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网通吧 关注:423贴子:2,580
  • 0回复贴,共1

老俞闲话丨农村义务教育,该往什么方向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1月30日到12月1日,我应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的邀请,加入“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改善情况”党外委员专题视察组,在原教育部副部长朱之文先生的带领下,去四川的广元和巴中二市,考察当地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情况。本来这次考察应该是四天,但我由于有其他安排,只能参加两天。我写这篇文字的时候,考察组还在继续考察。
考察组于30日早上8点多,坐CA1457航班一起飞广元。中午到达广元机场后,在机场食堂吃了便餐,便直接从机场出发到青川县竹园镇的马鹿小学和马鹿初中进行考察。从机场到小学一个小时的车程。该小学考察结束后,又驱车两个小时到清溪镇的清溪小学进行考察。
中间路过关庄镇的地震博物馆,大家进去参观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时青川所受的影响和抗震救灾的记录(我曾经在地震后到过青川灾区,当时关庄镇一座山崩塌,把一个村庄全部埋在了山底下)。清溪小学考察结束已经晚上天黑,大家在清溪古镇吃了晚餐,再坐车三个小时返回广元市区,到达广元市区入住已经晚上接近11点。

12月1日,大家早餐后8点半出发前往朝天区的中子镇,考察中子实验学校。这个“中子”和物理中的“中子”没有啥关系,就是一个地名。考察结束后再到羊木镇,考察了羊木镇小学和初中。回程路上路过纪念武则天的皇泽寺,大家进去转了十分钟。给我印象深刻的不是寺里供奉的武则天塑像,而是寺后初唐时期的摩崖石刻,主尊弥勒佛和弟子阿难、迦叶等经历1400年的风雨,依然完好无损耸立在石窟里面。
上午行程结束后回到宾馆午餐。午餐后出发去巴中市,下午考察巴中市的南江县下两小学。下两又是一个地名,来自于下两镇。考察完回到巴中市就天黑了。大家入住宾馆。我当天晚上飞回北京,就不再入住。巴中去年刚刚建设好机场,开通了到北京的航班。飞机晚上7点40起飞,很方便。否则转回广元坐飞机,就麻烦了。中国的交通,飞机、高铁、高速连接成网,已经非常立体和现代了。
考察的这两天,天气一直在下雨。南方进入冬天后,一下雨就阴冷阴冷的,四川也不例外。尤其是山区,海拔高更加寒冷。我们穿着羽绒服在校园走,依然觉得很冷。南方的校园是没有暖气的,学生在操场上活动和在教室里学习,应该都是很冷的。学校给孩子们发了冬天的校服,里面好像是羽绒的,这样能够保暖。孩子们看上去并不是很冷的样子,可能是小孩子火力更壮的缘故,也可能是他们已经习惯了低温度的环境。我小时候上学的时候,气候好像比现在要冷。当时的南方,河面上结冰后都能够走人。一到冬天上学,手上全部都是冻疮。但现在回想起来,也没有觉得冬天有把自己冻死的感觉。

这一次的考察,选广元和巴中,这些地区当初都受到了汶川地震的影响。很多学校因为地震受到了损坏。好的是几乎所有学校都在地震后重建了。我们参观的这些学校,都是灾后重建的学校。这就意味着校舍相对比较新,硬件条件都还过得去,教学楼和宿舍楼都是不错的建筑,操场也都铺设得不错,基本都是塑胶和人工草皮的。全国其他地区,除了个别地方和村级小学外,现在校园建设都还可以,学生基本上不会在漏风漏雨的地方上课了。教室里都有网络设备和教学仪器,可以在线上课,所有的教室都有投影仪,互动白板等。硬件是农村义务教育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农村义务教育要做好,还需要很多其他方面的努力。

即使是硬件,也还是有改进的空间。比如我们考察的学校,都没有室内体育馆。下雨天孩子们还在露天进行体育活动或者做广播体操。比如教学楼和宿舍楼基本没有什么装修,不给人教育的温馨感,总给人一种家徒四壁的感觉。但这些都不是我要谈的重点。在硬件上投入再多,可能也不会引起农村教育质的改变。
根据这两天考察了上面提到的几所学校,加上我原来对于农村地区教育的考察,下面我谈一下中国的农村教育的现状和困境,以及努力的方向。

我们都知道,教育最核心的要素是教学质量,教学质量的关键是老师素质。农村地区的老师们,是中国最辛苦的人。他们刻苦、勤劳,在艰苦的条件下工作,基本都远离核心城市,甚至谈恋爱都困难。面对孩子,他们除了老师身份,还要又当爹又当妈,因为不少孩子是留守儿童。但他们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尊敬和培训。
尊敬不是光嘴上喊,要落到实处,比如薪酬提高、住房优惠或者补贴等。农村老师的培训机会也不多,培训经费不够,而且常常花在老掉牙的培训课程上面。所以很多老师在低层次水平上努力,循环往复。老师水平上不去,学生的水平和眼界都会受到影响。一起在低层次上循环,最后和城市里的老师、学生相比,就失去了竞争力。
当然,这个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国家也在不断提高农村老师的待遇,也在不断增加对于老师的培训课程。可能需要加大力度,推进速度更快。另外,网络课程的引进也能够部分解决问题。新东方现在就每年对几千农村老师进行培训,并在对十几万农村小学通过远程直播上课。

