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动仪吧 关注:306贴子:20,865
  • 10回复贴,共1

今天终于初步完成制作及功能演示,不同方向测试吐丸都正常,复位简单,动作准确灵敏,测试视频还在上传中。


IP属地:重庆1楼2023-06-27 22:33回复
    1、功能:当场演示——完全可以,各个方位进行测试能准确吐丸,一龙吐丸,七首不动,(合契若神)。
    2、重要性?当场演示与实际测试地震哪个重要?
    当场演示是最基本的前提,能测试地不觉动地震才是最终目的,能测试地不觉动地震准确动作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这才是真正的合契若神。能当场演示不一定能测试地不觉动地震(王振铎及冯锐版就是有力的例证),反之能测试地不觉动地震一定能当场演示。
    能否实现这个目的?——通过测试初步判断——能,后续进行实际地震测试进行验证。
    3、是否利用了数学?——核心部件利用了九章算术的勾股定理等。
    4、比他人不同的唯一性突破——明白并真正解决了其牙机巧制皆隐于尊中,施关发机,对应张衡时代存在的数学原理的应用。
    5、个人能力——性精微,有巧艺。
    6、复位难易?——非常简单容易,轻松复位。
    后续测试补充。
    完成制作后还需要再进行调试磨合,调试几天后就待机进行实际地震测试。


    IP属地:重庆2楼2023-06-27 23:02
    回复
      本人侯风地动仪复原总结(2023年6月27日首次演示测试成功):
      一、参考历史文献
      【西晋】司马彪(XX--306年)的《续汉书》记载候风地动仪:
      “张衡性精微,有巧艺。作地动仪,以精铜铸其器,圆径八尺,形似倾樽;其盖穹隆,饰以篆文;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承之。其牙发机,皆隐在樽中,周密无际,如一体焉。地动机发,龙即吐丸,蟾蜍张口受丸,声乃振扬。司者觉知,即省龙机,其馀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从起来也。合契若神,观之莫不服其奇丽。自古所来,未尝有也。”(取自【北宋】李昉《太平御览·工艺部》)
      【东晋】袁宏(328年-376年)的《后汉纪·顺帝纪》记载候风地动仪:
      “衡作地动仪,以铜为器,圆径八尺,形似酒樽,合盖充隆,饰以山龟鸟兽。樽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方兆龙,首衔铜丸,蟾蜍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樽中,张讫,覆之以盖,周密无际,若一体焉。地动摇樽,所从来龙机发则吐丸,蟾蜍张口受之。丸声震扬,伺音觉知,即有龙机,其余七首不发,则知地震所起从来也。合契若神,自此之后,地动史官注记,记所从方起。来观之者,莫不服其奇。”
      【南朝】范晔(398年-445年)的《后汉书·张衡传》记载候风地动仪共196字:
      “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二、本人复原结构吻合度(以第三篇来阐述):
      1、以精铜铸成,(不吻合<可吻合>,研究阶段用的成品不锈钢桶,不必纠结。)
      2、员径八尺,个人理解圆周八尺,直径60厘米。(不吻合<可吻合>,由于购买的不锈钢桶的直径尺寸为38厘米,空间间隙只有7厘米,维护手伸不下去,操作实在是紧张,60厘米直径最合适,放入灵台2米多房间非常合适)
      3、合盖隆起,作用为尽可能的减小用铜量,又能有效的利用好悬摆都柱的悬摆长度。(吻合)
      4、形似酒尊,这样的结构便于安装内部元件。(不吻合<可吻合>)
      5、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装饰作用,便于耐看。(不吻合<可吻合>,还没装修)
      6、中有都柱,个人理解,中,中央悬挂,并非立在基座上,否则就叫中立都柱。(吻合,冯锐先生先创,但没有理解都柱的真正妙用,导致为柱而柱,可大可小,本人进行先期借鉴按冯锐先生悬摆型制作摆结果发现根本不可行,在我的制作帖子中有过程体现,故重新按照自己的理解进行设计并理解了都柱的真正妙用,在合理范围内柱只能大不能小,真正体现了都柱的内涵,从文字及物理角度真正达到了吻合,本人对“中”更有自己的独创见解)
      7、傍行八道,(吻合,为冯锐先生先创,本人借鉴)
      8、施关发机(吻合,冯锐先生先创雏形,但未能进一步突破,施关牵强,发机混乱,没能有效的体现出施及发的内涵,本人借鉴了冯锐先生雏形,自己实现了真正的突破,此施关为本人独创,真正对施关发机进行了生动的演绎,感悟及体现出了真正的“施”与“发”的内在含义,发机与傍行八道配套,这个机就是中间关球,冯锐先生已有解释)
      9、外有八龙,首衔铜丸,(吻合,个人理解应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
      10、下有蟾蜍,张口承之。(不吻合<可吻合>,研究阶段用铜铃铛代替蟾蜍,在复原研究帖子中已有说明)
      11、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吻合,本人独创突破,此前复原无人真正理解其牙机巧制的真正含义,本人理解了其牙机巧制的真正内涵,其牙机巧制则为侯风地动仪的核心大脑,为齿轮机械计算装置,如电脑的CPU,与张衡的成果体系齿轮为重要元素充分吻合,无此候风地动仪则无灵魂,根本无法测试地不觉动地震,有此内涵突破方能实现侯风地动仪地不觉动地震的神奇效果,这是复原能否成功非常关键之所在,在我之外复原还没有其他人实现真正的突破,同时为啥要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因为其牙机巧制齿轮系统为精密元件,不隐藏在尊中进行防尘并且进一步把盖子盖严密了长期裸露在外会上灰尘,齿轮受到卡阻,影响牙机的灵敏运行,导致仪器失灵,由于疫情期间暂停研究散露在外,牙机上就积累了厚厚的灰尘,如此投入运行根本无法长期可靠运行)
      12、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吻合)
      13、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吻合,我的仪器原本设计使用的铜丸大一些声音太大,太振声激扬怕扰民,所以把铜丸减小了)
      14、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吻合,这里文字更进一步证明是七首而不是七龙)
      15、验之以事,合契若神。(演示吻合,实际测震还未进行,现阶段为模拟演示平台上进行演示,真金不怕火炼,随测,随验,吐丸准确无误,后续放地上正式进行地震实际测试)
      16、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吻合,本人的唯首突破,此前的复原无人能达到此地不觉动测震效果)
      17、本人能力,性精微,有巧艺(吻合,第一篇要求)
      通过上面的总结:从复原内涵及机构等角度出发进行评价,除了还未有进行实际地不觉动地震测试步骤,其他全部能吻合。
      18、测试平台,要尊重古人的测试条件,一台仪器从研究生产,调试整个过程中自己会经过不断的测试,那么古人的测试平台最简单直接就是地动仪几百斤重物压上去能有一定挠度的桌子,凳子等,东汉桌子凳子随便用,家家户户都有,放在上面用外力从各个方向轻推产生挠度变化模拟地震对仪器进行方向的动作测试。研究调试完毕后则移放在相应稳定坚固的地面接收地震“风——地震波”的横向位移产生仪器动作,所以张衡侯风地动仪安放的灵台房间地面安装有地砖,让仪器保持相对的稳定可靠。所以演示及正式测震是两个平台,而不是一个平台,那些说放在地上能演示的完全就是对地动仪复原摸门不入,贻笑大方的门外汉。
      如上是我对自己的复原进行的客观阐述,希望各位内行人士批评指正。


