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仙谷吧 关注:129贴子:19,929

幽冥洞府…人生有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人生有度,过则为灾,
做人不必刻意,做事不求完美。
功不求盈,业不求满,
花看半开时,酒饮微醉处。
可以清高,但要有宽容之心,否则就是孤傲。
可以仁慈,但要有果断之举,否则就是软弱。
可以强势,但要有所敬畏,否则就是暴戾。
有财,要懂得节俭,否则就会奢侈。
有识,要懂得谦虚,否则就是骄傲。
尊贵,要懂得谦卑,否则就是刁蛮。
凡事有度,话不可以说尽,
要把握分寸,
事不可以做绝,要留有余地。
人生无完满,缺憾亦是美,
优雅的人生,是阅尽世事的坦然,
是沧桑饱尝的睿智,
是过尽千帆的淡泊。
聪明的人懂得,
该说的时候要说,该哑的时候要哑。
睿智的人懂得,
该进的时候要进,该退的时候要退。
智慧的人懂得,
该显的时候要显,该藏的时候要藏。
于事,要三思而行,勿乱,
于情,要痛后而放,莫恨。
于欲,要持中有弃,勿执,
于求,要尘中不染,勿贪,
凡事当有度,做人应知足。
生活没有绝望,只有想不通,
人生没有尽头,只有看不透。
快乐是心的愉悦,幸福是心的满足,
不和别人比较,不和自己计较,
人生不是一场物质的盛宴,而是一次灵魂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楼2016-03-11 15:58回复
    来自iPhone客户端5楼2016-03-11 17:31
    回复
      在佛的眼中,每个众生都如一个透明的水晶球,任何起心动念,是善念还是恶念,佛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们会因为你遭受苦难而同情你,也会因为你获得快乐而为你高兴,但是佛绝不会跟着你起心动念,如凡夫俗子般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原因是什么?佛已醒来!


      来自iPhone客户端10楼2016-03-11 21:41
      收起回复
        天也空,地也空,人生悲欢在其中。日也空,月也空,东升西落为谁动。田也空,屋也空,换了多少主人公。妻也空,子也空,黃泉路上不相逢。金也空,银也空,死后何曾握手中。名也空,利也空,花开能有几时红。官也空,权也空,谁能终生坐朝中。胜也空,败也空,戏到落幕无影中。人世间的一切都是空空空,別把一切看得太重。生命无常啊,众生无我,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梦。


        来自iPhone客户端11楼2016-03-11 21:44
        收起回复
          生死轮回,放下自在:
          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希望。我们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了生命的倒计时。人活在当下,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每一秒都是下一秒的“过去”。我们握着拳来到这个世界,仿佛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但在离开人世时,人都是摊开手掌,仿佛是说:看吧。我什么也没带走。人的一生,就是一个不停放下的过程。


          来自iPhone客户端12楼2016-03-11 21:47
          回复
            我们在家居士为了生活,还得有个生活手段,所以每天要上班,各自不同的职业,维持家庭生活。回家还有很多家务,大部分身心都得用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上。只能忙里偷闲修学佛法,所以多被事缘所牵扯,不能像出家人没有世俗的尘累,全部身心投入修学佛法之中。所以在家修行是比较困难的,因为事缘多,所以牵挂多障碍多,烦恼也比较多,清净下来比较困难,不是很容易的事。
            但是我们有了佛法,就能够历缘修止,经历这些事缘,来修我们的禅定。止,就是禅定,就是把我们的无明妄想歇息下来,降伏其心。历缘修止,经历这些事缘,善的、恶的、罪的、福的、逆的、顺的,有事无事,我们都能用佛法发起心上的智慧。心上有了智慧,智慧属于光明性,就能照了这一切事物,如幻如化,就像水中月镜中像似的,当体即空,无我我所。
            所以我们就能够对这一切所经历的事情,不妄想执着,心无所住著。好事现前了也莫作好想,因为事情本来不可得,好事也不可得。如果作好想了,就该起贪心了,就能唆发我们的妄情,希望这种好事现前,保留下来别失掉,这就是生死,就是罪业,就是痛苦。不好的事情现前了,我们了达本空,无我我所,也不作坏想。作坏想了,就会唆发我们的嗔恨烦恼,发起危害,这也是罪业,也是生死,也是痛苦。
            好坏本平等,同一空故,不可得故,平等性故。如果能这样天长日久地观照,正念观察,那么这一切事情就会过而不留,我们的心就会清净本然,四大调适,气血周运,精神提高,智慧增长,内心欢喜,我们就能达到出苦得乐的愿望和目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13楼2016-03-11 23:29
            回复
              如果你心有不安,就念声观音菩萨,如果你很浮躁,念声地藏菩萨,如果你很恐惧,就念声阿弥陀佛。观音菩萨的清凉,地藏菩萨的坚定信念,阿弥陀佛的坦然淡定。菩萨佛祖并不是让我们盲目的去跪拜,而是了解诸菩萨的心境,从而指导我们更好的生活,佛法是世间法,不在灵山,在心地。


