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枕诗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世间万物几枯荣,书史春秋唯月明。
莫笑倾心多往事,未曾绝学又前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17-07-02 07:46回复
    在此也分享一些我欣赏的今古佳作。


    2楼2017-07-02 07:49
    回复
      【山花子】
      作者:纳兰性德
      风絮飘残已化萍,泥莲刚倩藕丝萦。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又到断肠回首处,泪偷零。(不多情 一作:悔多情)
      ---网络鉴文---
      这首词从“记前生”句可以看出,是写怀念亡妻的。这是残荷引发的怀人之作。
        上片前两句是荷塘败落的实写,以“飘残”而感知了季节之悲,同时也是人生之秋的写照。而泥莲被藕丝萦绕,既是实景,又是不绝的情思。后两句“珍重别拈香一瓣,记前生”,追忆当初,因景诱情,前生珍重,后世亦珍情。情重更见心苦。
        下片承上抒情,前两句化用杜牧诗句《赠别》“多情却似总无情”句意,“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悔多情”,作者后悔妻子在世的时候,没有对她深情相待,自觉对她薄情。因作者与妻卢氏结婚时,他心中还惦念着姓谢的表妹。自己因为对表妹谢氏的多情,而对卢氏薄情。如今想来人在的时候没有好好珍惜,而今人不在了,只有偷偷流泪的份了。“悔”字为反语,不悔之意。这是对于“情”的一种特殊感受,是更深沉得情的告白。后两句是真情的率性表露,“断肠”和“泪”恰是因多情而伤痛彻骨,凄苦惆怅。
      ---笔者有感---
      为什么首先分享这一篇?是以往觉得自己一直患有“多情拖泥带水症”。潜伏时吧容易心情郁郁,爆发时就会经常说些让人很无语的话。熟人还好忍忍也就过了,不熟的就很尴尬了,给很多人造成糟心的第一印象,事后也不是没反省,可就是改不了~
      因最近又想重拾墨笔,然久疏诗文,腹中空空,欲书无词。只得暂且搁笔,重温前作,遍览佳文,蓄养性灵。终断续完成了一篇律诗,而后续作便逐渐流畅,闲来也继续赏读佳作,读到了纳兰这首词。
      我虽非有悼亡之意,但此词之情境颇含我之心意,被深深触动,接连两日都沉浸其中。开始是彼伤我怀,那传神的借景关物,珍重别来,多情有悔,断肠回首,病症又到爆发边缘~但当多次默吟二、三段,特别是“而今”句时,突然似顿悟般使我豁然开朗,“不多情”三字多么通俗无感,但放在此情此境又是那么地神奇震撼(所以在我这里是“不”比“悔”好)。既真情流露,又蕴含哲理,警醒世人,我认为词句运用到这种境界,才是学者们应有的追求。


      5楼2017-07-02 09:02
      回复
        【采桑子】
        作者:纳兰性德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
        —鉴文—
        《采桑子》率直平白,把词人的一片深情以及被迫分离永难相见的痛苦与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
          “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有一种美,就在于语言的歧义,“心绪凄迷”是本篇抒情的重心。这里的“心绪凄迷”,正是由上面的“错”而引发出来,但而今才明白的“当时错”,究竟是当初不应相识,还是当初不该从相识而走得更近,或是当时应该牢牢把握住机会、不放你离去,作者所谓的“错”是什么词中并未交待清楚,也不需要交待清楚,这个空间是留给读者自己想像的,读者不应该侵占、剥夺,也不能够侵占、剥夺。
          “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设想那个女子正在偷偷垂泪,这里似乎是一个错位的修辞,要说“百事非”,应该搭配“满眼秋风”才是,但春风满眼,春愁宛转,由生之美丽而感受死之凄凉,在繁花似锦的喜景里独会百事皆非的悲怀,尤为痛楚。此刻的春风和多年前的春风并没什么两样,而此刻的心情却早已步入秋天。
          “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欢期”是相见、欢聚的意思,而“强说”一词让这份期待中的欢期变得难以预见,明明知道再也不会有见面的机会了,但还是强自编织着谎言,约定将来的会面。那一别真成永诀,此时此刻,欲哭无泪,欲诉无言。
          “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风动梨花、淡烟软月中,翩翩归来的,是佳人的一点幽香,化作梨花落入手心。情语写到尽处,以景语来作结:以景语的“客观风月”来昭示情语的“主观风月”,这既是词人的修辞,也是情人的无奈。正是那无限愁怀说不得,却道天凉好个秋。
        —有感—
        我挑这首一是同个作家,二是不但其情真挚,在文思上亦有技法可陈。
        这首词每段间在时空、时隔上有多种设想都说的通,这也是其文思如何之印证。鉴文以离别后回思作解,起笔先发感慨,再设想佳人也同他一般暗自伤怀。正如鉴文所言,说“秋风”这类特性的景是常规用法,而“满眼春风”是典型的反衬法,能将情感推向更高点,同时这句又将他们彼此情境重合,既有那“明月何曾是两乡”的意境,又有“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悲楚。
        按鉴文时序接着就说离别当时已知再难相会,不过彼此安慰,从“来”字推理应是容若无奈先离。最后借“落尽梨花”暗语永难相见,人与花俱憔悴。梨花落尽既是眼前之真实春景,也是上“满眼春风”造成的恶果,是“百事非”之一例,“又”字既表别后夜夜难眠和久难释怀的深沉思念,又是“欢期”无期的有苦难言,终将情感推向最高点!