第二个问题是教育资源的集中问题。农村学校,尤其是农村小学的空心化问题越来越严重。我去过的不少农村小学,建设规模都是可以容纳300-500人规模的,有的甚至能够容纳上千人,但现在在校学生只有100个左右。学生都到哪里去了?都到城里去了。条件最好的去了省城,然后就是市里、县里。家庭条件不太行的也争取到镇里,只有实在没有办法的家庭,才让孩子在乡里或者村里继续上学。
这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老师流失,课开不齐,学校经费不够(政府按照学生人头拨款)等。原则上学生应该都集中到至少镇里,远的学生寄宿在学校。这样学校有规模,资源才能集中。但这样也带来一些其他问题,比如低龄学生离家太远,父母不在身边,在学校寄宿,老师也照看不过来,会产生一些心理上的问题。我觉得最终的方向,可能是用以县和镇中心学校为核心的模式,带动周边村小的发展,但要做到这一点也不容易。

第三个问题是优质教育资源的问题。过去很多年,国家在农村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上花了很多钱,现在网络已经实现了校校通,几乎所有的学校教室里都安装上了投影仪、互动白板和远程网络系统。但在优质教学资源的软投入上,现在还是不够。
一方面核心城市比如说省城或者北京等,集中了浓厚的教育资源,另外一方面输送到农村教育去的渠道还没有真正打通。一是教育资源和当地的实际需求不吻合,应用之后当地老师和学生都跟不上;一是资源太分散,老师抓取资源的过程太复杂,效率太低。还有一个原因是不少农村老师不愿意用,因为这涉及到老师的面子问题。
比如新东方通过远程教农村孩子英语,马上就涉及到了农村一些英语老师发音不准确,老师是否愿意坦然面对的问题。新东方对于农村高中的高考辅导,也被有些农村高中的老师排斥,导致资源触达不畅。
优质教育资源如何触达农村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双方理解,充满耐心,循序渐进。另外,现在的网路还不够流畅,远程互动不够好,也是导致优质教育资源不能及时应用的一个原因。

第四个问题是农村孩子的升学问题。每个农村孩子都像城市孩子一样,面临中考和高考的问题,是同一套卷子。有条件的家庭在孩子小学毕业后,就想方设法去城里上初中了。没有办法的学生,就留在乡镇或者县城上初中。这些初中的教学水平,一般不如地级市或者省城的高,三年下来学生整体水平就拉了下来,等到中考整体上进入当地最好高中的机会就少了。再聪明的孩子,没有好的教学环境和优秀老师引导,也容易落下来。
大量的农村初中的孩子,初中毕业后只能进入农村高中(县高中)读书。这类高中,教学水平也不容易跟上,再经过三年高中,孩子又落后了一截,最终只有一部分学生(通常三分之一左右)能够考上本科大学,而且多集中在二三本。至此,农村孩子改变自己命运的神话就划上了句号。这是一个悲伤的循环,但至今没有一个好的解决方法。
我曾经想过,是否初高中老师,应该至少在地级市范围内每三年抽签流动一次,抽到哪个学校就要进入哪个学校教学。这样老师水平就能够平均化,不管哪个学校的学生,都有可能遇上好老师。但现实中应该不容易做到,我也就是不在局内,说说而已。
第五个问题是农村孩子的素质教育问题。现在全国教育系统都在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从浅层次来说,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并不难。我们去考察的这些学校,给我们展示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包括体育、绘画、手工、陶艺、舞蹈、乐队等。在劳动方面,即使是农村小学,还在校园里开辟了菜地,让学生学习种菜。但这些内容并不能包含素质教育的全部内容。
真正的素质教育,还应该包括学生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正确认知和理解,学生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只有这些能力提升了,学生未来才能与中国和世界发展同步。这一问题又转回到了老师的素质问题。如果老师不具备对于中国和世界的良好认知,不具备创造性和批判性思维,则这些能力学生凭自己是不可能产生的。基于此,对于农村地区老师的培训,又变成了一个刻不容缓的事情。
总结来说,农村教育的提升,是一个漫长的曲折的过程,涉及到的是综合性、系统性的改善和变革。这些改变,比校园硬件的提高要难很多。校园建设和改善也许几个月就可以有变化,但老师素质的提升、优质教育资源的引入、制度性的变革、尤其是人们意识和观念的变革,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可能需要几十年和几代人的努力。但不管怎样,只要我们方向走对了,并且政府和民间都愿意投入并持续不断努力,我们一定会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近。
直到我们扪心自问,可以没有内疚地说,中国的义务教育已经对所有孩子都公平了,不管他们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不管他们是在大城市还是在大山深处学习。


1楼2020-12-03 09:42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