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咨询吧 关注:195,479贴子:1,655,916

回复:血型:星座——象限图【基于意识的自我定位测试】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生死两分离……


IP属地:江苏32楼2010-12-07 18:34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二节 实体:泰勒斯 ①
    人,因为有意识,才可以宗教,或者哲学。一人一意识,却并不为宗教,或者哲学所有。起码在以往的宗教史,和哲学史中,都没有这样的确定。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意识,并不存在于宗教,或者哲学中。正如佛的教义,空即是色,虚无的意识,有其存在的色态。只是,这似乎类似于神的存在,只能以信仰而确定。对于人的感觉而言,还有一种不同于神的存在,那就是实体。实体,并不是物质的,也不是感觉的,而是虚无的确定。那就若泰勒斯,“水生万物,万物复归于水”的观点;这其中的水,才是哲学意义上的实体。这不止于水的比拟,还在于意识的本身,那就是“万物有灵”。实体的确定,恰恰是因为不实的存在,就若意识。这不同于宗教的信仰,也不止于人的感觉,而在于人的意识,可以哲学的思辨。否则,宗教可以确定神秘的虚无,感觉可以确定物质的存在,哲学可以确定什么?或者,哲学的意义,恰恰在于意识,而且是人的有意识。因为意识虚无着,却是所有存在着的确定者。宗教,在人有意识之前,将虚无归结于神;而哲学,在人有意识之后,找寻自身的确定性。对于实体的沉思,正是人的有意识,对自身虚无的确定。那就若泰勒斯的水,有实体的形态,却无固定的形状。水的实体,有一种物活的形态,因为流动。因此,哲学的实体论,在某种意义上,是物活论。这也就是说,真正的实体,并不是物质的形式,而是存在的本质。泰勒斯,对于水的意识,恰恰是因为意识,如水一样流动着。
    泰勒斯,作为西方哲学史开启的标志,有其意识的原由。正如,泰勒斯因为仰望天上的星辰,却掉进地上的坑那样;哲学的关注,在于那些不现实,却真正存在的实体。只是,对于人的感觉而言,那些存在却并不存在。就若意识,作为人的自己,却是人感觉不到的存在。意识的虚无,恰恰是泰勒斯,要描述的存在。在人的感觉中,只有水,可以比拟意识的存在。那就若万物有灵,物可以感觉,而灵却要相信,才会存在。对于物的感觉,在于人的感官;对于象的感觉,在于人的意识。水,作为实体,是人有意识的想象,而不是感觉。否则,泰勒斯关于水即本原的观点,就难以理解。人的意识,无法自由于世界,所以将世界归结于神的创造;而当人的意识,开始关注自身时,就会发现另一种神秘。它,或者是本原之水,或者是万物之灵,也或者是虚无的存在。实体的确定,恰恰是因为虚无的感觉;只是,这已经不在感觉中,而在人有意识的想象中。不过,这不是虚幻的想象,而是意识的映射。那就若水,恰恰是生物的原始,同样也是生物成长,乃至活动的必需。那或者,并不是人的感觉,而是人的有意识,对自身作为意识存在的直觉。只是,人对于意识的了解,还不甚了了。即若是对于哲学,作为人有意识的沉思,也并无意识。哲学,在宗教的神之外,沉思的另一种神秘,不是别的什么,而是人有的意识。
    西方哲学史,开始于泰勒斯,也就开始于古希腊。这样的描述,并不在于亚里士多德,对于泰勒斯的追溯。只是,在神的光晕中,泰勒斯可以预言日食,可以说是人的自由。或者,哲学的历史,并不关于光明,而是关于黑暗。那就若意识,并不在光明的存在中,而是在黑暗的虚无中。哲学的问题,不止于开始于什么人,还在于哲学是什么?十八世纪初,有一本《哲学史评——从人类的摇篮到现代》的书,将哲学的开始,远溯到人类的蛮荒时代。那就若书的扉页,一只远古的熊,正陶醉于啃食自己的爪子。这样的意象,或者正是哲学的写照,那就是自我存在。泰勒斯,或者并不是一个开始,却可以成为一个印记。那就若佛,在宗教的历史中,是一个觉者,而不是神那样。泰勒斯,将万物存在的本原,归结于水的实体,而不是神的虚无,同样具有意义。而且,水对于生命而言,的确是一个开始;而生命,正是意识实现的存在,从虚无实现的存在。无论泰勒斯,是因为衣食无忧,还是因为闲情逸致,都开始着人的有意识,对世界非神的本原的沉思。尽管,这还远离人的自己,或者远离哲学的本质,即意识。可是,当人不再倚赖于神,而是自己理解世界时,不正是人有的意识吗?哲学,相对于宗教的独立,就在于对神的分离。尤其,泰勒斯将世界的本原,归结于水的一,而非神的一;已经是哲学,相对于宗教,自身的确立。
    泰勒斯,相对于佛的神化,只不过是一个特别的人。或者,对于喜欢哲学的人,可以称其为智者,因为他有独到的见解。正如他脸上,却掉下坑的轶事,成为哲学的史话。一个特拉克姑娘会嘲笑他,想知道天上有什么,却不知道地下有什么。因此,作为哲学家的黑格尔,会说“只有那些处于坑中,从不仰望天空的人,才不会掉下坑。”只是,这话显然不是哲学的沉思,而象是人性的浅薄。或者,无论是黑格尔,还是泰勒斯,都是有意识的人,也都有无意识的时候。对于现实的尴尬,作为哲学的思想者,有时也只能诡辩一番。正如泰勒斯,对于婚姻的问题,就有些不知所措,却自有说法。他母亲劝他结婚时,他推说还不是时候;当到一定的时候,却又说过了结婚的时候。更有人问他,为什么不生小孩时,他说“出于对孩子的爱”。这些故事,可能有真实的一面,也可能有虚拟的一面。那就若泰勒斯对水的本原的观点,并不完全为人所了解那样。不管怎样,泰勒斯,作为一个思想者,已经存在于西方哲学史中。对于哲学而言,可以有的意识,并不直接于自身,而在于有意识的人。泰勒斯,作为有意识的人,不在于西方哲学史,或者哲学的历史,而在于人有意识的历史。


    


    IP属地:江苏33楼2010-12-08 18:27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二节 实体:泰勒斯 ②