        文章的情感波澜是高-再高-趋平-最高,就像对战一上来就火力全开,好不容易喘口气,不料猛的给你个终极大招,打你个一脸懵逼。
        这首词细品下可陈之处不少,再则各见不同,在此就不长篇大论了,有心自去发掘~


        8楼2017-07-02 18:27
        收起回复
          《无题》
          唐代:李商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鉴文—
          首联以曲折的笔墨写昨夜的欢聚。第一句是时间:一个春风沉醉、星光闪烁的夜晚,萦绕着宁静浪漫的温馨气息。句中两个“昨夜”自对,回环往复,语气舒缓,有回肠荡气之概。第二句是地点:精美画楼的西畔,桂木厅堂的东边,在此仅以周围的环境来烘托。在这样美妙的时刻、旖旎的环境中发生了什么故事,诗人只是独自在心中回味,我们则不由自主为诗中展示的风情打动了。
            颔联写今日的相思。诗人已与意中人分处两拨儿,“身无彩凤双飞翼”写怀想之切、相思之苦:恨自己身上没有五彩凤凰一样的双翅,可以飞到爱人身边。“心有灵犀一点通”写相知之深:彼此的心意却像灵异的犀牛角一样,息息相通。“身无”与“心有”,一外一内,一悲一喜,矛盾而奇妙地统一在一体,痛苦中有甜蜜,寂寞中有期待,相思的苦恼与心心相印的欣慰融合在一起,将那种深深相爱而又不能长相厮守的恋人的复杂微妙的心态刻画得细致入微、惟妙惟肖。此联两句成为千古名句。
            颈联“隔座送钩春酒暖,分营射覆蜡灯红”是写宴会上的热闹。这应该是诗人与佳人都参加过的一个聚会。宴席上,人们玩着隔座送钩、分组射覆的游戏,觥筹交错,灯红酒暖,其乐融融。昨日的欢声笑语还在耳畔回响,今日的宴席或许还在继续,但已经没有了诗人的身影。宴席的热烈衬托出诗人的寂寥,颇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凄凉。
            尾联“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写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无奈:可叹我听到更鼓报晓之声就要去当差,在秘书省进进出出,好像蓬草随风飘舞。这句话应是解释离开佳人的原因,同时流露出对所任差事的厌倦,暗含身世飘零的感慨。
            全诗以心理活动为出发点,诗人的感受细腻而真切,将一段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描绘得扑朔迷离而又入目三分。
          —有感—
          此诗用的是插叙手法,从回忆昨夜浪漫气息和宴会周围的华丽景致落笔,用流畅、绮丽的字句给读者很优美的想象场景,以此来勾引读者的兴趣。按理接下来自然是宴中的热闹氛围,但作者并不按套路出牌,而是强插一联莫名其妙的情思进来,如果不是这联词情太妙,相信很多人会有较明显的突兀感。
          就像跟人说:“昨晚我去了家高档的五星级酒店聚餐,夜色和周围的环境都很美。虽然我们彼此心意想通,恨不得飞去与她相会,但L导让我干活,没得空……”换谁听了都有些莫名其妙吧,这都哪跟哪啊?但作者就是这么任性,不但让观众难以察觉他在插队装比,还要为他大声喝彩,这让我想起两段诗来:行为是“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手法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大才善用物之本态,而常人强附己之情欲,此两者高下不言自明。作者不事雕琢而巧连身心,加上鉴文所言的悲喜交互而又统一,精妙绝伦也!成千古名句是理所当然。
          接下来才具体描绘宴中欢娱,原来是由此相识相亲。但世俗总让人如蓬草随风般身不由己,越是相聚甚欢、情深意重,越能体悟现实之无奈,这亦是反衬之法。


          14楼2017-07-03 15:55
          收起回复
            《陇西行》唐代: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鉴文—
              陇西,即今甘肃宁夏陇山以西的地方。这首反映了唐代长期的边塞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虚实相对,宛若电影中的蒙太奇,用意工妙。诗情凄楚,吟来潸然泪下。
              首二句以精炼概括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慷慨悲壮的激战场面。汉代羽林军穿锦衣貂裘,这里借指精锐部队。部队如此精良,战死者达五千之众,足见战斗之激烈和伤亡之惨重。
              接着,笔锋一转,没有直写战争带来的悲惨景象,也没有渲染家人的悲伤情绪,而是匠心独运,把“河边骨”和“春闺梦”联系起来。写闺中妻子不知征人已死、早成白骨,仍然长年在梦中想见年轻活生的丈夫,使全诗产生震撼心灵的悲剧力量。
              这诗的跌宕处全在三、四两句。“可怜”句紧承前句,为题中之义;“犹是”句荡开一笔,另辟新境。一边是现实的悲凉,一边是梦境的期盼;虚实相对,荣枯迥异,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一个“可怜”,一个“犹是”,包含着多么深沉的感慨,凝聚了诗人对战死者及其家人的无限同情。
