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岁独居老人瞒着女儿投了38万元
顺德人陈金花(化名)今年73岁。
她腿脚不灵便,贴着膏药,拄着根木拐杖,独居在天河北某小区。房子是独生女儿买的,老伴过世后,她和女儿一起住,直到4年前,女儿一家搬出去了。每个星期,女儿会来看望她,偶尔给点不多的家用。
陈金花的开销主要靠退休金。她曾是一所学校的校工,现在每个月退休金2700元。除了吃穿,差不多都贴在买药上了:高血压,轻微的冠心病,她总随身带着降压药和保心丸,每个星期上医院一趟。
陈金花有笔“棺材本”:老伴过世留了笔钱,自己又省吃俭用多年,合起来有40万元。可如今,就剩下两万元了。每次说起,她都老泪纵横。因为,那38万元,她瞒着女儿,悉数投在了可能打水漂的理财产品上。
高档写字楼排场大老人就信了
接触善林金融这家推销理财产品的“金融公司”,始于两年前的一天。陈金花遇到一群进小区派传单的“靓仔靓女”,传单上宣传的理财产品利率比银行定期高出好多。
听身边街坊介绍,他们也有投钱。
陈金花自称“初三都没读完”,对于年轻人口中的P2P平台(互联网金融点对点借贷平台)一概不知。她图的是安全可靠地给自己不多的积蓄增值保值。不过,在她心中,所谓的“安全可靠”更多是通过熟人网络,包括街坊口耳相传,也包括逐渐“混熟”到可以互拉家常的“靓仔靓女”。
她说,“靓仔靓女”嘴巴“甜得像抹了蜜糖”。
当时,陈金花接触的是一个叫“小曾”的靓仔。
小曾是推销理财产品公司的业务经理,30岁出头。后来,他升职加薪,似乎做到了这家“金融公司”在广州海珠区分部的管理层,“别人都称呼他为曾总”。
陈金花第一次见到小曾,是在善林金融的广州总部。没买产品前,她去那里考察了一番。当时,这家金融公司的广州总部位于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的一个高层单位。
在前台登记身份证后,她颤颤巍巍地跟在一群白领身后来到这家公司。公司办公室宽敞,门面装修排场,这给陈金花打了一针“强心剂”。
接待陈金花的正是小曾。
在拉家常中,双方熟络了起来。
陈金花听说小曾是番禺新造人,家里拿了一笔征地补偿款,有点储蓄。入行后,他把自己的钱都拿来买了这家金融公司的产品,后来让家人拿钱出来继续投。怕陈金花不相信,小曾还出示了自己和家人签下的合同。
看着眼前这个年轻人把全副身家都押上去,陈金花被说服了。一开始,她投了5万元,买半年的出借产品。半年过去,业务经理通知钱到账了。“到账相当准时,期限到了,如果碰到周末,就会提前打款。”陈金花回忆称。
于是,她拿出自己的积蓄,利息收到就加进去,“5万、10万地买”。
年纪大了,记性不好,陈金花揣着个黑皮小本子,重要的事都记在里头。她戴上老花镜,拿出这个本子。
上面,凌乱的笔迹记着她最后两笔投资是在2018年2月和3月,通过善林金融分别买了11万元和17万元的债权转让产品。
据称,陈金花还拿出10万元,通过其他公司购买过理财产品,可“这家公司跑路了。”
攥紧了本子的陈金花老泪纵横。
被高利率吸引老两口投入30万元
同样被小曾说服的还有王亚娣(化名)。
她今年也是73岁,头发花白,和老伴住在荔湾一栋楼龄超过30年的老居民楼里,独生女也没跟他们一起住。
两公婆的退休金加起来差不多7000元。
老伴身体尚可,但王亚娣自己有“三高”,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同样是个“药罐子”。
王亚娣接触小曾比陈金花要早。
2014年,在路上,她遇到善林金融的工作人员派传单,就拿回家跟老伴商量。两公婆省吃俭用攒下的积蓄有30万元。平时,王亚娣不舍得花,说是“怕有大病”,要留着傍身。不过,考虑了个把月,两人觉得可以试试看。
王亚娣打电话问到了该公司位于广州国际金融中心(西塔)的地址,两公婆跑去考察。“过不了多久,就找我们去开会推销出借产品。”王亚娣回忆称,里头多是像他俩这样的老人。考察完,开完会,被高利率吸引的两公婆谨慎地先拿5万元试水。她投钱的时候早,利率高。半年后,本金和利息准时拿到,觉得可信,他们就接着往里投钱。
2015年,他们投了一年期10万元。
2016年,他们将2015年到期的本金利息又放进去投了两年期20万元。
2017年,又投了一笔10万元。
“分四次共投了30万元,只收到1.5万元的(利)息。”王亚娣说,利息不敢花,加上平时省吃俭用的,全数投了进去。如今,这笔日积月累的“傍身钱”可能打了水漂。说起这件事,王亚娣羞愧得低下头,摘下老花镜抹眼泪,但有苦却不敢说给女儿听。
“很排场”的公司
排场“财大气粗”,广告“颇具声势”,员工都被骗了
据警方对这起案件的通报,善林金融销售的理财产品,向投资人允诺年化收益率5.4%至15%不等的高额利息。
包括陈金花和王亚娣在内的多名投资人称,实际上他们购买的理财产品每年的具体利率都有变数,大致呈利率逐渐降低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