      在泰勒斯之前,古希腊已经存在着,人有意识的迹象。那就若《荷马史诗》,或者赫西俄德的《神谱》,古希腊人以自己的意识,诗意着世界。在中国文化中,诸如《诗经》的阶段,只是更加自然。古希腊人,对于世界的了解,并不是自然的,而是自由的。这样的自由,可能有关于古希腊的地理,或者希腊人的生活方式。古希腊的神话,并没有成为宗教,而是进化为哲学。那就是如泰勒斯那样,对世界的本质,进行自我的沉思。古希腊哲学,对于自然的注意,不同于中国哲学。而且,中国哲学在黄老之外,也并不关注自然。或者,自然是一个分界,古希腊哲学转而向内,而中国哲学转而向外。泰勒斯,关于水是世界本原的思想,并不比老子的自然之道,更加深刻。然而,水作为实体,却并不是自然的,而是人有意识的。这是泰勒斯对世界本质的沉思,而不是对自然之水的确定。古希腊的海洋文明,可能更倾向于,探索海水之下的世界;而中国的流域文明,可能更倾向于,解决陆地上的生存。人类文明的分流,尤其是中西文化的差异,应该就开始于此。泰勒斯,就象是一个界碑,标志着古希腊历史的一个转折。或者,古希腊没有泰勒斯,也会有哲学,因为古希腊人,有沉思世界的传统。而且,这样的传统,不止于哲学,还在于宗教中。那就若古希腊人,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刻着的那句箴言,“认识你自己”。古希腊哲学,不止于探究世界的本质,还回归于人的自己。
      认识你自己,是哲学的一个标志。在第欧根尼《哲人言行录》中,有人问:“何事最难为?”泰勒斯说,“认识你自己。”无论这句话,是否泰勒斯所说,都意味着人类的哲学,开始有关于人的自己。尼采在《道德的系谱》前言中,也针对“认识你自己”判词:“离人最远的,就是他自己”。人的自己,相对于世界而言,就在于自己,却不为人所了解。这个自己,当然不会是人的本身,而是人的本质。在古希腊的神庙中,可以刻一句关于人自己的话,足见古希腊人的思想,有多么地自由。那或者并不是神谕,而是古希腊人,有意识地铭刻。对于这句话,可以阐释为,人要自知为人,而非诸神;同样,也可以阐释为,人真正的自己,有一种神性。不管人的自己是什么,或者人是否了解自己,人只要认识自己,就已经是一种自由。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哲学,关于人的自己;即使是古希腊哲学,也并不完全关于人的自己。在人的有意识中,对于自己的关注,并不那么轻易。哲学,可以分为两种,其一是世界观,其二就是自我观。佛的教义,是经由觉悟人生,进入意识的本质;而古希腊哲学,是经由认识自己,了解意识的存在。对于意识而言,这都是一种自由。泰勒斯,就若释迦牟尼那样,也可以“认识你自己”,成为一个意画的个印。所不同的是,释迦牟尼成为宗教的个印,而泰勒斯成为哲学的个印。
      在泰勒斯之后,古希腊人的哲学,将有更多的个印。这不同于佛,因为宗教的体系,而只有一个佛印。泰勒斯关于水的观念,在阿那克西曼德那里,有了进一步的论述。水,并不是它本身,而是无限,即一种不灭的实体。万物由它构成,又复归于它。无论是大块物质的天体,还是小块物质的生物体,都是一种实体的原质,演化而来。这样的观点,已经孕育着天体论,以及物质不灭论;也会有进化论,生物从水中爬上陆地,适应新的环境。尤其,象所有动物一样,人最初是鱼。泰勒斯,开启了一种不同于神话的假想,而是由人自己来沉思的哲学。即使,在古希腊哲学中,还有不同意水为本质的观念;比如毕达哥拉斯的数,或者赫拉克利特的火,或者阿那克西米尼的气,或者恩培多克勒的土、气、水、火四种元素,或者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及至留基伯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都在于泰勒斯如水的意识,可以自由而思想。因为水,可以是自然的,却不会是神圣的,可以变化而存在。这样,赫拉克利特的变化,和巴门尼德的存在,才可以相对而流动。因此,古希腊的哲学,不同于古印度的佛学,有一种意识的自由,而不止于觉悟的真谛。这不是泰勒斯开启的,却可以从泰勒斯开始。泰勒斯,作为一个古希腊人,是一个有意识的人。他的意识,不同于释迦牟尼的觉悟,也没有如佛那样,回归于意识;可是,他如水的意识,映照着人的自己。这将在赫拉克利特那里,到达逻各斯的意境。
      关于意画的个印,佛开始于为人的释迦牟尼,却成为宗教的佛印;泰勒斯,本来就为人,却因为自己成为哲学的个印。这样的界定,并不为佛的,也不是泰勒斯的,而是为人的有意识的。个印,作为意识的刻画,在于从人的思想中,确定人的有意识。那样的意识,可能是背反的,也可能是自由的;可能是自觉的,也可能是自然的;都关于人的有意识,对于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了解。泰勒斯,因为是古希腊哲学的开始,而成为意画的哲学个印。这对于泰勒斯,并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每一个人的自己,才具有意识的意义。也许,有的人并不关注自己,而是关注自己存在的世界;也许,有的人并不关注自由,而是关注人生存的自然;无论一个人关注什么,都关于自己的意识。哲学,在关注世界的同时,也应该关注人的自己。即使世界,也应该是一个关于自己的世界,而不是一个神的世界。泰勒斯,不是一个神,而是一个有意识的人;就若佛作为觉者,也不是一个神,同样是一个有意识的人那样。不过,这样的人并不多见,只有很好的人,可以成为意画的个印。在古印度有这样的人,在古希腊有这样的人,在古老的中国自然也有,比如道之老子。
      


      IP属地:江苏34楼2010-12-09 18:33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三节 道:老子 ①
        不适当内容,转链接……
        http://mggallery.blog.163.com/blog/static/1096570201012492057654/
        


        IP属地:江苏35楼2010-12-11 09:15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四节 数:毕达哥拉斯 ②


          在毕达哥拉斯之前,古希腊的文明,已经出现于西方。泰勒斯,作为哲学的开始,也已经开始探究世界的本质。毕达哥拉斯,将世界的本质归结于数,而不是实体的水,开启了哲学的另一个视野。数,不同于水之处,在于它并不是实体;可是,它也不是虚无的,因为它关于感觉。无论数,作为量的范畴,还是几何的空间,都有不同于水的意义。古希腊,是一个非凡的文明,其中内涵着一种智慧。那种智慧,并不是物质的,也不是意识的,而是世界的本质。也许,这是海洋文明,特有的视野;因为无论海洋,总是可以在变化中,保持一种平面。海平面,是这个世界上,可以让人接近,又无法完全逻辑的存在。这不同于对星空,让人遥不可及,始终处于神秘中。海,在潮涨潮落中,保持着海平面;却因为深不可测,让人有所沉思。平静而沉思,或者正是哲学的原始意象,那就如海洋。更或者,人的意识,就若海洋。泰勒斯,可以将水,作为世界的本质,其实在于人的有意识。人,只有意识中有的,才可能确定于世界。或者,世界的本质,可以映射于人的意识,却必须为人所意识。毕达哥拉斯,意识到的不是海的水,而是海的平面。那是一个几何的实体,而不再是一个存在的实体。泰勒斯,对于星空日食的预测,似乎也可以成为毕达哥拉斯,对于海洋平面的探究。这并不是历史的,也不是哲学的,而只是一种意识。哲学,或者并不是别的什么,就在于人的有意识;它,所以隐晦艰涩,就人的有意识,还未意识到自身。这就若一个人,不了解自己,又怎么了解世界?
          毕达哥拉斯,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它将世界的本质,确定于一个特别的区域。这个区域,不是物质的,也不是意识的,而是物质和意识之外,一个人的有意识可以自我确定的映射域。在古希腊哲学中,对于世界本质的确定,大概有三个区域。其一,就是泰特斯,确定水为世界的本质;其二,就是毕达哥拉斯,确定数为世界的本质;其三,就是赫拉克利特,将逻各斯作为世界的本质。这三者,都不是神的,而是由人的有意识,确定的世界本质。水,在实体的世界,接近于物质,却是物活论的;数,接近于物质,也接近于意识,却是不证自明的;逻各斯,在灵魂的世界,接近于意识,却是世界观的。对于世界而言,这三者,都关于物质和意识;或者关于人的有意识,基于意识,对世界的观念。哲学是什么,并不是一种学问,而是一种沉思,或者就是一种意识,人的有意识。人的有意识,可以在人的存在之上,发现自己的意识中,有世界的本质。如果说泰勒斯,在哲学的世界中,走进了如水的意识流中;那么,毕达哥拉斯,可以说走进了数,这个存在和虚无之间的映射域中;而赫拉克利特,将走进意识中,确定世界本质的逻各斯。毕达哥拉斯,对于数作为世界本质的确定,在于人的有意识,已经可以分离物质的存在,进入意识独立的区域。这个区域,可以映射于物质,也可以映射于意识,却完全取决于人的有意识。只有这样,人的有意识,才可以开始探索物质世界之外,关于自身的意识世界。
          在毕达哥拉斯之后,古希腊哲学,已经有所不同。只是,并不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才可以开始哲学的进展。反而,作为毕达哥拉斯学派,对爱智慧的哲学,并未有多少促进。因为人的有意识,一旦陷入一种学派中,就可能失去自我的沉思。无论是哲学的进步,还是其它学科的进步,都在于人的独立的思考。学习,就若人的生存,是如此重要;可是,如果人不能因此而自由,就失去了意义。所有的学习,都不应该止于学习,而应该开拓于自我的意识。这也是宗教,在开拓人有意识的空间同时,也桎梏人的意识自由的原因。这对于教育而言,尤其是中国教育而言,应该有特别的启示。毕达哥拉斯学派,对毕达哥拉斯的思想而言,有着特别的意义,那就是传播。正如佛的思想,如果没有佛教,可能已经消失了。可是,对于人的有意识而言,任何的教化与学习,都只是路径或通道,而不是意义本身。正如毕达哥拉斯的数,作为映射域的符号,还有其意识的本质。毕竟,对于人的有意识而言,数的符号,还只是一种关系,而不是本质。当然,这并不基于世界的本质,而是基于意识的自己。那平静的海平面之下,并不只有水,还有水中孕育着的生命;在海平面之上,也并不只有人,还有人内在的意识。只有人的有意识,才可以确定水,或者数,作为世界的本质。或者,哲学的本质,就在于人的有意识,在世界的本质中,对自己即意识的确定。
          意识,作为人的本质,已经存在着。只是,对于哲学而言,这样的存在,就若人的有意识,还处于迷离中。这样的迷离,在于关系的存在,即人的有意识,停留于物质和意识之间的关系中。这样的关系,对于人而言,是有意义的,因为它开启了科学的视界。毕达哥拉斯学派,对于数的理解,成为古希腊哲学,可以开启科学的可能。无论是数学的几何,还是基于数学的物理,都将奠基于现代科学。数,作为世界的本质,可以说是科学的概念,可以类比于真理的原由。但是,所有科学的进步,都在于人的有意识,可以意识到的本质。这个本质,并不是意识本身,而是物质的本身。科学,可以创造的物质形式,已经不同以往;但是人的有意识,还无法不同以往,或者还不如以往。数,可以确定物质的本质,却无法确定意识的本质。这正是哲学,在科学之外,还必须存在的理由。毕达哥拉斯,在确定数的本质之外,还有对于意识,可以独立于物质世界的确定。因为数,并不是物质的,而是人的有意识,对世界的本质的意识。这个本质,可以科学而物质,也可以哲学而意识。只是,这样的哲学,并不是学术的哲学,而是人的有意识,自我感受的哲学。或者,那就若数284和220的关系,因数之和对等,比拟“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爱情。数,作为世界的本质,还有它自身的本质。人的有意识,对于世界本质的沉思,也应该包括意识,这个作为人的自己的本质。这样的沉思,来自于另一个古希腊人,赫拉克利特。
          


