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十一节 上帝与逻各斯:斐洛、普罗丁 ②
①
↓
关于上帝的认知,对于宗教而言,显然是重要的。然而,上帝作为至上的神,又怎么可能为人所认知?斐洛,在上帝和人之间,介入了逻各斯。因为它是人的心灵中,那最深处,永恒着的存在。对于信仰者而言,如果在世界中无法接近的神,或者可以从内心去接近。这对于宗教而言,就是那些祈祷、忏悔、修行所要到达的境界。以此而论,哲学反而越来越远离,人的内心。在哲学史中,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真正地深入过内心的,或者只有赫拉克利特。而且,他不同于信仰者,在心中找信仰的神,而是发现自己的本质。此后的思想者,更多注意外在世界的投射,而忽略了自己的意识。或者,斐洛在接近上帝中,无意中经过了逻各斯。在斐洛之后,对于上帝的信仰,都可能经过着逻各斯,却不再是逻各斯本身。就若普罗丁,逻各斯对于他而言,只是自我的部分。这可能是因为在神的面前,人的自我,总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不过,对于逻各斯而言,可以注意到,已经是人有意识的自由了。在普罗丁的思想中,真正的自我,是奴斯和逻各斯组成的。其中的奴斯,是纯粹的思想,或者世界的理性;至于逻各斯,普罗丁并没有特别的说明,应该是沿用了斐洛的概念。然而,不管逻各斯是什么,对于斐洛和普罗丁来说,都是为了接近上帝。对于宗教体系而言,这无疑是重要的,因为信仰就是对上帝,或者神的接近。
普罗丁,一译普罗提诺,是柏拉图主义者。他,在他的学生写的传记中,被称为是“一个因为拥有身体而感到惭愧的人”。当然,这可能是一种比喻,因为他理解死亡,是摒弃肉体,解放不死的灵魂。这显然和柏拉图的思想,灵魂飞离肉体的终极,如出一辙。或者,人只有死亡,才可以达到,“我让我心中的神,去寻找宇宙的神”的境界。如果说柏拉图的飞离,是因为对雅典的不满;那普罗丁的解放,是因为对罗马的避世。普罗丁,并没有描述他身在的世界,而是观照神在的上帝。现实的毁灭与悲惨的景象,让他转而沉思,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它无关于人的国度,而是关于神的世界。然而,神超然于万物之上,并不能用人的词汇,完全地表达出来。神性是“在真实中不可言说之物”,人甚至并不能说它“在”。因此,普罗丁对于他出神入化的经历,只能采取否定的方法。对于神而言,“只能说它不是什么,而不能言说它的所是”。因为,神或者上帝,在普罗丁的描述中,有了更多否定性的评语。它,是没有止境的,是无限的,不可分的,非时空的,……它没有意志,也没有需要。普罗丁,在相对于有限世界的多样性中,确定了神的单一性,即“纯粹的太一”。“太一比我们能够说出来的,任何东西都多,都大。”基于太一,普罗丁开始了他,关于世界形成的思想。
世界,形成于太一,并运行于一种非时间的,怪诞的永恒程序。第一阶段,太一观照自身,启动程序;第二阶段,太一映像于神灵,以及其中的精神世界,还有理念世界;第三阶段,精神向下俯视,产生世界灵魂,包含单个的灵魂组成;第四阶段,世界灵魂向下俯瞰,产生宇宙、有限的感性世界,以及物质世界。这就是普罗丁,关于世界灵魂的流射论。对于人而言,因为热衷于身体,而忘了本原。即使如此,在人的心灵中,依然渴望着太一。“心灵源自神,因而必然渴望神”。这正是人应该走的路,回到更恒久的自我,然后回归神,即太一。这样的回归,同样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抛弃现实的享受,投身勇敢、公正、审慎、智慧的德行;第二阶段,回避狂热和欲念,净化自我灵魂,回归它超自然之地;第三阶段,自我的灵魂升华精神的本质,拥有个体对理念的体验;第四阶段,个体脱离理念,到达“心灵之不可踏入之境”,这时人与神合一。这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让人有些迷离。我们必须“恍如闭上眼睛,唤醒我们心中的另一张脸”。我们必须让自己变得稚拙,在观照太一时,“静静地等待它的出现”,然后就可以“用我们心中的恒定之物,去看永恒和永恒之物”。“只有当我们完完全全地沉入自我,在思考中提升自己,在无知觉、迷醉和趋于质朴中,突然被神灵之光照亮,如此直接地与神合为一体,使得他与我们之间再无分别”,然后我们就“与那寂静的、当下的神在一起了”。
