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吧 关注:11,554贴子:167,453
  • 6回复贴,共1

冯广来《歼8——历史丰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是什么力量支撑着这些科技人员,使他们在含冤受辱的情况下还有这样难能可贵的作为呢?”曾任601所党委宣传部部长的冯广来在一篇文章 中这样设问并给出了回答:
中国工程院院士、当时的601所空气动力室副主任管德同志,在后来的回忆中道出了歼8创业者的精神世界:“当时只有一个想法,歼8飞机是成百个单位、成千上万人的劳动结晶。决不能因自己的得失荣辱,损害这成千上万人的劳动。”原来是爱,是对航空事业的爱,是对歼8飞机的爱,是对人民血汗的爱,是拳拳航空报国心。虽然那段谬误的历史委屈了他们,但他们还是以德报怨,以才报国。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1楼2022-11-20 06:42回复
    摘自《管德传》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2楼2022-11-20 06:47
    回复
      虽然已经走上一个2万人大厂的厂级领导岗位,但管德的朴素一如既往。
      姚永全还记得自己刚到601所时的一件事,那时他刚从西工大毕业,他的同学徐汶是徐舜寿的儿子,他们一起分到了601所。
      那是1982年2月,我们刚到所里,就在俱乐部南面的一个办公室接受培训,管德进来了,他刚从德国回来。他走到我们面前问:“谁是徐汶?站起来。”
      徐汶吃了一惊,心里直打鼓,怎么回事儿?他悄悄站起来。
      “请坐。我是管德,是你爸的学生。”
      这件事我印象最深,头一次见到大名鼎鼎的管所长,那种率性、坦直,大家当时就都服了——“我是管德,是你爸的学生。”
      我们是刚进所的学生,都觉得管所长挺有意思的。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3楼2022-11-20 23:59
      回复
        他的《气动弹性手册》在我们做试验的时候,有很好的参考、指导作用,但使用中也存在问题,我们就出现了争论。面临什么样的问题呢?就是《气动弹性手册》上没有说到的,如果年轻人想用、想提出问题就有困难,管总《气动弹性手册》中没说,你怎么能随便弄呢?有这个问题,这也是学术领域常见的问题。
        譬如颤振模型,用的是缩比弹性相似模型。飞机是薄壁结构,是蒙皮加梁组成的,缩比以后,《气动弹性手册》里面是把蒙皮去掉,用一个骨架来替代刚度分布。我们当时用的就是这个办法。
        1997年引进苏-27,我们去俄罗斯看了,人家的模型是带蒙皮的,俄国人告诉我们,模型最好带蒙皮。回来以后我们就争论这个问题,我们光用梁可能不行。争论中有人就说我不尊重老同志的成功经验。
        我就去问管老师,我说管老师你的成功经验弄得我想弄蒙皮都弄不成,我说你这是什么成功经验呀!
        我跟他熟悉以后,说话顾忌也就少了。你肯定想不到他说
        了些啥。
        他说:“我当年是因为没找着好的胶,模型的蒙皮粘不牢,一下就给吹掉了。你们这些人怎么搞的,我整这么个破事你们怎么就当成功经验了。”
        我觉得发生在管老师这里的有些事很有意思,这是他自己说的,说我粘的蒙皮,没买到好胶,粘不住。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4楼2022-11-21 00:23
        回复
          70年代初,苏联研制的米格-23飞机已开始装备苏联空军,成为苏联前线的主力作战机种。该机不仅有较好的中低空性能,而且有较大的航程和装载能力,其火力控制系统有较齐全的功能。在当时中苏、中越关系紧张的情况下,无疑米格-23飞机对我国的安全构成了威胁。我国空军当时装备的歼6、歼7飞机的作战性能赶不上米格-23飞机,正在测绘仿制的歼7Ⅲ型飞机作战性能也低于米格-23飞机。
          歼8飞机能否在与米格-23飞机对抗中制胜,成为当时高层关注的问题。601所在顾诵芬组织下于1979年7月写出了《歼8与米格-23空战性能对比分析》报告,以(1979)所科字第221号文上报给有关单位。其分析的结论是:
          歼8飞机在高度5千米以上,飞行性能全面优于米格-23飞机;5千米以下,飞行性能各有所长;垂直面歼8优于米格-23;水平面米格-23优于歼8;歼8可与米格-23匹敌。但歼8白天型飞机因采用机头进气,限制了机载雷达的性能,而米格-23是两侧进气,其武器火控系统优于歼8飞机,这对歼8作战不利,也不能满足空军的要求,歼8飞机尚须进一步改进。
          当时601所还在进行歼13项目的工作,在人力、设备及资金等资源分配上,歼8改进与歼13两个项目同时进行显然是有难度的。
          1980年3月19日,时任三机部副部长的王其恭亲临601所召开歼8大改方案座谈会,参加座谈的有管德、赵沛霖、沙正平、吴正勇、邱宗麟、李明、杨凤田等。会上王其恭传达了空军对歼8大改的意见——“空军张廷发司令员提出歼8要大改,要两侧进气,要换6600千克力推力的发动机,加大天线口径的雷达,挂导弹。”“歼8大改第一,1985年拿下来。”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5楼2022-11-21 00:47
          回复
            在推动歼8大改的过程中,管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杨凤田回忆说:“在王其恭副部长来所调研时,管德助推了歼8Ⅱ。”
            从1976年开始,所开展歼6后继机歼13,也称2号机的研制,但由于动力的原因,到1979年也确定不了方案。我们开展探索歼8改两侧进气时,所里是存在不同意见的,我们主张先搞歼8改两侧进气即歼8大改,搞歼13的同志主张继续搞歼13,不要搞歼8大改。正在这时三机部王其恭副部长来所调研,3月18日在行政大楼会议室开会,顾总在外出差没有参加会议。参加会议的有技术副所长管德、赵沛霖,副总师邱宗麟、吴正勇、方宝瑞,总体室领导李明、沙正平和我。我当时是总体室副主任,主管总体工作。开始王副部长说明来意,意思是春节后部领导与空军张廷发司令员交换意见,空军提出改歼8成两侧进气,装大口径雷达及换装大推力发动机,来所征求大家意见。吴正勇、方宝瑞、李明坚持继续搞歼13。我和邱宗麟、沙正平主张搞歼8改,尤其是我认为从当时实际情况出发,歼13由于没有合适的发动机很难维持下去,通过我们前段的论证,技术方案是可行的,研制出来是可以制胜米格-23的。两种意见坚持不下,最后管德表态,他说:“歼13搞了好几年了很重要,但从目前情况看很难顺利进行下去,如果有力量可以两个都搞,但优先搞歼8改进吧。”他的意见得到了王副部长的认可,可以说管德同志助推了歼8Ⅱ。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6楼2022-11-21 00:50
            回复
              在杨凤田所回忆的这次会议之前,管德的意见已经很明确,他也曾多次向部领导反映过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因为发动机没了,歼13已经不可能搞出来了。
              歼13、歼9都没有以后,我出了主意。我跟部里领导同志建议,把歼8改成两侧进气,前面可以装雷达,还可以多装一点武器装备,作战性能也好一点,但研制进度要快,因为歼8本来已经有了,是一个老飞机。
              我为这件事找到当时副部长,因为我跟他们熟,他们都是四局的老领导,像徐昌裕等老领导,都很熟。我去了以后,可以推门就进他的办公室,用不着先预约。
              ——管德访谈(2011年10月)


              IP属地:辽宁来自Android客户端7楼2022-11-21 00:5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