          IP属地:江苏38楼2010-12-13 19:30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五节 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①
            在人类的哲学史中,古希腊人是一个特例;而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是一个特例。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包括已经为人了解的,还有那不为人了解的。即使关于他的资料,只有著作残篇,却并不隐晦那光芒。然而,对于古希腊人来说,赫拉克利却是以“隐晦者”存在的。因为他的思想,就若逻各斯,深入于人的意识中,很难为人所理解。即若是苏格拉底,也只能打比方,才可以说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古希腊的诗人欧里庇得斯,把赫拉克利特的论文送给苏格拉底看过,并询问其看法。苏格拉底说,“我理解的部分是卓越的,而且我敢说,我不理解的部分也是卓越的;但那需要一个提洛的潜水员,才可以潜到它的深处。”那么,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到底是些什么,为什么苏格拉底会如此回答?在古希腊哲学中,或者有更多人觉得,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才会是哲学家;可是,在这些思想者之前,古希腊的哲学,已经积淀了深刻的意识。尤其,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完全不同于以往,也完全不同于后来。因为赫拉克利特,并不是观察世界的思想者,而是观察自己的意识人。那些,苏格拉底可以确定存在的,却无法理解的,正是人有意识的自己。古希腊关于“认识你自己”的神谕,只有赫拉克利特真正地践行了。“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让赫拉克利特成为人类的哲学史,或者意识史,第一个真正关于意识的个印。
            对于赫拉克利特的了解,无论对于古希腊人,还是后来的人,都有些困难。或者,这是因为赫拉克利特,出生于贵族,会藐视别人。然而,这只是一种理解,而不是赫拉克利特的真实。即若是他的思想,在哲学史中,也并没有很好地为人所了解。就若黑格尔认为,赫拉克利特赋予哲学“一个完美的开端,却并不了解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真正地意味着什么?尼采也有类似的观点,“赫拉克利特永远不会过时”。但愿,这不是尼采的疯狂,而是他真实的意识。或者,尼采说上帝死了,却说赫拉克利特永远,有些不可思议了。对比之下,尼采应该是意识到了什么,那来自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然而,直到现代,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却仍然并不明晰。印度人奥修在其《隐藏的和谐》中说,“我爱赫拉克利特已经好几世了,说实话,他是我爱过的唯一一个希腊人。”为什么一个希腊人,却成为一个印度人,而且是一个灵修者的青睐?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到底有什么,让很多人觉得晦涩;却又让少数人,尤其是有思想的人,觉得如此亲近?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显然还不为人所了解,否则何以如此?赫拉克利特,作为一个希腊人,对于古希腊哲学,到底又意味着什么?对于人类的哲学史而言,赫拉克利特,却又显得不那么重要。在哲学的学习中,即使有关于辩证法的部分,也没有赫拉克利特的印象。赫拉克利特,这个隐晦者,让古希腊人既尊敬,又惊奇的异类,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
            赫拉克利特,出生于古希腊伊奥尼亚地区,爱菲斯城邦的王族。他,完全可以继承王位,却放弃了。对于赫拉克利特而言,和小孩子玩骰子,也比参加政治活动更有趣。当爱菲斯城邦放逐了他的朋友赫尔谟多罗,他生气地说,“爱菲斯的每个成年人最好都将自己吊死,把城邦留给尚葆其天真的少年。”从这些轶事可以看出,赫拉克利特并不晦涩,而是因为人们的世俗,无法理解他的行为。或许,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已经不停留于人的生活,而是进入人的本质。赫拉克利特,召人们保护法律,铲除暴虐。对于他而言,一种纯真的有秩序的社会,才是人应该有的生存。可是,这显然只能是理想的,而不是城邦的现实。那就若柏拉图的理想国,或者这也有关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赫拉克利特,以一种反对者的姿态,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是放弃王位,还是隐居自然,都在于他的思想,要保持的本真。这有些类似于老子的道,却又不同于道的自然。因为赫拉克利特,是以自由的思想,决定于灵魂的逻各斯,而不是自然之道。赫拉克利特,或者感受于“认识你自己”的神谕,开始了自我的沉思。这只有在古希腊哲学中,才可以孕育,因为有关于文明的分流。赫拉克利特,作为一个希腊人,感受于文明的自由;也作为一个有意识的人,传递了意识的自由。只是,这还不为人所了解,甚至不为哲学史所了解。
            对于哲学史而言,尤其是黑格尔而言,赫拉克利特是一个界碑。黑格尔写道:“……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没有一条我不曾纳入我的逻辑学中。”然而,他也只是理解了逻各斯的逻辑性,或者理性,而没有理解逻各斯的自由性。黑格尔是西方哲学史一个总结者,或者说一个集大成者。他的话比较刻薄,比如对中国哲学的贬低,但却是击中要害。因为黑格尔认为,哲学是从古希腊开始的,而这在于赫拉克利特。尽管东方,包括印度和中国,精神产生最早,却没有上升到高于宗教的程序。以此而论,古希腊哲学的程序,就在于赫拉克利特,开启了关于灵魂的逻各斯。这个逻各斯,属于神,却深在人的灵魂中。这样的思想,让人发现了自己的神性,也进入了意识的世界。这个世界,在两千多年以前,由赫拉克利特打开;可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却并不为人所注意。因为这个世界,是意识的世界,关于人有意识的自己。因为即若是对于黑格尔而言,也更关注于世界的哲学,而不关注于自己的意识。哲学史,有辩证法,也有唯物史观,却没有人有意识的基于。哲学,对于自身赖以存在的意识,却视而不见。如此,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就只有了理性的逻辑,而缺少了感性的自由。作为意画的个印,对于赫拉克利特的了解,应该从哲学的世界观中,回到人有意识的自己中。这样,作为隐晦者的赫拉克利特,将成为有意识的自由者。而且,他两千多年前到达的地方,两千多年后的你、我、他或她,也将到达。那个地方,不在物质的世界,而在意识的心灵;作为有意识的人,都应该成为到达者。


