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名目
常科
进士、明经是科举的常科,考试的科目和时间、程序都是固定的,应考者的资格要求也是确定的。进士科这个名称很古老,原来指选拔优秀人才进送到朝廷供任用,到隋唐,就用它来称呼科举中的一个科目。进士科是名声最响亮的,以至于身居高位者以没有登龙门、成进士为遗憾。进士科之所以这么受重视,有多方面的原因。唐代进士科考试以诗赋为主,在士人心目中,擅长诗赋远比精通儒家经典重要得多,而且唐代朝廷文书也讲究文采,进士们踏入仕途,往往担任朝廷文职,接触上层政治核心,容易得到最高统治者的青睐。另外,通过公平竞争考试而取得通往上层社会的通行证,对士人来说,更为荣耀。进士科是历代王朝开考的主要常科,统治者通过这条渠道,网罗了不少治世人才,更拴住了千千万万知识分子的心。唐贞观初年,进士出榜的那一天,唐太宗李世民悄悄的来到皇宫最外边的端门,看到新中第的进士们一个接一个出来,喜滋滋地对左右的大臣:“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这句话的意思是,天下的英雄都掌握在我的手中了,真是一语中的!
明经是科举另一项常设的主要科目。明经的“经”,是指儒家的经典;“明”是明白、通晓的意思。明经科考试要求应试者书读并且背诵儒家的经典和权威的注释,了解它们的旨意。明经科考试相对进士科要容易,因为它主要靠记诵,更多地靠死记硬背的功夫。年轻人记忆力强,所以考上的人比进士及第者年纪往往轻得多。唐代有人称,“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意思是,50岁考上进士,算是年轻的;30岁考上明经,算是老的。话虽然有些夸张,但多少还是反映实际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