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0陈寅恪的学术生涯始于对语文学的深厚兴趣和追求,他的训练和成就均显示出他是一位卓越的语文学家。更准确地说,他是典型的东方语文学家。那么,什么是语文学?什么样的人可以被定义为语文学家?在如今这个几乎已经遗忘了语文学的时代,这两个问题的回答并不简单。因为语文学包含多个范畴和维度,并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其含义也在不断变化。在陈寅恪的学术成长阶段,即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学术仍然受到19世纪欧洲学术的影响,那是
-
3著名唐史学者、已故的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黄永年在复旦大学求学的青年期间,曾撰写了一篇名为《读陈寅恪先生〈狐臭与胡臭〉兼论狐与胡之关系》的论文,并成功发表在上海的《东南日报》上。文章发表后,黄永年怀着敬意和期待,将剪报寄给了陈寅恪先生。 那一年,陈寅恪先生已经五十九岁,他在学界的声望如日中天,然而,他不幸患上了眼疾。尽管如此,当他收到黄永年的剪报时,并没有因为自己的身体状况而忽视这位后学。相
-
12
-
2晚清历史上有两个容易混淆名字的历史人物,他们便是陈宝箴与陈宝琛。 陈宝箴,江西人,是清末著名的维新派政治家和封疆大吏。他曾担任湖南巡抚,以其卓越的政治才能和深厚的学识赢得了广泛的赞誉。他的孙子陈寅恪更是举世闻名的文史学者,对中国传统历史文化有着深入的研究和独特的见解。陈宝琛,福建人,也是清末的重要大臣。他不仅在政治上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曾经担任宣统皇帝的老师,被誉为“末代帝师”。他的学识渊博,教育方
-
0在抗战时期的艰苦岁月中,著名学者陈寅恪所面临的经济困境,不仅折射出当时广大知识分子普遍的生存挑战,更在某种程度上成为这一群体生活窘境的缩影。由于家庭中“妻女多病”,这种困境在陈寅恪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陈寅恪多次自嘲身患“穷病”,这不仅指他需要昂贵的补品来治疗健康问题,也暗示了贫穷是他所有问题的根源。对经济状况的深切忧虑,促使陈寅恪不断寻求在战时环境中提高收入和维持家庭
-
0在20世纪的中国学术舞台上,陈寅恪如同一颗耀眼的星辰,他的深邃学识和独特风度使他成为了一个令人难以忽视的学者。然而,即便是如此卓越的人物,也有其无法逃避的挑战与困境。1943年,因抗战而滞留广西并任教于广西大学的陈寅恪决定离去,转而前往四川讲学。这一选择背后,折射出他对学术环境的深切关切与渴望。陈寅恪在致陈立夫的信中坦率地表达了他离开广西大学的主要原因:缺乏一个能够支撑他开展史学研究的学术环境。他写道:“
-
0在1942年8月,民国教育史上迎来了一项重要的里程碑——首批“部聘教授”的遴选产生。在这一历史性时刻中,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以其卓越的史学成就和学术贡献,赢得了同行专家的广泛认可,以史学组得票第一的成绩荣膺此聘。这一荣誉不仅体现了陈寅恪先生在学术界的崇高地位,也反映了教育部对其学术成就的高度认可。 陈寅恪先生的选聘过程充满了严谨与公正。他是由教育部直接提名,随后经过14位同行专家的认真荐举,最终以最高的10
-
0陈寅恪,这位民国时期在学术界享有盛誉的大师和历史学领域的翘楚,其学术成就之深刻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思想家。数十年过去,他的影响仍旧在我们中间流传着。众所周知,陈寅恪的名字与清华大学、“中央研究院”和中山大学紧密相连,但较少人了解的是,他的教学生涯亦曾在香港大学和广西大学的校园里闪耀。特别是他在香港大学的那些年月,尽管多次被文献记载,却始终充满魅力,值得我们深入探究。1942年,陈寅恪原本计划前往英国深造
-
2《陈寅恪丛考》,张求会著,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年。 这本《陈寅恪丛考》,我认真翻阅过,家藏一本。读后感是值得一阅,作者张求会教授虽然长期任职党校,但却是研究陈寅恪的专业人士,早年从陈寅恪家族入手,出版《陈寅恪的家族史》,与人合编陈寅恪祖父遗墨《陈宝箴集》,尔后“农村包围城市”,范围缩小至陈寅恪一人。如今正式出版有关陈寅恪的研究结集《陈寅恪丛考》,可喜可贺。该书的编排非常照顾普通读者,普及大众文在前,