            


            IP属地:江苏39楼2010-12-14 19:10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五节 逻各斯:赫拉克利特 ②


              在赫拉克利特之前,对世界本质的思考,已经是古希腊哲学的传统。比如泰勒斯的水,比如毕达哥拉斯的数,都以某种对象,作为世界的本质。对于赫拉克利特而言,有所不同之处在于,他将世界的本质,归结于自身有关的逻各斯。这样的本质,并不象古希腊哲学的沉思,反而象古希腊神庙的神谕,“认识你自己”。这也是赫拉克利特,并不为古希腊人理解的原因。他,并不从属于古希腊哲学,而是独立于古希腊哲学之外。然而,就若哲学,也会沉思神的存在那样,赫拉克利特的思想,无法逾越。对于赫拉克利特而言,世界的本质,确定于一种不确定中。那或者是深藏于灵魂的逻各斯,人的有意识,很难完全地确定;或者是变化的流,人的有意识,在其中又不在其中。“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只是一种比拟,因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在于灵魂的逻各斯。这对于更多人而言,可以理解为万物皆流;但对于有意识的人而言,它指向意识流。在人的体系中,只有意识,可以如此流动。赫拉克利特,看到的不是古希腊某一条河流,而是看到意识之流。这可能并不是赫拉克利特的本意,因为它的著作残篇中,没有将逻各斯放在河流中,而是放在人的灵魂中。“逻各斯为灵魂所独有”,这句话让古希腊哲学,不同以往,成为人有意识的界碑。赫拉克利特,以“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实现了佛对意识虚无的自觉。只是,不同于释迦牟尼之处,赫拉克利特并不准备超度他人。或者,赫拉克利特了解,真正的自觉,只能由自己来完成,而不是因为超度。这也是哲学不同于宗教之处,也正是因此,哲学可以思想的自由,超越于宗教。
              赫拉克利特,无论对于古希腊人,还是对于人类,都是一个特例。他,深入于自己的灵魂,却找寻世界的本质。而且,他的确找到了一种存在,并因此而理解世界的存在。只是,这样的存在,对于人的有意识而言,是那么地无限。“你永不会找到心灵的边界,不管你从哪里向它走去;它的逻各斯如此之深。”这是人类,第一次惊奇于自身的存在,如此地有限,却又感受着如此地无限。这样的感受,深深地触动了赫拉克利特的意识,也让他的话,变得难以理解。“自然喜欢隐藏自己”;“我们存在又不存在”;“生者触摸死者,醒着触摸睡着的”。这些听起来矛盾的话,却来自灵魂的逻各斯。因为人的灵魂,来自于意识的虚无;而在人的存在中,这样的虚无,却隐约不见。意识,作为人的自己存在着,却又不存在于现实中。对于意识而言,人的生与死,就若是醒着和睡着的状态。赫拉克利特,以灵魂的自我沉思,发现了逻各斯,这个关于意识的存在。它有些象神,却有不是神,因为它可以为灵魂所有。可是,这并不是所有古希腊人可以看到的,赫拉克利特因此而变得刻薄。他鄙视那些灵魂缺失的人,认为他们“象畜生一样吃饱喝足”;他轻蔑流行的宗教,“他们向偶像祈祷,好象同屋子说话一样,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神灵和英雄。”这样的一些话,尤其是他作为王族的地位,让他脱离了人群。赫拉克利特,成为人们认为的晦涩者;就若人们因为不了解,而认为哲学隐晦艰涩那样。然而,这并不是赫拉克利特的本来,他的晦涩,只是因为他仔细地观察自己,有了自我意识的视角。这本来也是哲学的,却隐约于宗教中;就若逻各斯,也将进入宗教那样。赫拉克利特,作为有意识的人,已经深入于意识;逻各斯,为灵魂所独有,也为所有有意识的人所有。然而,这只有在人的有意识,进入意识时,才可以理解。同样,对于赫拉克利特而言,也需要基于意识,这样一个特别的视角,才可能完全理解。
              在赫拉克利特之后,关于逻各斯的思想,成为柏拉图的理念。同时,逻各斯也为神秘主义者,作为神的存在方式,引入了宗教。这也是后来,奥古斯丁可以柏拉图主义,结合于基督教的原由。此后,逻各斯就隐约于宗教,即使偶尔为哲学所发现,也无法再现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反而,赫拉克利特那些矛盾的话,让哲学研究者更感兴趣,以黑格尔的辩证法,出现于哲学的历史中。也许,作为灵修者的印度人,奥修发现了逻各斯的本来。“虽然这逻各斯是永恒正确的,但人们不能够领悟它——不只是在听到它之前,甚至在他们听到它之后。”这是两千年多年后,一个来自于佛的故土的印度人,奥修对赫拉克利特的理解。“他并不晦涩!你的存在水平,还没有达到理解他的程度。……他并不晦涩,他并不黑暗——正是你自己是瞎的。一直记住这一点,因为如果你说他是黑暗的,你是在向他推卸责任,你是在逃避通过和他相遇,才有可能的变革。”的确如此,赫拉克利特有一种特别的方式,可以让人发现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那不是哲学的世界观,也不是宗教的信仰神,而是人的有意识,可以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到达的意识的世界。两千多年前的赫拉克利特,已经深入过那里,而两千年后的你、我、他或她,是否也可以到达。基于意识的共同,或者心灵的相通,这应该可以实现。只是,那不是经由理解赫拉克利特,而是经由了解自己。所有有意识的人,都可以经由意识的自己,深入意识,理解赫拉克利特。其实那样,真正的意义并不在于赫拉克利特,而在于每一个人有意识的自己。