      IP属地:重庆9楼2023-06-29 13:40
      回复
        地震分为几级?地震要几级才有感觉?
        答:地震分为九级。一般2.5级以下的地震没什么感觉,2.5级以上的就有震感。
        那么2.5级地震就是有感无感的分水岭。张衡侯风地动仪的地不觉动,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说明张衡侯风地动仪的感震灵敏度在2.5级以下。对应的位移如下表。

        对应的位移分水岭就为0.32毫米。也就是自己复原的侯风地动仪算不算成功,就自己核对这个分水岭参数。我的复原这几天进行分水岭测试。


        IP属地:重庆10楼2023-06-29 15:07
        收起回复

          初步测试感震精度0.22毫米。


          IP属地:重庆11楼2023-06-29 19:44
          收起回复
            今天已有邀请的一批朋友到我家来参观,我进行了地动仪基本原理讲解,让他们每人自己亲自演示均能准确动作,一位大人还带来一个10岁孩子,兴致很高,亲自触发都能正常触发。总体情况大家一致惊诧赞叹。这就是真金不怕火炼,大人小孩演示都行,下周参观时间结束后就进入正式投入运行实际测震阶段,后面再向大家汇报实测情况,行不行,具体是啥情况我都会如实汇报,我这人最讲究的就是实事求是。