-
0众所周知,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是英国最为显赫的两所大学,其办学历史也是悠久绵连。英国的牛津大学早在17世纪之时也就是中国明朝,就开始有计划地搜集来自中国的书籍资料。后来,出于对华贸易和传教的需要,牛津大学于1876年正式设立汉学讲座教授。牛津大学的汉学讲座,是传教事业、商业活动和殖民扩张相结合的产物。最初的讲座基金,是由一些对华贸易的英国商人捐献的。伦敦会教士、英国早期著名汉学家里雅各(James Legge)被聘为首任讲
-
0按:这是我发表于十年前(2013年)的帖子。今日重发转至此,一是为了备存,二是为了分享。请大家多多指正,谢谢。 陈寅恪先生是中国近代以降一位非常重要且特立独行的知识分子,过去有关他的研究、话题蔚然成风,近些年来则有所落寞,这几年又突然有了点新起色。下面简单给大家介绍几本近年有关陈寅恪的著作,也算是给自己存个备忘录。 1、陈流求等著《也同欢乐也同愁》,三联书店,2010年。 这是陈寅恪子女撰写的回忆录,追忆他们的父
-
0谁有简文版啊 求求电子版
-
19
-
12019年是杰出历史学家陈寅恪先生逝世五十周年。依照国际版权协议的规定,个人作品在其作者辞世五十年后,不再享有独占的版权保护,而是转变为公众领域的“公版书”。正是从这一年起,国内众多出版社开始纷纷推出多种版本的《陈寅恪文集》。 在此之前,市面上主要流通着两种版本的《陈寅恪文集》,一为上海古籍出版社版本,另一则是北京三联书店版本,其中后者在保存和传播方面显得更为持久和广泛。然而,随着陈寅恪先生作品的版权进
-
0近期,我阅读了一本关于民国学术史的书籍,其中提到:“1935年,燕京大学的许地山教授被任命为本院首位中文讲座教授。当时的中文课程涵盖了文学、历史和哲学等领域。1941年8月,许教授突然离世。同年9月,陈寅恪教授短暂接任中文系主任。”这段历史描述了著名历史学家陈寅恪在赴英前夕,因故滞留香港,后被许地山安排担任港大的客座教授。然而许地山不幸中途去世,陈寅恪接替了他的职位。 正如其他记载所提到的:“傅士德教授曾询问陈
-
10
-
1
-
7以前爷爷买到《柳如是别传》这本书,看到爷爷对陈先生的痴迷,最近才决定彻底研读下“陈寅恪”,不过坦白的讲本人文言文根基不深,对一个十四岁的学生
-
16
-
0网页链接 无套路自取喜欢的点个小心心❤️支持下顶顶也不过分吧不要做伸手党哦
-
1陈寅恪有没有和钱穆《湖上闲思录》类似的书
-
1
-
1
-
1
-
1
-
1
-
2【陈寅恪:追求创见】 史学大师陈寅恪生平涉猎中外,学识渊博,读书富有创见,“表现出对史料有百科全书式的掌握”(法国学者戴密微语)。又以深厚的文史哲及语言文字功夫,融会贯通,纵横驰骋,不断开拓学术新领域。曾自述:“寅恪平生治学,不甘逐队随人而为牛后。年来自审所知,实限于禹域以内,故仅守老氏损之又损之义,揖弃故技。凡塞表殊族之史事,不复敢上下议论于其间(《突厥通考·序》)”,表明其读书治学追求创造性。晚
-
1
-
0
-
37《义宁陈氏三代人都是爱国者》(提纲) 最早的中国是指中原。客家人来自中原。 陈宝箴曾入京参加咸丰庚申年会试,这一年竟然遭逢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当圆明园起火之时,陈宝箴正在京城酒楼与朋友饮酒,见到火光,心中无比悲愤,拍案而起继而嚎啕痛哭失声,周围的人为之动容。被曾国藩誉为“海内奇士也。” 戊戌变法失败后,陈宝箴因保举杨锐刘光第而被朝廷革职,遂隐居南昌西山崝庐。“崝”字的意思是峻峭,《淮南子.缪称训》中说
-
28
-
4程先生有一回对我谈及他听陈寅恪先生课的体会,赞叹陈先生知识真是渊博,说相比之下,“郭老(沫若)是不如的”。这句话给我印象特别深,所以几十年后,还是不能忘却。记得在我的大学时代,陈寅恪先生是批判的对象,而郭先生则是又红又专的榜样,当时还传达郭先生的话:“陈寅恪是可以超过的。”程先生这番亲身感受,对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是有相当帮助的。直至自己年过七十,方才明白一个道理,世上有高明的学者,却无完美的学
扫二维码下载贴吧客户端
下载贴吧APP
看高清直播、视频!
看高清直播、视频!