              IP属地:江苏40楼2010-12-15 19:04
              回复
                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可以有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对于意识而言,赫拉克利特,是人类的历史中,深入其中的第一个人。作为意画的个印,赫拉克利特有所不同,因为他发现了自己。这开启了古希腊哲学的传统,那就是自我意识的自由。而且,他渗透于古希腊哲学的精神中,成为中世界欧洲文艺复兴的理由。然而,这并不是显性的,因为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并未成为西方哲学史的主流。那就若中国文化中,老子的自然之道,隐约于孔子的儒学之下那样。柏拉图的理念世界,相对于隐性的逻各斯,更容易为人所理解。相对于孔子的儒学,柏拉图的理念,保持着灵魂的自由。这也是西方文化,可以不同于中国文化,可以更多自由的理由。赫拉克利特的思想,在柏拉图的体系中,开始现实化。正如柏拉图的理想国那样,正是为逻各斯的理性实现。只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并不完全是理性的,因为它以感性变化着。理性在亚里士多德那里,已经成为修辞学,并逐渐演化为逻辑。这意味着,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可以有的自由,已经在古希腊哲学的传承中,不复存在。古希腊哲学,也因此而失去了它的灵魂,古希腊也是如此。赫拉克利特,意味着人有意识的自由精神,也离开了希腊;欧洲中世纪的文艺复兴,正是发现了这样的精神,却并未发现赫拉克利特。或者,这意味着,人的有意识,还未注意到自己的意识。现在,关于意识的研究,已经深入于不同的学科中,却偏离于哲学。这并不是因为科学主义,而真正是因为哲学,已经脱离了它的自身。即若心理学,还会标志于意识的科学,哲学却无动于衷。或许,哲学也并不重要,因为只有人的有意识,才可以真正地深入意识。赫拉克利特,以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已经到达的意识之境界;作为有意识的人,我以自我意识,是否也可以成为到达?这不是赫拉克利特的思想,而是我作为人的有意识,因为我已经成为到达者。我,经由自我意识,在两千年多后到达了两千年多年前,赫拉克利特到达的地方。所以,我理解赫拉克利特,正如我了解自己。你,作为有意识的人,也可以自己的自我意识,成为心灵之意境的到达者。
                


                IP属地:江苏41楼2010-12-15 19:04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六节 存在:巴门尼德 ①
                  在古希腊哲学中,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因为灵魂所独有而显得虚无。这关于人的意识,在“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之后,无法确定的存在。对于赫拉克利特而言,逻各斯已经是一种存在;而对于其他的人而言,却并不是一种存在。因为没有几个人,可以如赫拉克利特那样,深入人内在的心灵。这不仅让赫拉克利特成了一个晦涩者,也让古希腊哲学史中的以弗所学派,成为一个只有一个人的学派。逻各斯,作为灵魂的本质,深入于人的心灵,不为人所了解。这就若意识,为人所拥有,却不为人所了解。因为在人的有意识中,那些可以存在的,总是有着优先权。那就若一个人想要思考,必须有一个特别的氛围。因为一个人在人群中,是无法思考的,而只能思考于一个人的时间。赫拉克利特,正是因为“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进入了一个人的时间。对于更多的人而言,即使可以有一个人的时间,也总是无法持久,也无法沉思自己。因为人的自己,作为意识的存在,并不是现实的存在。意识,作为人的自己,存在于人的意识中;可是,对于人的感官而言,它却并不存在。对于意识的虚无,人的有意识,可以意识到其存在,却无法确定其存在。因此,以弗所的赫拉克利特,以逻各斯的名义,将意识赋予了灵魂;而埃利亚的巴门尼德,以“存在者存在”的观点,将意识界定为存在。只是,这并不是巴门尼德的有意识,而是因为人的有意识,必须让虚无的自己,有其存在的理由。
                  巴门尼德,来自于古希腊的埃利亚,正如赫拉克利特,来自于以弗所那样。他,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思想者,而更象是一个神的诗者。因为巴门尼德的思想,有时用诗歌表达,并有关于神的世界。他有一首关于“知者”的长诗,描述知者离开“夜之屋”,乘坐“太阳姑娘”驾驶的马车,驰骋于“远离人群的道路”上。后来,公正女神狄凯掌管的,划分昼与夜的大门打开了,知者找到了揭示真理与表象的“女神”。诗中的知者,应该就是巴门尼德,他从无知的暗夜走来,孤独于人群之外,找寻表象之下的真理。只是,这样的真理,并不是他自己找寻的,而是神的启示。这不同于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也不在于逻各斯的理性;而更在于神的感悟,对于人的启示。这显然不是哲学的理性思维,而更象是诗歌的感性想象。即若其中的神,也如意识那样虚无;但对于人而言,神秘的存在,总是比自己的虚无,更加地确定。这是因为,人的有意识,基于生存,更适应于外在的世界,而不适应内在的心灵。对于意识的描述,比拟于神的世界,让人更容易理解。然而,这样的比喻,就若是表象,反而隐约了其中的真理。对于古希腊人而言,意识因为逻各斯的深沉,而难以理解;也因为存在者的存在,让人只看到表象,而看不到本质。对于巴门尼德而言,那些存在着的,是不变的永恒。那就若逻各斯,却并不是逻各斯;因为存在者不是虚无的,而是存在的。至于存在的是什么,当无法确定时,就只能是存在者了。
                  存在,在巴门尼德的意识中,是一种思想。它,因为不倚赖于人的感官,而成为不确定的存在。可是,巴门尼德却意识到,那是一种真正的存在。这就若神那样,人也许见不到神,却可以相信的神的存在。巴门尼德,并不如赫拉克利特那样,经由“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发现自身灵魂中的逻各斯;而是在远离人群的道路上,以存在者确定存在。只是,存在者有时并不存在,或者并非现实的存在,所以巴门尼德,不得以才求助于神的启示,或者诗歌的比拟。这在中国文化中,尤其是儒学中,也有所类同。因为老子的道,或者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都是那种存在,却又虚无的存在者。孔子学道,不能深入于自然,只能诉诸于仁与礼。因为关于人的东西,更容易为人所理解。只是,那已经非自然之道,又怎么上德不德呢?巴门尼德的存在,也是如此,存在者存在,本质上也已经不是存在了。或者,基于意识,可以更好地了解,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对于人的有意识而言,意识是一种存在;可是,对于人的感官而言,意识又是一种不存在的虚无。巴门尼德的存在,只是一种意识,而不是意识的本质存在。不过,巴门尼德可以感受到一种存在,并非感官的存在,而是存在者,已经是一种有意识了。尽管存在者存在,有些公式化的意味,却指向了意识,这个虚无的存在。以此而论,巴门尼德也是一个“伟大的人”,正如柏拉图所说,一个思考“最本真的深层”的思想者。
                  作为概念,存在相对于存在,或者那虚无之所。这也是巴门尼德的存在,相对于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相对于虚无而存在的悖论。也许,对于赫拉克利特而言,因为有逻各斯,已经是本质的存在,并不需要确定存在?可是,对于巴门尼德,以及后来的人,却只有确定存在,才可以有意识。这就若神的存在,对于真正的信仰者,已经存在于心;可是,对于崇拜者,却需要有一个偶像,才可以感受到神的存在。其实,对于人而言,神只有成为人的意识,才可能存在。意识,在某种意义上,就是神的存在。只是,这并不为人所理解,因为人的有意识,更多是关于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所以,更多的人,在更多的时候,更愿意神是世界的,而不是人自己的。巴门尼德,对于存在的研究,可以让人沉思真正的存在,那虚无的意识。只是,存在作为一种概念,限制了存在的本质。那就若人,作为一种存在,限制着人的有意识。所以巴门尼德,要否定感官的现实,分离变化的表象,才可以发现存在的真实。这显然不如赫拉克利特,深入于自我的心灵,发现逻各斯那样直接。只是,赫拉克利特太难懂了,需要巴门尼德,在意识的虚无之门,贴一个存在主义的标签。


                  


                  IP属地:江苏42楼2010-12-16 18:41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六节 存在:巴门尼德 ②


                    不适合内容,转链接:
                    http://mggallery.blog.163.com/blog/static/1096570201021183819533/
                    


