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戏之文案:
「布袋戏」的起源,由於缺乏详实可靠的文字或文物资料可供查证,所以并没有明确的说法。但闽南地区的专家学者,对「布袋戏」这种偶戏是在十七世纪明代以后才逐渐发展成形的,比较有一致的看法。
而在福建泉州、漳州与台湾地区,民间流传著一个怀才不遇的秀才,成为布袋戏主师爷的传说故事:十七世纪,明朝神宗皇帝的万历年间,泉州秀才梁炳麟(漳州的传说名孙巧仁),博学多才,满腹经纶,但每次参加科举考试都名落孙山。
有一年,梁炳麟又要赴考,他闻知福建仙游县九鲤湖仙公庙,神迹显赫,常在信徒的梦中,未卜先知指引明确的人生方向。於是,梁炳麟决心到仙公庙圆仙梦,求仙公指引他的功名利禄所在。当晚,梁炳麟在睡梦中,梦见福、禄、寿三仙及麻姑、魁星….等众神在扮仙献宝祝贺,第二天又抽得一个上签:「三篇文章入朝廷,中得三鼎甲文魁;功名威赫归掌上,荣华富贵在眼前。」,他欣喜万分,以为这一次科举考试,一定能高中无疑。
那知,梁炳麟依然名落孙山。回到故乡后,梁炳麟以教私塾维生。空闲时,他常到隔壁一位「傀儡戏」演师家参观,他看到演师要将十几条戏线维妙维肖的掌控,做出各种让人惊叹的动作,是必要历经好几年苦练才成。有一次,梁炳麟於观赏时,突然灵机一动,想到如果能将傀儡戏偶缩小,以手掌来操弄,一定更为灵巧。
於是,梁炳麟便订做小型戏偶,时常拿在手掌上演练;在熟能生巧的情形下,戏偶的动作日渐活泼,甚至比傀儡戏偶的动作更加自然动人。他便参考稗官野史,自编剧本,透过剧情来表达自己不得志的怨叹与无奈,也藉机尽情发挥自己的诗文才华,并讽刺考官无能,有眼无珠。
梁炳麟正式演出后,因为演出的口白,涵具文雅的诗词歌赋,又配合精妙的掌上技巧,立刻轰动了整个泉州,大家争相聘请他去表演。有一次,梁炳麟演到文状元的角色时,不知不觉的念出往日所抽到的签诗,才领悟到九鲤湖仙公示梦所指示的「功名威赫归掌上」,就是指他眼前的掌上世界。梁炳麟名扬福建省后,许多失意的秀才便竞相仿效,演起布袋戏。不过,他们大都自称:「卖艺卖声不卖影(露脸现影),暂借今朝候科期」,说明他们只是出於无奈,暂借布袋戏来谋生,他们的目标还是科举考试。这一传说故事虽不是真实,但点出布袋戏演师不但要有一手好掌艺,更要学习许多文史知识,才能应付戏剧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