识,对山歌,勾通情感。表达爱恋之意。进而互赠信物表示订婚,在订婚后双方仍是自由地参加各种会期和社交活动。如果一方发现对方在爱情上不专一,就主动地退回信物表示毁约。从订婚到结婚都是自己作主,父母很少包办,也很少提到嫁妆和彩礼的多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5-10-18 00:11
                      回复
                           苗族青年男女社交自由,导致一些青年早恋,解放前一般在15至17岁就结婚,18岁以前都有第一小孩,俗称三十六岁做爷爷的说法。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婚姻法》禁止了早婚,但在一些偏僻山区仍有早婚早育现象。男女青年订婚后,男方于春节期间去几个小伙挑着糍耙,腊猪腿、坛子酒,糖果等去女家拜年一、二次。苗族结婚仪式非常隆重,在结婚前一月,女方开始哭嫁,村中未婚姑娘,每晚聚会陪哭,嫂子们劝解亦哭,统称“哭嫁”,实际是唱出嫁歌。婚前三日男方送肉酒聘礼到女家。女方则宴请宾客,舅爷,姑爷及亲友礼作贺。这时“哭嫁”也达到高潮。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5-10-18 00:11
                        回复
                          结婚之前一天叫“插花日”此日女方家宾客齐集,男方必须在插花日派迎亲队伍去女方家。迎亲队伍由年青的7----11人单数组成。领队的男人叫“娶亲大哥”,女子叫“娶亲婆”另外还跟随一班吹鼓手[乐队]。迎亲队到女方家寨外即鸣放鞭炮,女方紧闭大门,必待娶亲大哥送上开门礼红包,讲一番娶亲客套话,才准进门,迎亲队坐席饮酒时。女方村中的姑娘们会向迎亲客人们劝酒,必将迎亲客人灌醉,姑娘们还借劝酒、上菜、上茶、盛饭等伺机向迎亲人脸上摸抹锅底黑,摸得娶亲人个个成为大花脸,名曰“打粑”,或用豆渣和荨麻叶对娶亲人围攻,打得娶亲人遍体都是豆渣;荨麻叶蜇得娶亲火焦辣疼,叫“打亲”“打发”,既越打越亲,越打越发。要女方待老年人出来制止才停。然后,晚上男女青年可以对唱山歌,通宵达。结婚日叫做“正日”,正日黎明,开始发亲,由女方送亲大哥[兄弟]背新娘从正门出换新鞋送入户门外的花轿中,抬去男家。若途中与别寨娶亲队伍相遇,则各抢先从高处绕过。到了男家门外就由娶亲大哥背新娘从门前火盆上走过,然后新郎新娘行礼拜堂,男方则大摆宴席三天,答谢亲朋好友等不在话下,过完三早后新郎陪新娘回娘家探亲小住几天。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5-10-18 00:12
                          回复
                            ——完——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5-10-18 00:12
                            回复
                              泡泡。。。。。。。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5-10-18 10: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