                    IP属地:江苏43楼2010-12-17 18:45
                    回复
                      end 、


                      44楼2010-12-18 00:41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七节 原子论:德谟克利特 ①
                        关于存在,人的有意识,开始以感官而确定。在巴门尼德的思想中,存在却界定于那些非感官的存在。这样的存在,有毕达哥拉斯的数,也有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还有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假如世界以物质和意识分界,毕达哥拉斯的数,介于二者之间;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在于意识的心灵之中;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则在于物质的结构之中。原子的概念,起初并不属于物理学,而是属于哲学。德谟克利特,对于原子的界定,是哲学的世界观,而不是科学的理论。不过,对于现代人而言,原子论,已经成为既定的物理学范畴。即若如此,科学的本原,也仍然可以归结于哲学。古希腊哲学,尤其如此,它孕育了自然的科学。无论是泰勒斯,还是德谟克利特,及至亚里士多德,都倾向于实体的研究。当然,限于当时的条件,无法进行模拟的实验。但是,就若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那样,也同样无法完全验证。否则,牛顿的经典力学,将成为永恒的定律。正如牛顿因为树上掉下来的苹果,发现了万有引力那样;德谟克利特,是否也因为什么,假设了原子论?假如原子,可以无限地放大,就可以成为星球的样子。这样的映射,对于处于意识初期的人来说,并不应该是困难的事情。那就若人的意识形成期,会对世界充满好奇那样。德谟克利特,并没有发现什么,而是假设了原子。这对于巴门尼德而言,是不可分的存在。而且,这个原子,并不止于物质的存在,更在于意识的沉思。
                        德谟克利特,出生于古希腊的阿布德拉,一个有大商埠的海滨城。小的时候,学习波斯术士和星象学;而且,对东方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成人之后,在雅典学习哲学;后来,游历埃及、巴比仑、印度等地,学习不同的知识。因此,他的想象力丰富,有关于广泛的涉猎。当然,他也有独特的方法,激发自己的想象力。比如,有时他到荒凉的地方,或者一个人呆在墓地里。德谟克利特,研究不同的自然学科,尤其数学的几何。此外,他的著作涉及自然哲学、人文科学等层面,都有论述。可以说,德谟克利特,是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的原子论,有想象力的因素,也有学习的基础。这可能也是有人认为,原子论并不是德谟克利特,第一提出来的原因。不过,不管怎样,德谟克利特,对于原子论的学说,是不可或缺的环节。德谟克利特,作为原子论者,同意巴门尼德的存在论。存在的东西如物体,并不比不存在的东西如空间,更实在。没有形体的东西,是可以真实存在的。存在的,或者存在于空间的;非存在的,或者空虚,都存在着。这意味着,在万物的结构中,原子和其中的空间,相隔而存在。一切物体,都是原子和空间的结合物。结合则生成,分离即毁灭。因此,“没有什么东西会无因而生,万物的发生都有其缘故,而且是必然的。这其中,有类似佛的因果律,却来自于原子论的推演。原子论,对于德谟克利特而言,就象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只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并不在意识的心灵中,而是在物质的结构中。
                        原子论,相对于巴门尼德的存在,远离了虚无的本身,而是接近了非感官的存在。巴门尼德的存在,超越了人的感官;而德谟克利特,仍然停留于感官。即使原子并非人的感官所见,却是真实的存在,而不是虚无的空间。或者,在原子和空间的选项中,德谟克利特选择了原子,作为世界的本质。这显得是唯物的,也为科学所青睐,却远离了哲学。巴门尼德的存在,指向的非存在,包含着虚无;而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用原子之间的空间替代了虚无。这样的推演,可能更接近于物质的世界,却远离了意识的心灵。因此,德谟克利特的意识,可以关于宇宙的演化,也可以关于人的幸福,却不再关于意识的本质。原子论,从非感官的虚空中来,却有着物质的映射。对于自然科学而言,这是从世界的本质中,推演而来的真正的存在;可是,对于人文科学而言,这已经让世界的本质,分离了虚无的存在。这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不同于巴门尼德的存在之处。因此,在德谟克利特的思想中,可以有关于人之间的伦理学,也可以有关于国家的政治学,却不会有关于个人的自由。这和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完全不同,而且几乎是背反的。赫拉克利特会说,“逻各斯为灵魂所独有”;而德谟克利特会说,“有宇宙灵魂,它由比人的灵魂更精致的原子组成。”或者,原子论,本来就是物质的,而不是意识的。
                        在古希腊的哲学史中,如果说赫拉克利特是一个特例,那么德谟克利特就是一个终结。这个终结,是前智者时期的,也将是智者时期的。只是,智者时期的终结者,是另一个德谟克利特,他叫亚里士多德。关于智者时期的说法,来自于梯利的《西方哲学史》。其中的分界在于,前智者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在于世界本质的沉思;而智者时期,古希腊人开始关注于人的自身,尤其是人生的幸福。这正是德谟克利特的伦理学,要说明的“人生的真正目的是幸福”。还好,他的幸福,来自于灵魂平静、和谐,并有内心的愉悦。德谟克利特认为,人的幸福与不幸居于灵魂之中,善与恶都来自灵魂。因为人都有独立的意志和人格,可以节制而道德,勇敢而正义。这样的伦理学,将成为古希腊哲学,在智者时期的重要特征。因为这关于人的现实,在人的有意识中,具有注意的优先权。关于世界的本质,尤其是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已经隐约于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之下。因为原子即若也是非感官的,却比意识的虚无,要实在很多。或者,巴门尼德,在虚无的意识之门,贴了存在的标签;而德谟克利特,并没有因为这个标签,走进这个门,而是走出了这个门。这就若后来的存在主义,也没有走进非存在的意识,而是走进了存在的概念那样。德谟克利特,找到了真正的存在,只是不是意识的,而是物质的原子。


                        


                        IP属地:江苏45楼2010-12-18 20:48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七节 原子论:德谟克利特 ②