              明代杨慎《升庵诗话》认为,此诗化用了汉代贾捐之《议罢珠崖疏》“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妻饮泣巷哭,遥设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的文意,称它“一变而妙,真夺胎换骨矣”。
              明王世贞《艺苑卮言》赞赏此诗后二句“用意工妙”,但指责前二句“筋骨毕露”,后二句为其所累。其实,若无前二句明白畅达的叙述描写作铺垫,想亦难见后二句“用意”之“工妙”。
            —笔者有感—
              这首诗我自第一次读到便难以忘怀,每当回味诗中的情境就有一股难言不尽的哀伤,几欲落泪。
              为了安定边疆,战士们受鼓舞后热血沸腾而义无反顾的冲向敌军。哪知或遇埋伏、或军力悬殊及指挥等因素,这支精锐军覆灭在了无定河边。厮杀结束后,尘埃落定的荒凉战场上尸横遍野,触目惊心。及后最多***草掩埋,如果还因无人收尸而被野兽啃食成散落的白骨就更加凄凉了。
              而这里作者不用可悲、可叹等感情强烈的词语,偏用轻舒的“可怜”来对应辣眼的“河边骨”,亦为尾句铺连接点。到此,作者转笔不写战事失利后,后续和结局如何如何,而是转到“犹是”绮怀的春闺梦中来。那种情人早已成枯骨,而思人犹不知,还满心期盼的画面真使闻者落泪。这举重若轻的手笔给人一种压抑哀绝、问君何处诉凄凉的哀伤!
              这种巨大的情境落差,如果是感情想象很丰富又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的人要读,强烈建议请先拨打120等救护车到位后,在急救人员的陪同下观看。此外诗里言外或还暗含作者别有幽怀等猜测在此就不一一分明了。
              这里用的是寻常的正述法,所以抛开章法奇正,在取景对物、何情怎以动人上用心更是重点。我发现很多名篇都是用强烈的反差来使其情达到无以言说的境界,引起无数读者的触动和共鸣,这对那些需要表达浓情的学者们真是很好的借鉴。


            15楼2017-07-04 15:17
            回复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宋代: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有感—
                因原鉴文太长,精简修饰花了不少时间,所以我就不对作品本身再赏析了,有下面的鉴文也就够了。在此就说点题外话吧,我认为在平时的赏读积累上最好也精益求精,从古至今积存了那么多的奇文佳作,再挑剔的也足够筛选了,不挑剔的就让自己挑剔点呗。所以就算特别钟爱某位作家,实不必爱屋及乌似的照单全收,那些相对平庸的作品还是少看为妙,我认为它们会不自觉的影响到我们在写作时对境界的追求上来。
                我为什么对此有很深感触呢?其一是我记性不大好,喜欢的名句隔久了都时常容易忘,哪还有心力去记那些普通的句子;其二,在写作时常常会在脑海不自觉地跟有印象的章句进行参照对比,要是冒出来的都是些精妙绝伦的章句,也会形成一股劲拉动自己向其靠拢,甚至超越!这是我这些年修习的体悟,仅供诸君参考~
              —鉴文—
                苏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且侍亲甚孝,二人恩爱情深。可惜天命无常,王弗二十七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绝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宋神宗熙宁八年苏东坡来到密州任知州,年已四十。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有声当彻天,有泪当彻泉 ”(陈师道语)且传诵千古的悼亡词。
              (未完待续)


              18楼2017-07-05 17:16
              回复
                  这首“记梦”词,实际上除了下片五句记叙梦境,其他都是抒情。开头三句,排空而下,真情直语,感人至深。“十年”生死相隔,逝者对人世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人对逝者不也同样吗?恩爱夫妻撒手永诀,倏忽十年。这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颇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困苦到食杞菊以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据说颇有其堂姐王弗的风韵)及儿子均在身旁,哪能年年都把逝世的妻子老挂在心间呢?但即使“不思量”,而过去美好的情景也“自难忘”怀呵!于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的。
                  想到爱妻华年早逝,“孤坟”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极为沉痛。其实即便坟墓近在身边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极大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孤寂无助而又急于向人诉说的情感,格外感人。接着“纵使”三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时他才四十岁,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却要“纵使相逢”,这是一种绝望的、不可能的假设,表现了作者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更加深了一层。