            IP属地:重庆12楼2023-06-30 21:22
            回复
              我的制作一经发出来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这是非常积极的好事,有支持有批评都正常,我完全接受批评指正,有支持的朋友我非常感谢反之却有指鹿为马,指机为关的试图利用当前热点制造舆情,其心。。?这就得说道说道了,那么我就来解释一下我的个人理解。
              9楼第八条,“施关发机——这个机就是中间关球,冯锐先生已有解释”,关球源于大家对冯锐先生的地动仪复原之前有印象,所以便于大家了解就引用冯锐先生的“关球”名词,前面说了这个“机”,所以中间那个小球也就是施关发机要产生的动作对象。
              也就是施是动力,关是力作用的关隘,关隘放行发出的第九丸。所以这个第九丸其实也非“机”,只是便于简单理解为机罢了。动作过程: 施(主动施力)——>关(关隘)——>发机(动作方式)——>第九丸发出。

              看看我的八丸与中间的“机”对应的第九球对比,有点弱势,
              我们来看看史料记载,第三篇关于丸的对应关系描述:文中共有4处
              1、外有八龙,首衔铜丸,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
              这里的八龙首,对应八机,又对应八丸,每个铜丸对应一龙发机,发与输出形成因果链条。一龙发机省略隐藏了吐丸,因为已有龙机发吐丸描述,古人惜字如金不必重复。
              2、施关发机,这里的物理物件有“关”, 省略了1丸描述,动作方式有“发机”,关要给与施,动作方式为发机。如上9丸,其中上面的8丸的物理特性表现更明显,文章中重点为丸,突出外在的8丸直观特性,所以着重写了8丸,让人明白有八龙有八丸。
              第一条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发机导致啥结果?吐丸,这里就省略了吐丸重复描述,但是我们知道是吐丸,因为龙机发吐丸已经有描述古人惜字如金不必再进行阐述。
              那么这里施关发机突出啥?突出这个动作功能特性,要有施关,动作,如推背,要有手去推背,而不是背自己动就叫推背了,如冯锐先生的悬锤摆打洞为关自己摆动就认为施关了那肯定是不对的,发机,究竟发啥?从我上面的9丸对比,大家自己认为该发啥?文中有突出了8丸描述,8丸其中又只对首衔铜丸进行描述,不会8首衔铜丸这样描述,省略了8,这里一样是遵循了“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省略手法不重复描述仍然可以明白这里还有一小丸?施关发机最终还要发出一小丸沿着八道滚出,这就是完整的动作链条。也就是八丸是机发吐丸的目标,因有8丸的明确表现链条,有显性描述,也有省略描述,施关发机自然会有这个明确表现链条,只是有了8丸的描述后,这里省略不再描述罢了。
              ===========
              描述前提——>外有八龙,首衔铜丸,龙机发吐丸。
              后续自然进行省略:如今人签合同,甲方某某,乙方某某,有此为前提后,合同正文中全部以甲方,乙方代替,不再反复的重复某某。
              机发吐丸——>一次明确的吐丸描述。
              一龙发机——>省略了吐丸描述(八丸),但是人们知道这是在吐丸。
              施关发机——>省略了第九丸的发出描述,这发啥?不就是发丸吗?
              ===
              动作过程:
              机发吐丸:-————————————————>机发(动作方式) ——>八丸之一发出。
              一龙发机:--————————————————>发机(动作方式)——>八丸之一发出。
              施关发机:施(主动施力)——>关(关隘)——>发机(动作方式)——>第九丸发出。
              大家要捋顺一个重要的信息:一龙发机,施关发机,都是发机,发机发啥?铜丸,明白了吗?
              ===
              一龙发机:共八个。
              施关发机:1个。
              ===
              这里的“发机”与“机发”也不是物件,不是关球等,而是动作方式。
              其他地方我有对“机”与“关球”为一物产生认知混淆,在这里进行改正,研究不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感悟,不断的容错知错就改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中吗?
              =============
              3、其牙机巧制,这里的机与上面的机又不同了,牙机——齿轮传动装置,为名词。


              IP属地:重庆14楼2023-07-01 09:34
              收起回复
                今天把都柱重量由前面的220斤增加到原设计的260斤后再进行了多次精度测试,最低0.12毫米,保守精度0.15毫米,为保守起见,发出0.15毫米精度测试视频已在百度视频审核中。

                总结:本复原仪器目前的状况保守测震精度0.15毫米。与0.32毫米地不觉动分水岭有明显的余度,自己有信心能准确的检测0.15毫米~0.32毫米之间地不觉动地震,可重现张衡侯风地动仪震动京师,华夏文明骄傲千年的神奇传说效果,让其不再是摆设,可以洗刷掉房梁上吊块腊肉都比他强的尴尬及耻辱,可以堂堂正正挺起胸脯自信满满的把张衡侯风地动仪重新上架初中历史教科书,后续进行实际地不觉动地震的检测。
                同时声明,张衡侯风地动仪不能预报地震,只能测试地震方位,我们努力找回民族自信却不能神化,特色是在可检测范围内准确测试地不觉动地震方位,本复原遵循此原则。