                          在德谟克利特之前,原子论已经有了它的雏形。无论在古希腊哲学史中,是否存在留基伯这个人,德谟克利特都必然传递于之前的什么。人的有意识,有先验的部分,却必须经由后验的感受,才能成为意识。就若存在,巴门尼德指向了非感官的非存在,却恰恰基于感官的存在。这只是一种背反,却意味着人的有意识,从无意识中走出的方式。关于世界的本质,从泰勒斯开始探究,只是水显然是感官的。包括赫拉克利特的火,以及恩培多克勒的土、气、火、水,都有感官性。然而,这并不意味这些物质,就是感官的;因为这些都可以化为元素,就若阿那克萨哥拉的无穷小的物质分子。这些简单的元素,是物质最复杂的,是各种无限小的物质分子的贮藏所。阿那克萨哥拉,从天体运行得到启发,找寻他称之为胚种或种子的东西。一种迅速有力的旋转运动,产生于物质中的某一点,使胚芽分开。这样的运动,向远处眼神,把同质的种子结合在一起;直到原始混沌的混合物,完全解体为止。这样的分离,导致了天体的构成,而宇宙是这一系列的结果。只是,这其中初始,需要一个有智慧的本原,一个心灵或奴斯,一个使世界有秩序的精神。显然,德谟克利特并不在乎精神的本原,因为他更在乎物质的原子。因为原子,是看不见、透不进、占有空间而不可分的实体。至于它们的运动,是其本身固有的,并不需要初始的本原。德谟克利特,以决定论止步于无法认识的精神之外,进入纯粹的物质中。
                          古希腊的哲学史,在一定的时期,会出现特定的转折。赫拉克利特,以灵魂独有的逻各斯,深入于意识的心灵;而德谟克利特,以实体特有的原子,深入于物质的世界。从泰勒斯的水开始,对世界本质的探究,分界于物质和意识。赫拉克利特,经由“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以不同于世界观的视角,成为少数派。因为灵魂的逻各斯,就若神一样虚无。这显然不如原子,既有超越的非感官性,又保留着实体性。尤其,对于后来的物理学而言,当人类可以借助镜头观察原子时,德谟克利特的思想,比赫拉克利特更多了神奇。德谟克利特,一个两千多年的古希腊人,为什么可以论述,自己看不到的原子?这样的疑问,只是因为后来人的有意识,可以达到原子的层面,却并不是经由意识。假如人的有意识,可以到达心灵的层面,也会发现赫拉克利特的神奇;而且,会因为自己成为一个到达者,对自己感到惊奇。那不是因为镜头,让人的眼睛看到了什么;而是因为意识,让人的自己,发现了作为意识的自己。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同样是以意识发现的,却不再提及意识。如果德谟克利特看不到原子,那意味着他,只是在意识中,构建了原子。这就若科学的理论,首先来自于意识,然后才是模拟,最后才是验证。假如人的有意识,只有在看到什么,才可以发现什么,那就不会有哲学。即若哲学,如果远离了人有的意识,也就失去了发现什么的可能。德谟克利特,可以因为原子论而神奇,因为他是意识到原子的;现代人看到了原子,那并不神奇,因为并无意识。
                          在德谟克利特之后,原子论有了科学的进展。尤其在化学中,英国人道尔顿在实验的基础上,阐释了他的原子论思想。化学元素,均由不可再分的微粒组成,这种微粒称为原子。原子在一切化学变化中,均保持其不可再分性。假如分离实验性,这近乎德谟克利特的思想。当然,这只是假如,因为科学在于实验。然而,即若是实验的结构,也来自于意识的思想。原子论,在道尔顿之后,还有所修正。原子是由更小粒子(中子、电子、质子)构成,并非最小单位。现知构成物质最基本粒子为,夸克和电子。或者,在未来的科学中,关于物质的细微,还会有更小的单位。这并不会改变原子论的思想,而是改变了人的有意识,对于原子的概念。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非存在的存在,那不可分的原子;而并不是道尔顿的原子,因为它还可以分。科学的发现,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哲学的诠释。同样,哲学的概念,也不止于学科,而在于人的有意识。在这点上,古希腊人的爱智慧,有自由的一面;只是,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并不是重点。对于德谟克利特来说,灵魂和理性是同一种东西。正是因为如此,他是一个唯理主义者,更为唯物主义所推崇。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德谟克利特就没有灵魂;因为他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有意识的人。
                          意识,作为人的拥有,并没有原子的结构。然而,在人的有意识中,也存在着一种核心。德谟克利特,他更关注于物质的世界,探索不可分的原子。可是,德谟克利特的意识,也是他作为人,一个必须的核心。原子论,并不是一个物质的东西,而是一个意识的思想。以此而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应该回到初始的混沌中。人的意识,在有意识之前,在一个个念头出现之前,也处于混沌的无意识中。这正如阿那克萨哥拉的思想,发现了心灵或奴斯,那也许就是意识的本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更象是一种结果;而不象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可以成长。作为意画的个印,德谟克利特是一个终结,因为它远离了意识。或者,阿那克萨哥拉,也应该成为一个意画的个印,因为心灵或奴斯。只是,阿那克萨哥拉的心灵,并不确定。或者,阿那克萨哥拉的思想,介于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之间。它,既不是心灵的逻各斯,也不是物质的原子,而处于二者的转化中。因而,作为意画的个印,阿那克萨哥拉,不是那么清晰。对于人的有意识而言,需要一个进程,但最终需要一个印象。不过,和赫拉克利特与德谟克利特一样,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也应该为人所注意。这样的注意,并不在于概念,而在于意识。在阿那克萨哥拉的种子之中,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之中,都孕育着赫拉克利特的逻各斯,那就是人的有意识。
                          


                          IP属地:江苏46楼2010-12-19 19:37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八节 无知的智慧:苏格拉底 ①
                            古希腊哲学,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中,落下了前智者时期的帷幕。因为哲学的沉思,已经从存在的非存在中,进入非存在的存在中。在人的有意识中,总是会有世界的存在,因为人存在于世界中。哲学的意义,并不在于存在的世界,而在于世界的本质。而且,这样的本质,应该关于人的自己,也即意识。当哲学远离这个主题时,就会失去存在的意义。因为哲学的存在,是人的有意识,自我的沉思。它,并不象科学那样,需要有实验的证明。因为哲学的对象,就深在人的意识中,而不在物质的世界中。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已经深入于物质的世界,也就远离了哲学的范畴。因为在哲学中,关于物质的部分,都将让渡于科学。也许,哲学的开始,有关于物质的世界;但是,哲学的本质,将回归于意识的心灵。因为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有的意识,是自我验证的。哲学,最终将保留其原始中,人的有意识对人有的意识,作为自己的意识。这就是古希腊人,刻在神庙里的那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泰勒斯,意识到这一点,成为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开端;另一个古希腊人,也意识到了这一点,成为古希腊哲学的另一个开端,他就是苏格拉底。“认识你自己”,对于泰勒斯而言,会觉得是最难的事情;对于苏格拉底而言,同样如此。在古希腊哲学史中,也只有赫拉克利特,以“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对人作为自己的意识,有逻各斯的确定。苏格拉底,对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中,不可理解的部分,就在于此。这不可理解的,成为苏格拉底的无知;却也因为他的自知,成为苏格拉底的智慧。
                            无知的智慧,是苏格拉底成为思想者,并开启古希腊哲学智者时期的理由。而且,苏格拉底之前的前智者时期,也会成为前苏格拉底时期。这样的划分,对于古希腊哲学而言,并没有什么意义。可是,对于哲学史而言,确定苏格拉底为界碑,可以让后来者更好地理解古希腊哲学。当然,这基于人的有意识,是否可以意识到,苏格拉底的无知,何以成为一种哲学的智慧?对于苏格拉底而言,这也没有什么意义,因为他有自己的意识。正如苏格拉底的信念那样,一个人必须真正地了解自己。即若人可以了解自己,是那么地无知,也总比不了解自己要好得多。尽管苏格拉底,对于自己作为意识的存在,并不了解;却了解自己的无知,而且要劝勉更多的人,去更多地了解自己。这是苏格拉底的意识,“只要一息尚存,我永不停止哲学的实践。”然而,苏格拉底因为不了解自己,也就无法肯定地回答,而只能否定地提问。“朋友,你是伟大、强盛、以智慧著称的雅典城邦公民,像你这样只图金钱、名利,不关心理智和真理,不求改善自己的灵魂,难道不觉得羞耻?”苏格拉底,总是在问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公正的,什么是人和正确的行为?然而,他并不比别人了解更多,甚至会承认自己无知。只是,苏格拉底比别人多知道一点点,“因为我还有自知之明”。至于自知什么,苏格拉底并未证明;也许,人了解自己了,就会不证自明。
                            苏格拉底,相对于赫拉克利特而言,并不是哲学的思想者,而是思想的实践者。这可能有关于他的成长,尤其那些最为亲近的人。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伯里克利统治的黄金时期。他的父亲,是雕刻师;而他的母亲,是助产士。苏格拉底的提问,就若父亲的雕刻,而他着重人的灵魂;正如他以母亲的职业,比拟自己,为思想的助产士那样。同样,作为妻子的克珊西普,对于苏格拉底成为哲学实践者,有所助益。因为苏格拉底,对于家庭而言,有些不负责任。克珊西普,想尽办法阻止他的哲学,却让苏格拉底越走越远。尼采说过这样的话,“当克珊西普把家弄得家不像家的时候,她在事实上把苏格拉底,更深地推到了他特有的职业中”。然而,这只是尼采的说法,因为苏格拉底对此并不在意。苏格拉底,应该比别人,更理解作为妻子的克珊西普。因为当有人问他是否应当再婚时,他回答,“你要做的会使你后悔。”尽管苏格拉底,仍然有无知的部分,但对于正义,还是有自己的智慧。只是在他的意识中,有一种人类确定的东西被保留下来,那就是植根于心底坚不可摧的,对正确行为的绝对责任。这让苏格拉底有所不同,也让克珊西普无法理解,他的不负责任。然而,苏格拉底要担当的,是有关于人类的绝对责任。他有自己的信条,即使收到命运的威胁,也在所不惜。当雅典人判处苏格拉底,饮鸠而死时,他的辩护词如此:“是该走的时候了,我要去死,你们继续活着。但谁的处境更好,除了神,没有人知道。”
                            对于雅典人而言,苏格拉底,有些不可思议。因为这个人,总是纠缠不休地提问,让人觉得无知;而最后他却又承认自己,也是无知的?这到底为了什么,对于人类而言,也是如此。苏格拉底,作为一个人,到底要对人类说些什么?或者,苏格拉底也不知道,因为他意识到自己的无知,而那可能就在其中。因此,当他在辩护时,会宣称他做的一切,是受阿波罗神的指派。“你们在这个城邦,拥有的最大的财富,就是我的事神。因为我所做的唯一的事,就是四处游走,劝诫你们中的男女老少,不要关心你们的老婆和金钱,甚于关心你们的灵魂,让你们的灵魂保持纯洁……”对于人的灵魂的关注,是苏格拉底的辩护词中,最重要的意识。只是,苏格拉底并未深入其中,因为他并不回答,而更多是提问。“神派我来,就是让我不停地唤醒,说服和责备你们每个人。”或者,苏格拉底的事神,并不是作为神的阿波罗;而是在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中,刻着的那一句箴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一直说自己的无知,正是那对自己,作为意识的无知;而他一直自以为是的智慧,正是因为他意识到,人了解自己的重要。因为人只有在灵魂的纯洁中,才可能发现真正的自己。苏格拉底,发现了一个无知的自己,却成为一个有意识的人。即若他对意识一无所知,却意识到人,必须真正地了解自己。因而苏格拉底会说,“认识自己,才能认识人生。”