                19楼2017-07-05 17:18
                回复
                    下片的前五句才入题记梦,“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是记叙自己在梦中忽又回到了那两人曾共度(和谐)甜蜜岁月的故乡,在那亲切而又熟悉的小室,见到依稀当年的她正在梳妆打扮。这犹如结婚未久的少(和谐)妇,形象很美。作者以这样一个常见而难忘的场景表达了爱侣在自己心目中的永恒的印象。夫妻相见,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和谐)我我的亲昵,而是“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这正是东坡笔力奇崛之处,妙绝千古。“此时无声胜有声”,才使这个溶入现实感受的梦境令人感到无限凄凉。别后种种从何说起?只有任凭泪水倾盈。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回到现实上来。料想长眠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该是柔肠寸断了吧?推己至人,作者设想此时亡妻一个人在凄冷幽独的“明月”之夜的心境,可谓用心良苦。既以寓自己的悼念之情,又使得诗词意味更加蕴蓄。东坡此词最后这三句,意深,痛巨,余音袅袅,让人回味无穷。特别是“明月夜,短松冈”二句,凄凉清幽独,黯然魂销。正所谓“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白居易语)。这番痴情苦心实可感天动地。
                    在这首小词中,读不到一句令人感觉“矫情”之语,词语的运用简练凝重。每一个音节的连接都有冷涩凝绝之感,犹如声声咽泣,压抑沉重的气氛就在这“幽咽泉流”中弥散开来,让人艰与呼吸,又难以逃避。运用分合顿挫,虚实结合以及叙述白描等多种艺术的表现方法,来表达作者怀念亡妻的思想感情,在对亡妻的哀思中又糅进(和谐)自己的身世感慨,因而将夫妻之间的情感表达得深婉而真挚,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情而感叹。
                    无数的人毫不吝惜地把“绝唱”这个词赠与了这首词。在红尘中爱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执子之手是一种境界,相濡以沫是一种境界,生死相许也是一种境界。在这世上有一种最为凝重、最为浑厚的爱叫相依为命。那是天长日久的渗透,是一种融入了彼此之间生命中的温暖。面对这样的深情,解读都似乎是一种伤害,那是需要在生命里反复吟唱,静夜中不断怀思的乐音。


                  20楼2017-07-05 17:21
                  回复
                      应该说,苏东坡再次得宠多少有些幸运的成分。这么个大词人,大文学家,被政治牵绊得头晕目眩,苏子的一生常常让人有点啼笑皆非的意思,所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这一段相对安稳适意的生活中,苏东坡的精神状态是轻松和愉悦的,但苏东坡也断断不能忘记王弗曾经陪伴着自己度过的那些艰难的时光。王弗在苏东坡的一生中作扮演的角色绝非一个主妇那么简单:
                      夫人稳健,而丈夫往往不能。丈夫往往急躁,灰心丧气,喜怒无常。高兴了把酒言欢,不高兴了也要骂骂N。麻烦的是丈夫有了旷世的才气,就不是骂骂N这么简单了。苏东坡常常会在自己的诗作里流露一些“不合时宜”的论调,自找祸端。由此可见在日常的生活起居,待人接物中,这等人物将是何等的低才。倘若没有一个得体大度,端庄典雅的夫人为丈夫张罗这些“不入眼”俗事,怕苏先生不会有几天清闲。
                      在密州,他们正过苦日子,苏东坡对新所得税至为愤怒,孩子揪着他的衣裳对他晓晓不休。他说:“孩子们真傻!”苏夫人说:“你才傻。你一天闷坐,有什么好处?好了。我给弄点儿酒喝吧。”在一首诗里记这件事时,苏东坡觉得自己很丢脸,这时妻子洗杯子给他热酒。这当然使他很欢喜,他说他妻子比诗人刘伶的妻子贤德。因为刘伶的妻子不许丈夫喝酒。苏夫人也是用了好几年的工夫才摸清楚丈夫性格,那是多方面的个性,既是乐天达观随遇而安,可是有时又激烈而固执。
                      苏夫人聪明解事,办事圆通。她是进士的女儿,能读能写,但是并非一个“士”。做妻子的也知道要管家事,要抚养孩子,要过日子。正因为如此,苏东坡的生活中是不能没有一个这样的女人把握船舵的。只有在妻子的无微不至的照顾下,苏东坡才有更多的闲情逸致去“浴乎沂,风乎舞雩”。也正因为如此苏夫人也成为苏东坡最为信任依赖的人,很多事情埋藏在苏东坡的心灵深处,别人大都不知道,苏东坡的妻子一定知道。同过患难,共过生死,日日的关心和爱护,充满信任的等待和抚慰。王弗给与苏东坡的是所谓“相濡以沫”的质朴而深厚的情感。


                    21楼2017-07-05 17:23
                    回复
                      《南歌子词二首·其一》