                IP属地:重庆16楼2023-07-01 11:20
                回复
                  本复原误动提前预估:
                  本地动仪现阶段主要着重于功能复原,目的是让复原的地动仪真正能动起来,真正具有生命力,洗脱房梁上吊块肉都比他强的耻辱,现阶段复原已“可”完全吻合文史记载解释。如蟾蜍我用铃铛代替,虽不吻合但属于可复原吻合项。
                  同时复原地动仪也发现一些问题,毕竟复原1800多年前的机器,那时的科技水平不可能十全十美。
                  1、复位问题:
                  地动仪外部的8丸复位非常简单,简单放进龙嘴就复位了,而内部的第九丸复位稍微慢一点,我的演示视频中就能看到,在演示中我手反复伸进去其实就是检查有没有成功复位,复位中有次数很少偶尔复位不成功的现象,有时需要进行二次复位,复位成功就可以待机了,只是这种偶尔复位不成功现象不影响正常使用,因为复位本来就简单,复位不成功再复位即可。
                  2、超出精度范围误动问题:
                  通过反复测试,地动位移在0.15毫米以上动作准确无误,八个方向任意测试都不会产生误动现象,任意通道吐丸准确率100%,但是低于0.11毫米~0.07毫米之间,丸子有动的现象,但是方向就不准确了,也就是误动。再低于0.07毫米就不动了。也就是仪器存在0.11毫米~0.07毫米的误动区间,也就是误动区间已经让仪器分辨不出正确的初始相位了,但是又处于似动非动的边缘线上导致动还是不动的错误判断的误动作,存在这种无法规避的误动就存在误报,存在误报就存在被打脸的客观现象。因为本地动仪使用了九章算术的勾股定理机械计算部件,误动区间位移数值太小,没办法进行准确计算分辨了。我想当年的张衡侯风地动仪应该也存在这种微小的误动区间。
                  如果是用今天的计算机技术,可以通过死区过滤法进行这种误动区间程序判断一下抛弃就可以了,但是作为机械又要去处理抛弃这种微弱误动区间是不现实的。


                  IP属地:重庆18楼2023-07-02 11:38
                  回复
                    这两周邀请了几批朋友进行了现场参观及亲身体验,开放参观时间快要结束进行下一地震实测阶段,参观总体工作获得圆满成功,暴露的问题我也发出来了并想出了解决办法。


                    IP属地:重庆来自Android客户端24楼2023-07-05 10:09
                    回复
                      https://mp.weixin.qq.com/s?__biz=MzA5MzM0NzM4NA==&mid=205812267&idx=5&sn=5b24fd26d8c116af6dd5a376ef065955&scene=27 齿轮传动
                      齿轮 - 发展史
                      人类对齿轮的使用源远流长,有史料记载,公元前400年至前200年间的中国古代就开始使用齿轮,中国山西省出土的青铜齿轮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齿轮。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古印度的棉核剔除机构(现收藏于柏林博物馆)都含有齿轮机构。齿轮的发明人无史可考,而亚里士多德可认为是第一个系统论述这一机构的人。
                      搞机械的人的论述,文中提到张衡的候风地动仪含有齿轮机构。
                      =============
                      我的侯风地动仪复原为什么能成功?因为使用了张衡的齿轮技术元素(牙机巧制)。而再反观众多复原者不成功的原因?因为没有使用张衡的齿轮元素(缺失牙机巧制),想想怎么可能成功?通过我的成功复原最终清楚明白悬垂摆的路线才是正确的,才是张衡当年的技术路线,复原才可能实现及再现张衡当年的神奇效果,没有齿轮的悬垂摆是没有灵魂的,没有灵魂的复原肯定是不可能搞成功的,所以冯锐先生没有齿轮的悬垂摆路线没有成功。但是不能以冯锐先生没有齿轮元素的悬垂摆路线失败复原就对悬垂摆进行一杆子打死,那是不理智的。冯锐先生的虽然失败了,但是他为侯风地动仪的复原探索出了前进方向,应用了悬垂摆及滚球八道两项突破性成果。现在有的人对冯锐先生这两项成果嗤之以鼻否定挖苦等,其实是他自己思维狭窄见识短浅没有动手能力想不明白罢了。
                      ---------------------------


                      IP属地:重庆25楼2023-09-26 21:53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