                            


                            IP属地:江苏47楼2010-12-20 19:39
                            回复
                              《意画》\\第三章 个印\第八节 无知的智慧:苏格拉底 ②


                              在苏格拉底之前,或者古希腊哲学的前苏格拉底时期,人有意识的沉思,更关注于世界的本质。无论那是泰勒斯的水,还是毕达哥拉斯的数;也无论那是赫拉克利特的火,还是德谟克利特的原子;都是巴门尼德的存在,那非感官的非存在。至于存在先于本质,还是本质先于存在,都只是人的有意识,因为自身的虚无,对确定性存在的找寻。哲学,基于意识,就是因为虚无,对存在的确定。只是,这并不是人的有意识,因为意识隐约于人的内在。对于赫拉克利特而言,那为灵魂所独有的逻各斯,已经是一种确定性的存在。因为他是从“我仔细地观察我自己”中,由自己作为人的内在,深入于意识的心灵深处。然而,因为他的晦涩,或者因为意识的隐约,很难为人所了解。那就若“认识你自己”的神谕,正是因为其不可企及,才由人的自己让渡于神的启示。人的有意识,总是将那些自己无法理解的,归结于神秘之神。就若苏格拉底,将拥有无知智慧的自己,交由神来指派那样。即若是赫拉克利特,对于自己发现的逻各斯,也并不能完全了解。只是,赫拉克利特没有归结于神,而是归结于心灵的无边界。然而,后来的人,比如菲洛,就不那么想了。苏格拉底以神的名义,让人们去认识自己,自有其原由。这可能也是后来的宗教,总是要以教义,神化那些思想者的理由。或者,思想者与神之间,本来就存在一种神秘的联系?
                              苏格拉底,作为一个思想者,有了哲学实践的意义。也许,在思想的层面,苏格拉底并不完善。正如他所说,知识是至善,而他却自知无知那样。但是,在人类的哲学史中,也只有苏格拉底因此而献身。假如苏格拉底,也如耶稣那样,处于宗教中,应该也会成为神。耶稣的死亡模式,与苏格拉底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那就如荆棘鸟,用一生的时间去找寻,可以刺穿自己胸膛的荆棘那样。这其中的相通,来自于生命,也来自于意识。在中西文化的对比中,苏格拉底也会被认为,是西方的孔子。在将哲学的对象,从世界观转向人自身而言,二者的确有共同之处。而且,孔子的述而不作,也如苏格拉底如出一辙。然而,苏格拉底不同于孔子之处,在于他追求人本质的自己;而孔子追求的仁与礼,停留于人关系的层面。这也是中西文化对比中,西方文化可以自由之处,也正是中国文化不自由之处。苏格拉底,熏陶于古希腊哲学的精神,保持着作为人的自由。那不止于他对死亡的选择,更在于他,对于人的自己的沉思。这显然不是中国文化的套路,因为孔子之儒,更关注于人的关系。苏格拉底,将古希腊哲学的视界,从世界转向了人本身。赫拉克利特,已经以灵魂的逻各斯,进行了这样的转向;只是,他超越了人的层面,难以为人们理解。苏格拉底,以人生的哲学实践,在人的有意识中,填充了这个层面。这是苏格拉底,在人有意识的历史中,作为一个意画的个印,可以继往而开来的意义。
                              在苏格拉底之后,古希腊哲学进入了智者时期。只是,苏格拉底并不是一个智者,而是一个反智者。因为智者,原本是指那些教授知识的人,而非思想者本身。不过,智者作为希腊启蒙运动的代表,同样有着哲学实践的意义。那正是苏格拉底的意义所在,也是古希腊人,可以独立思考而自由精神的所在。这有些类似于中国文化的先秦时期,诸子百家,各有所长。智者时期,在于人的有意识,开始启蒙于自由的思想。无论那是自然主义的世界观,还是自由主义的艺术感,都体现着个人主义的滋长。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都成为古希腊的文化写照。苏格拉底式的论辩,也在人的伦理学中,有了不同的实践。无论是以快乐为至善,并成就的伊壁鸠鲁学派;还是以反对快乐,提出为德性有德性的斯多葛学派;都成为希腊人,可以参照的人生准则。然而,这些都不足以代表,古希腊哲学的智者时期。因为对于古希腊而言,尤其对于苏格拉底而言,真正的智者是那个了解苏格拉底的人,他就是柏拉图。对于现代人而言,有关于苏格拉底的知识,大多来自于柏拉图的描述。当然,还有色诺芬,对于苏格拉底的讲述。对于古希腊哲学而言,只有柏拉图的《对话论》,才可以苏格拉底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思想者。这是因为在苏格拉底之后,古希腊哲学,自由于柏拉图的理念中。除此之外,就是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哲学的终结。
                              作为意画的个印,苏格拉底的意义,标志性多于思想性。在苏格拉底的思想中,那无知的部分,可能正是人有意识的;而他所有的智慧,都在于对人无意识的提问中。也许,论辩式的提问,可以促使人的反思;但是,那可能只是人生的,而不是意识的。即若苏格拉底会说,“最有效的教育方法,不是告诉人们答案,而是向他们提问。但是,假如人没有意识的视界,同样无法自我沉思。谁会在不自觉中,“做痛苦的人,不做快乐的猪”呢?苏格拉底,可以视死为最后的自我实现,并因此而打开了真正知识之门。这并不是所有人,可以实现的自由,而且也并非真正的自由。或者,这只是苏格拉底的选择,因为他只知道自己的选择。“我平生只知道一件事,我为什么是那么无知。”苏格拉底,总是在说自己无知,却又不说为什么?“我知道自己的无知,我知我无知。”那么,这是否意味着,苏格拉底了解自己?而且,他或者也因此而了解,所有人的自己。只是,他并不能描述它,因为意识的虚无。然而,苏格拉底,作为意识的自己,却感受到意识的存在,只是对它一无所知。这不正是有意识的人,却不了解意识的无知吗?苏格拉底无知的智慧,正是人对自己,处于无意识的有意识。以此而论,苏格拉底,是一个有意识的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
                              


                              IP属地:江苏48楼2010-12-21 18: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