                      唐代:温庭筠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鉴文—
                        此篇是以女子口吻,抒写她对情郎的眷恋。首起二句,是叮嘱之辞。何以偏在井底点灯呢?原来这井底之灯必是深处之烛。而“烛”谐音“嘱”,也就是“非常诚恳地嘱咐你”。可她为什么“深嘱”将要出门的丈夫,让他记住:我可以与你玩长行,但不同你下围棋呢?原来,她的这番叮嘱中另有深意,她是用“长行”这种博戏的名称来双关“长途旅行”,又用“围棋”来双关“违误归期”。在生活中,人们要把某件事情告诉对方,却又不便于明说,往往会用这种谐音双关的方式来暗示。
                        后两句从“长行”引出“骰子”,说那种制造精巧的骰子上的颗颗红点,有如最为相思的红豆,而且深入骨中,表达着我对你深入骨髓的相思,你知道吗?这一句,非常准确地表现出她对丈夫的惦念,对丈夫的那种难舍难离的强烈的爱!这样一来,自然又深化了第二句深嘱“长行莫围棋”的用意。
                        诗中,女子“共郎长行”时“深嘱”于前,客子“违期”未归时又“入骨相思”于后,最后以“知不知”设问寄意的口吻轻轻将全诗兜住,表现出这位多情的闺中人亟盼游子早归的焦虑心情。“知不知”三字,把女子离别之久、会合之难、相思之深之苦,乃至欲说无人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可谓收得自然,余味不尽。“入骨相思知不知”七个字乃是全篇的点睛之笔!
                        全词采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虽有助于词境的深婉含蓄;但由于刻意为之,便又流入“谜而不诗”(王夫之《古诗评选》)之地,缺乏“自然天成”之妙。
                      —有感—
                        这是一篇特征明显的作品,所以拿出来举例。只要明了其手法,就是篇很直白的抒情。正如鉴文所言,刻意而非自然。首先第一句的“深烛伊”明面词义牵强,正常情况下不会这样组词,故只为谐音。然后我对整篇明面的翻译是:“(女主)我和情郎你在井底点上灯烛,然后我们一起来玩简单的“长行局”吧,不跟你玩伤脑筋的围棋哦!你看这刻在骰子上的红点像不像红豆?正如王维那首《相思》中的红豆,我对你的感情也如这般入骨且深厚呢”
                        这就是我读完在脑海构成的画面,其景有些诡异,其情岂不深深?所以我只赏“情”,难拜“理”,乃非情理俱佳的妙品,但并不妨碍欣赏学习其巧妙贴切的借物之法。这类文风合适恋情中的人表达,有此况者的当可借鉴。


                      23楼2017-07-06 13:23
                      回复
                        《题都城南庄》
                        唐代:崔护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鉴文—
                          全诗四句,这四句诗包含着一前一后两个场景相同、相互映照的场面。
                          第一个场面:寻春遇艳。诗人抓住了整个过程中最美丽动人的一幕:不仅为艳若桃花的“人面”设置了美好的背景,衬出了少女光彩照人的面影,而且含蓄地表现出诗人目注神驰、情摇意夺的情状,和双方脉脉含情、未通言语的情景。
                          第二个场面:重寻不遇。还是春光烂漫、百花吐艳的季节,还是桃树掩映的门户,然而,使这一切都增光添彩的“人面”却不知何处去,只剩下满树桃花依旧在春风中招摇。而这只能引动对往事的美好回忆不复存的感慨了,“依旧”二字正含有无限怅惘。
                          整首诗其实就是用“人面”、“桃花”作为贯串线索,通过“去年”和“今日”同时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映照对比,把诗人因这两次不同的遇合而产生的感慨,回环往复、曲折尽致地表达了出来。对比映照,在这首诗中起着极重要的作用:因为是在回忆中写已经失去的美好事物,所以回忆便特别珍贵、美好,充满感情,这才有“人面桃花相映红”的传神描绘;正因为有那样美好的记忆,才特别感到失去美好事物的怅惘,因而有“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的感慨。
                          尽管这首诗有某种情节性,有富于传奇色彩的“本事”,甚至带有戏剧性,但它并不是一首小叙事诗,而是一首抒情诗。“本事”可能有助于它的广泛流传,但它本身所具的典型意义却在于抒写了某种人生体验,而不在于叙述了一个人们感兴趣的故事。它诠释了一种普遍性的人生体验:在偶然、不经意的情况下遇到某种美好事物,而当自己去有意追求时,却再也不可复得。这也许正是这首诗保持经久不衰的艺术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有感—
                          这首诗的艺术性非常高,用很通俗的词语就十分生动又凝练的表述出一个完整又绝妙的故事情景。起首就把过去现在的时空精准锁定,让读者接下来能很清晰的形成连贯地想象,当得“于平凡处见不凡”。
                          第二句也是通俗的几个字词,但组合起来就非常美,在结合上文的铺陈就十分妙了,短短几字就将那美好的际遇清晰的展现在我们脑海,并赋予每个人无限的联想空间,引起无数共鸣!这里没有典故、没有涩词,就这么简单而又神奇的教育了一大帮人。