              来自iPhone客户端14楼2016-03-11 23:38
              回复
                修行,不是看你佩带的佛珠有多贵重,而是看你的内心有多虔诚;修行,不是看你念佛诵经有多流利,而是看你的心有多专一;修行,不是看你在蒲团上的时间有多久,而是看你在生活中的定力有多深;修行,不是看你的师父有多厉害,而是看你自己了悟得有多明白;修行,不是看你拜访了多少高僧大德,而是看你是否明心见性见本我;修行,不是转山转水转佛塔,而是你转心转念转轮回,找到开悟解脱的路和家。


                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03-11 23:57
                收起回复
                  佛像是木石所造,人心却不是木石。把它当做木头,它就是木头;当做佛像,它就代表着无上的悲智。修行是修内心,不是修外境,佛像也是为了启发我们的内心。譬如一张照片,它只是一张纸片,但若照片中有自己的亲人,一见到内心就会生起亲切温暖的感觉。礼拜佛像,不是拜木石,而是恭敬、尊重它所代表的“道”。


                  来自iPhone客户端17楼2016-03-12 01:08
                  回复
                    以佛心驾驭欲望,以禅心修身养性;以佛心宽容待人,以禅心谨言慎行;以佛心保持平和,以禅心灵活应变;以佛心勤勉奋进,以禅心保持谦卑;以佛心赢取成功,以禅心化解失败;以佛心感受快乐,以禅心摒弃烦恼;以佛心度己,以禅心度人;以佛心看透世事,以禅心随缘而行。


                    来自iPhone客户端18楼2016-03-12 01:41
                    回复
                      心若安,可步步生莲。心清一切明,心浊一切暗;心痴一切迷,心悟一切禅。心是人生戏的导演,念是人生境的底片。一切的根源皆在内心,痴与执、怨与恨,只会让心翻滚、让人不安。只有放下它们,才能轻松自然。吉祥早安!