在普罗丁与神的合一中,必须沉入的自我,应该就是自我意识。这类似于赫拉克利特,“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那其中的逻各斯。只是,普罗丁沿着斐洛的思路,将逻各斯转化为神了。对于斐洛而言,逻各斯是上帝第二;而对于普罗丁而言,逻各斯分离于神,成为自我的组成。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逻各斯是心灵中一个更深的维,它深不可测。这样的描述,让信仰者看到了神的光影,并赋予了神的权能。斐洛的逻各斯,就是人格化的上帝,形成世界的本质;而普罗丁的逻各斯,是人的自我,可以接近上帝的本质。基于意识,斐洛和普罗丁的思想,都在于对世界的上帝,与人有意识的心灵的逻各斯的拟合。犹太教,或者基督教引入古希腊哲学的思想,真正的本质,还在于逻各斯。其中的方法,可能是柏拉图式的,本质却是赫拉克利特的。这或者是因为赫拉克利特太艰涩了,也或者是因为人已经无法仔细地观察自己。神,在某种意义上,是人有意识的自己,对于世界的投射。对于心灵而言,上帝就若人的自己,主宰着它的世界。只是,人的心灵并不如世界,反而是在闭上眼睛之后,才可以真正看到的。赫拉克利特,对于他如何仔细地观察他自己,并无说明。或者,他也是闭上眼睛观察的,否则就得以柏拉图式的分离,直接观察灵魂了。这可能正是斐洛、普罗丁,更接近于柏拉图,而远离赫拉克利特的原因。不管怎样,也不管是以上帝的名义,还是以自我的沉思,只要意识到逻各斯,就有了意义。作为上帝的信仰者,斐洛、普罗丁,也将因为逻各斯,成为意画的个印。
①
↓
关于上帝的认知,对于宗教而言,显然是重要的。然而,上帝作为至上的神,又怎么可能为人所认知?斐洛,在上帝和人之间,介入了逻各斯。因为它是人的心灵中,那最深处,永恒着的存在。对于信仰者而言,如果在世界中无法接近的神,或者可以从内心去接近。这对于宗教而言,就是那些祈祷、忏悔、修行所要到达的境界。以此而论,哲学反而越来越远离,人的内心。在哲学史中,无论是中国的,还是西方的,真正地深入过内心的,或者只有赫拉克利特。而且,他不同于信仰者,在心中找信仰的神,而是发现自己的本质。此后的思想者,更多注意外在世界的投射,而忽略了自己的意识。或者,斐洛在接近上帝中,无意中经过了逻各斯。在斐洛之后,对于上帝的信仰,都可能经过着逻各斯,却不再是逻各斯本身。就若普罗丁,逻各斯对于他而言,只是自我的部分。这可能是因为在神的面前,人的自我,总是那么地微不足道。不过,对于逻各斯而言,可以注意到,已经是人有意识的自由了。在普罗丁的思想中,真正的自我,是奴斯和逻各斯组成的。其中的奴斯,是纯粹的思想,或者世界的理性;至于逻各斯,普罗丁并没有特别的说明,应该是沿用了斐洛的概念。然而,不管逻各斯是什么,对于斐洛和普罗丁来说,都是为了接近上帝。对于宗教体系而言,这无疑是重要的,因为信仰就是对上帝,或者神的接近。