                          第三句也很妙,看似跳转的又急又远,那是人家是有根线牢牢牵着的,放飞的再高再远也是断不了、拉得回的。而很多人在转折处却是来无影去无踪,拜托!这不是演功夫剧,也不当路人甲好么,不是主角好歹也让它们混个配角吧。这里作者又不经意间甩了一大帮人个耳光,仿佛都听到了啪啪声不绝于耳~
                          末句我有点不知道怎么说更好,这是用最浅显的言语包含了诸多人生感悟的警句,所以每个人都会有各自的领悟,在此不论。就说它在文中的意义:首先它要合拢全篇,在此不仅做到了,更做好了。我们听故事、看电影特别回味享受那种意犹未尽的感觉,都希望一个美丽的故事有续集,喜欢的角色一直在。而我们也经常碰到这种表现手法,比如电影里某位重要角色被重伤要致命或陷入绝境的情景,但画面就到那刻而止转向其它,留给观众悬心,而小说里就是伏笔。有的到剧终都没有再出现、告知生死,只以一幅切情的场景悠悠落幕。
                          末句于文亦如此。额,这里突然想起了个说法:说男女间最回味动人的不是坦诚相对,而是那种若隐若现、若即若离的感觉。原文忘了,大致是这个意思~好了,我想说的是在写作的方式和境界追求上,作者是大大值得我等后辈效仿和膜拜的!


                        24楼2017-07-07 13:11
                        回复
                          【浣溪沙】
                          宋代: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鉴文—
                            此词是描绘了一位女子在春阴的清晨里见景而暗喻生发的淡淡闲愁与寂寞。以柔婉曲折之笔,十分熨贴地写出了环境氛围,将那闲愁变为具体的艺术形象与感触,表情深婉、幽缈,“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种心情”。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词作的境界。
                            上片写晨起之感和室内之景,词的起调很轻淡,而于轻淡中带着作者极为纤细锐敏的一种心灵上的感受:以“漠漠”二字状漫弥而上小楼的轻寒,回味“上”字,那淡淡愁思,不正是随这薄薄春寒无声无息地在人的心头轻轻漾起?仅词的首句,就为全词烘托出一个色调凄清的景。紧接着第二句又在凄清的背景上涂抹一层暗淡的色彩。时届暮春,却像深秋那样的寒冷,不能不使人感到抑闷无聊。然而词人不说心情之无聊,却咒晓阴之无赖,进一层渲染了气氛之寒寂。
                            主人公也许刚刚从梦中醒来,睡眼惺忪,室内画屏闲展:淡淡的烟霭,轻轻的流水。在周围阴氛的罩笼下,幽迷淡远。凝神恍惚中又仿佛还依回于渺茫流动的梦境之中。这种主观幻觉,正是由于幽静的氛围与主人公此时心境的浑然一体所致。是情与景融、意与境浑的佳句。
                            下片写倚窗所见,转入对春愁的正面描写:飞花袅袅,飘忽迷离;细雨如丝,迷漫无际。见飞花之飘缈,不禁忆起残梦之无凭,心中顿生的是细雨迷蒙般的茫茫愁绪。本写春梦之无凭与愁绪之无际,却透过窗户摄景着笔于远处的飞花细雨,将情感距离故意推远,越发感生出一种飘缈朦胧、不即不离之美。亦景亦情而柔婉曲折,是“虽不识字人,亦知是天生好言语”(《人玉屑》卷二十一引晁无咎语)的佳例。
                            词人将“梦”与“愁”这种抽象的情感编织在“飞花”“丝雨”交织的自然画面之中。这种现象,约翰·鲁斯金称为“感情误置”,而这在中国诗词中则为司空见惯。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诗人们心中存有一种感情,移情入景,便往往设想自然也带着这份感情。“以我观物,而物皆著我之色彩”。“自在飞花”,无情无思,格外惹人恼恨,而反衬梦之有情有思。
                            最后,词以“宝帘闲挂小银钩”作结,尤觉摇曳多姿。细推词脉,此句应为过片之倒装句。沉迷于一时之幻境,不经意中瞥向已经挂起的窗帘外面,飞花丝雨映入眼帘,这便引出“自在”二句之文。而在结构艺术上,词人作如是倒装,使得词之上、下片对称工整,显得精巧别致,极富回环变化的结构之美。同时,也进一步唤醒全篇,使帘外的种种愁境,帘内的愁人更为分明,不言愁而愁自现。《续编草堂诗余》曰:“后叠精研,夺南唐席。”正是对此章法技巧的高度评赞。句中“闲”字,本是形容物态,而读者返观全篇,知此正是全词感情基调──百无聊赖的情感意绪。作为红线贯串打通全词,一气运转,跌宕昭彰。张炎说:“秦少游词体制淡雅,气骨不衰,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词源》卷下)试观此作,正是如此。
                          ------