                      来自iPhone客户端19楼2016-03-12 08:01
                      回复
                        佛并不是权威性,也不是主宰性。佛这个主宰和权威,都是在人人自我心中。所以说一个人学佛不是迷信,而是正信。正信是要自发自醒,自己觉悟,自己成佛,这才是学佛的真精神。如果说去拜拜祈祷一下,那是迷信的做法;想靠佛菩萨保佑自己,老实说,佛不大管你这个闲事,佛会告诉你保护自己的方法。这一点与中国文化的精神是一样的,自求多福,自助而后天助,自助而后人助。换句话说,你自助而后佛助,如果今天做了坏事,赶快到佛菩萨前面祷告,说声对不起,佛就赦免了你,那是不可能的。
                        真正的佛法教我们一件事,八万四千法门只教我们一件事,就是如何证到自己真正无我,那就成功了。这很简单,修行只修行一件事,修到真正的无我。既然无我了,我当然不须要佛度呀,我本来就是佛嘛!佛有这个度人之相,佛就着了人相,我相。我如果真正能够悟道,就是无我,就没有被你可度之处。
                        修要自己修,修成功自度了,是你自修自度,自性自度。所以佛说的是老实话,他说没有一个众生是需要我度的!我也不能度呀!必须他自己有信心,自修自度,自性自度。
                        求上天的保佑,菩萨保佑,保佑不了的,不要迷信啦!只有自助天助,自求多福。你要想菩萨保佑,你要先保佑自己,怎么保佑自己呢?行一切善法,那么自助就天助了,佛菩萨与你中间的电线、电波就接得上了。你一天到晚去杀人放火,然后说,菩萨保佑我,你自己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所以佛告诉我们,没有一个众生他可以度的,众生都是自性自度。
                        ——《金刚经说什么》
                        整本《维摩诘经》里面最重点的重点,是告诉我们:佛法就在这个世间,我们就在自己的身心上自了。如果求他方世界依赖别人,想了生死,想成佛道,是不可能的。因为外力仅是方便法门,非究竟法门。所以究竟法门必须要自度自了。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下面一个重点告诉大家,就是“自天佑之,吉无不利”。我们信宗教,请神帮忙,统统没有用。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他力能够帮助你的。学生求老师,请老师帮个忙,我说办不到。我是你老师,也帮不了你。有时候请妈妈帮帮忙,也做不到。肚子痛,求妈妈帮我痛一下,可能吗?不要说妈妈,上帝也一样做不到。
                        人要怎样才能做到?靠自己,自助则天助。自己保佑自己,上帝才能保佑你,一切来自自力。中国特有的经验,唯有自己先站起来,自己帮助自己,才能“自天佑之,吉无不利”。自佑,自己保佑自己,唯有这样,才能得到他力。“自天佑之”这个天,就代表他力给你的感应。来自他力的一切,就叫感应;有感就有应,所以自己能够自力站起来,“自天佑之”,那么上天才能感应你。自己如果站不起来,你躺在地上我扶你一把,会走路啦!如果我放了手,你又躺下去,下一次我再也不干了!只好让你永远躺在地上。所以人要能自助才能天助,能够自立自强的人,才能大吉大利。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易经》告诉我们:人生命运都掌握在自己手里,任何一种外力都是靠不住的。


                        来自iPhone客户端21楼2016-03-12 11:01
                        回复
                          刚开始的时候,修行还是很苦的。因为在调服内心的时候,它会反抗、抵制。让它去修出离心,它不但没有厌倦这个世界,反而愈加贪婪;让它去修慈悲心、菩提心,它不单不修,而且越发自私、邪恶;对佛法的信心很微弱,满脑子装的,都是像海洋里的巨浪一样强有力的贪、嗔、痴、慢等与解脱背道而驰的念头。有些时候昏沉,有些时候掉举、散乱。而此时我们自身的修行能力又很弱,我们的内心,就像飘在空中的纸一样不由自主,一切都要听从烦恼、杂念的摆布。痛苦、恐慌、紧张等负面情绪,自私、贪欲等烦恼随时都在轮番攻击、威胁着我们。无论怎样想方设法对治,都无法平息,只能任由烦恼一直发展、成长,最后演变为打人、骂人、杀人等恶劣行为。这是修行人最痛苦的阶段。
                          但我们必须要知道,这只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是所有普通人修行必须要经过的一个阶段。过段时间以后,就会挺过,不可能永远都这样受挫。如果闭关修行修得比较好,只需六个月左右,就可以闯过这个难关。当然,如果一味逃避、畏缩,就永远过不了这个关,那也永远无法修禅定,永远无法证悟。


                          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16-03-12 12:20
                          回复
                            真正的佛弟子,不是念珠的收藏家,不是各大寺庙的旅行家,不是佛经念诵者 ,禅修爱好者,佛教史,经论,造像的研究者,素食小资主义者,避世的隐居者,俗世的慈善家。而是心相续训练者,因果敬畏者,轮回厌倦者,菩提心践行者,万缘放下自在者,无我空性修行者。


                            来自iPhone客户端25楼2016-03-12 12:21
                            回复
                              有些事不争就是慈悲,有些理不辩就是智慧,有些是非不闻就是清净,有些烦恼不看就是自在,不贪就是布施,断恶就是行善,改过就是忏悔,谦卑就是礼佛,守礼就是持戒,原谅就是解脱,知足就是放下,利人就是利己。三千繁华,弹指刹那,百年过后,不过一捧黄沙,在世如莲,净心素雅,不污不垢,淡看浮华。


                              来自iPhone客户端27楼2016-03-12 19:32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