普罗丁,一译普罗提诺,是柏拉图主义者。他,在他的学生写的传记中,被称为是“一个因为拥有身体而感到惭愧的人”。当然,这可能是一种比喻,因为他理解死亡,是摒弃肉体,解放不死的灵魂。这显然和柏拉图的思想,灵魂飞离肉体的终极,如出一辙。或者,人只有死亡,才可以达到,“我让我心中的神,去寻找宇宙的神”的境界。如果说柏拉图的飞离,是因为对雅典的不满;那普罗丁的解放,是因为对罗马的避世。普罗丁,并没有描述他身在的世界,而是观照神在的上帝。现实的毁灭与悲惨的景象,让他转而沉思,类似于柏拉图的理想国。只是,它无关于人的国度,而是关于神的世界。然而,神超然于万物之上,并不能用人的词汇,完全地表达出来。神性是“在真实中不可言说之物”,人甚至并不能说它“在”。因此,普罗丁对于他出神入化的经历,只能采取否定的方法。对于神而言,“只能说它不是什么,而不能言说它的所是”。因为,神或者上帝,在普罗丁的描述中,有了更多否定性的评语。它,是没有止境的,是无限的,不可分的,非时空的,……它没有意志,也没有需要。普罗丁,在相对于有限世界的多样性中,确定了神的单一性,即“纯粹的太一”。“太一比我们能够说出来的,任何东西都多,都大。”基于太一,普罗丁开始了他,关于世界形成的思想。
世界,形成于太一,并运行于一种非时间的,怪诞的永恒程序。第一阶段,太一观照自身,启动程序;第二阶段,太一映像于神灵,以及其中的精神世界,还有理念世界;第三阶段,精神向下俯视,产生世界灵魂,包含单个的灵魂组成;第四阶段,世界灵魂向下俯瞰,产生宇宙、有限的感性世界,以及物质世界。这就是普罗丁,关于世界灵魂的流射论。对于人而言,因为热衷于身体,而忘了本原。即使如此,在人的心灵中,依然渴望着太一。“心灵源自神,因而必然渴望神”。这正是人应该走的路,回到更恒久的自我,然后回归神,即太一。这样的回归,同样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人抛弃现实的享受,投身勇敢、公正、审慎、智慧的德行;第二阶段,回避狂热和欲念,净化自我灵魂,回归它超自然之地;第三阶段,自我的灵魂升华精神的本质,拥有个体对理念的体验;第四阶段,个体脱离理念,到达“心灵之不可踏入之境”,这时人与神合一。这充满了神秘主义的色彩,让人有些迷离。我们必须“恍如闭上眼睛,唤醒我们心中的另一张脸”。我们必须让自己变得稚拙,在观照太一时,“静静地等待它的出现”,然后就可以“用我们心中的恒定之物,去看永恒和永恒之物”。“只有当我们完完全全地沉入自我,在思考中提升自己,在无知觉、迷醉和趋于质朴中,突然被神灵之光照亮,如此直接地与神合为一体,使得他与我们之间再无分别”,然后我们就“与那寂静的、当下的神在一起了”。
在普罗丁与神的合一中,必须沉入的自我,应该就是自我意识。这类似于赫拉克利特,“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那其中的逻各斯。只是,普罗丁沿着斐洛的思路,将逻各斯转化为神了。对于斐洛而言,逻各斯是上帝第二;而对于普罗丁而言,逻各斯分离于神,成为自我的组成。在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逻各斯是心灵中一个更深的维,它深不可测。这样的描述,让信仰者看到了神的光影,并赋予了神的权能。斐洛的逻各斯,就是人格化的上帝,形成世界的本质;而普罗丁的逻各斯,是人的自我,可以接近上帝的本质。基于意识,斐洛和普罗丁的思想,都在于对世界的上帝,与人有意识的心灵的逻各斯的拟合。犹太教,或者基督教引入古希腊哲学的思想,真正的本质,还在于逻各斯。其中的方法,可能是柏拉图式的,本质却是赫拉克利特的。这或者是因为赫拉克利特太艰涩了,也或者是因为人已经无法仔细地观察自己。神,在某种意义上,是人有意识的自己,对于世界的投射。对于心灵而言,上帝就若人的自己,主宰着它的世界。只是,人的心灵并不如世界,反而是在闭上眼睛之后,才可以真正看到的。赫拉克利特,对于他如何仔细地观察他自己,并无说明。或者,他也是闭上眼睛观察的,否则就得以柏拉图式的分离,直接观察灵魂了。这可能正是斐洛、普罗丁,更接近于柏拉图,而远离赫拉克利特的原因。不管怎样,也不管是以上帝的名义,还是以自我的沉思,只要意识到逻各斯,就有了意义。作为上帝的信仰者,斐洛、普罗丁,也将因为逻各斯,成为意画的个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