                            就思想内容来说,秦观的词多写艳情,与晏几道、柳永相似,但却能以语言的翻新、情致的幽趣历来受人激赏。这首词写的是春愁,一种细微幽渺的、不容易捉摸的感情,但作者以他非凡的功力,借具体的景物描写和形象的比喻,将它表现了出来。最具代表性的是它的“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它将细微的景物与幽渺的感情极为巧妙而和谐地结合在一起,使难以捕捉的抽象的梦与愁成为可以接触的具体形象。沈祖棻《宋词赏析》分析这两句时,说:“它的奇,可以分两层说。第一,‘飞花’和‘梦’, ‘丝雨’和‘愁’,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和‘细’这两个共同点,就将四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两组,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譬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愁如丝雨,而说飞花似梦,丝雨如愁也同样很新奇。”这两句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音乐美、诗意美和画境美。
                            在文学大家的笔下,对情、意表达的处理常见“举重若轻”和“举轻若重”两种方式。它们都会有理想的表达效果,但秦观在这里的幽情轻吐却有如此的效果,依赖于其善于渲染、语言精美、比喻神奇,但更关键的是内中的那种情致。冯煦称赞说:“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秦观的个人气质与文体特征已经融而为一。这首词没有一处用重笔,没有痛苦的呐喊,没有深情的倾诉,没有放纵自我的豪兴,没有沉湎往事的不堪。只有对自然界“漠漠轻寒”的细微感受,对“晓阴无赖”的敏锐体察,对“淡烟流水”之画屏的无限感触。这春愁,既没有涉及政治,又没有涉及爱情、友谊,或者其他什么。它其实只是写了一种生活的空虚之感。在一个敏感文人的心里,这种空虚寂寞伴随生命的全程,它和愿望、和理想、和对生命的珍视成正比,无边无际,无计可除。
                          —有感—
                            又是一篇长篇大论,精简后还这么长~笔者对此也很无语,也想表示耐心要欠费!而且发现后面的评论和我本拟好的说辞大多重叠了,那我也只好偷偷懒,不想再另构说辞伤脑筋了。重点强调一点的是:下片这种倒置比拟的运用,见太多不得要领的模仿,用出了适得其反的效果。
                            其一,必须要有共性和形象,词中的“轻”和“细”就是连通枢纽,而非他像你,我似他这种模糊的概念。也是“吟安一个字十年功”这炼字的典范;其二,不仅在句中要贴切,放入全篇也要融洽。这里全词的风格就是轻闲迷蒙的,所以毫无违和而自然一体。这是要有极深功底和卓察力才能收放自如的手笔。所以一般情况下,建议还是正向比拟合适,不然多是笑话和闹剧尔。


                          26楼2017-07-08 17:12
                          回复
                            【小重山】宋代: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
                            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
                            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鉴文—
                              上阙寓情于景。前三句写作者梦见自己率部转战千里,实现“还我河山”的伟大抱负,兴奋不已,然而却寒蛩鸣,惊回梦。后三句梦醒后的失望和徘徊,反映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以景物描写来烘托内心的孤寂,显得曲折委婉,寄寓壮志未酬的忧愤。
                              下阙抒写壮志受阻的苦闷。前三句感叹岁月流逝,归乡无望。“阻归程”表面指道路阻隔难归,实际暗喻着对赵构、秦桧等屈辱求和、阻挠抗金斗争的不满和谴责,使“十年之力,废于一旦!”。后三句用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典故,表达其满腔的报国热诚无处申说,处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全词表现了作者不满“和议”,反对投降,以及受掣肘时惆怅。体现了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灵溪词说》论岳飞词的绝句说:“将军佳作世争传,三十功名路八千。一种壮怀能蕴藉,诸君细读《小重山》。
                            —有感—
                              我认为一篇好的佳作,有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不作说明、不明背景也能通达其境(除非有特好的奇思妙语,但个例是非通用之学的)。正如这首,假设我们不识其人,也不知何时何境所作,也能很清晰的想象出文中所描绘之情景及心思。这亦是读写之首:明面含义(言内之意)。
                              我观此作:昨夜好梦被蛩鸣惊醒,看看时间已是三更。值此夜深无人,唯透帘明月照我孤独(推词脉5、6句和第4句是倒置的)。而既然睡不着了就起来到院中散步,在此时此景下又不由升起诸多感慨:此生为竞功名至今已生白发,然而未能功成荣归故里,想那家乡的松竹都已老了吧?想起伯牙与子期的典故,内心更加孤寂,懂我的知音太少了,而此刻我那些深沉的情绪又能向何人诉说呢?
                              相信这类的情况也是很多人的际遇和心声吧,特别是尾三句。只有引起共鸣才能让更多的读者愿意花时间去更深入的了解作者和其言外之意,不然有多少素不相识的人愿意耐心听你词不达意地叨叨自个。这亦是给人的第一印象,没有那金玉其外,哪料知败絮其中呢?玩笑哈~


                            27楼2017-07-09 14:52
                            收起回复
                              《鹊桥仙》宋代: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鉴文—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结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这两句既指牛郎、织女的爱情模式的特点,又表述了作者的爱情观,是高度凝练的名言佳句。这首词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时代、跨国度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词一开始即写轻柔多姿的云彩,变化出许多优美巧妙的图案,显示出织女的手艺何其精巧绝伦。可是,这样美好的人儿,却不能与自己心爱的人共同生活。那些闪亮的“飞星”仿佛都传递着他们的离愁别恨。再以“迢迢”二字形容银河之辽阔,双方相距之遥远。这样既显感情深沉,又突出了相思之苦。“暗渡”二字既点七夕题意,同时紧扣一个“恨”字,他们踽踽宵行,千里迢迢来相会。接下来词人宕开笔墨,以富有感情色彩的议论赞叹道:一对久别的情侣金风玉露之夜,碧落银河之畔相会了,这美好的一刻,就抵得上人间千万遍的相会。词人把这次珍贵的相会,映衬于金风玉露、冰清玉洁的背景之下,显示出这种爱情的高尚纯洁和超凡脱俗。
                                “柔情似水”那两情相会的情意啊,就象悠悠无声的流水,是那样的温柔缠绵。“似水”照应“银汉迢迢”,即景设喻,十分自然。而一夕“佳期”又像梦幻般倏然而逝,才相见又分离,怎不令人心碎!除言时短外,还写出相会时的复杂心情。刚刚借以相会的“鹊桥”转瞬间又成了和爱人分别的归路。回顾佳期幽会,疑真疑假,似梦似幻,及至鹊桥言别,恋恋之情,已至于极。词笔至此忽又空际转身,爆发出高亢的音响:“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这两句词揭示了爱情的真谛:爱情要经得起长久分离的考验,只要能彼此真诚相爱,即使终年天各一方,也比朝夕相伴的庸俗情趣可贵得多。成为爱情颂歌当中的千古绝唱。它们与上片的议论遥相呼应,这样上、下片同样结构,叙事和议论相间,从而形成全篇连绵起伏的情致。
                                这首词的议论,自由流畅,通俗易懂,却又显得婉约蕴藉,余味无穷。作者将画龙点睛的议论与散文句法与优美的形象、深沉的情感结合起来,起伏跃宕地讴歌了人间美好的爱情,取得了极好的艺术效果。
                              —有感—
                                自读秦观的词以来,他的才情和境界就一直令我十分仰慕,曾有很长段时间因自己写不出贴切的形容,便爱借用其言来表达我各类的情怀。
                                “因为知道彼岸有了等待,蝴蝶也会飞过沧海。”每当读到这篇,我也会联想起这段亦让我感动的话来,也深信深情是有魔力的,能使人迸发出超常的潜能,达到自身难以企及的事境。而我们人生当中,不仅是爱情,还有亲情、友情及博爱同情等,彼此因各种现实原因聚散无常,但只要彼此真心,感情亦能久而弥坚的。所以“两情若是”这两句已然超脱了爱情的界限,是“真情”的代言,能经久不衰的回荡于每个人的心中,是源于现实,高于现实的传神体现。
                                语言不仅是功夫的问题,更是境界的问题。然而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一直处于懵懂阶段。诗词里不是想啥说啥,是要提炼成理想,美化成追求的,这也是陶冶情操,自我提升的方式。否则便极易流于浅陋,与人无趣,与己无益。但又不能过度到脱离,本没有那么高的境界,也就不要虚情假意,沽名钓誉,否则早晚被有识者戳穿,到时可尴尬了╮(╯▽╰)╭


                              29楼2017-07-10 13:0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